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单亲儿童问题分析与专业介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7 共733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单亲家庭儿童教育问题探究 
【第一章】提高单亲家庭儿童抗逆力研究绪论 
【第二章】D社区社区学堂单亲留守儿童状态评估 
【第三章  第四章】单亲儿童问题分析与专业介入 
【结论/参考文献】加强儿童保护性社会工作服务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服务对象问题分析与专业介入

  一、社区学堂单亲儿童的性格特点归类

  根据长时间的观察,我们将社区学堂的单亲儿童按照性格特点和行为的表达风格分为如下两大类:

  (一) 自闭、自卑、焦虑型

  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对于年少的孩子来说仿佛是天降横祸,对于这些年少无知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可能会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有些时候还会无所适从,从他们的眼神中你会感觉到焦虑、惶恐不安、抑郁、不愿与别人主动交往,对周围的人或事物变现出很强的戒备心,表现出孤独以及内向的表达风格。

  每当社区学堂每天放学的时候,很多孩子们的父母都会在门口等待,当孩子走出学堂大门的时候,他们很愉快的和父母交谈,给父母讲当天发生的趣事,同时也会和父母玩耍。然而这时你就会发现单亲的孩子们看见此情此景会非常的失落,即使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接他们回家,也能感觉到很多事情他们不愿与其沟通。此刻他们会越来越自卑,讲悲伤和无奈慢慢的沉浸在自己的心底。

  如果说父母的离异是因为感情不和,那么势必导致其子女经历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疑、互相指责、言语攻击、甚至肢体攻击。孩子们看到的将是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彼此的敌意,彼此的侮辱。所以这些由于父母感情不和而成为单亲儿童的孩子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常会失去信心,惶恐人与人之间友谊,同时也会质疑朋友之间的感情变得缺乏安全感并且十分焦虑。

  (二)逆反、叛逆、“小霸王”型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20相对于健全家庭的儿童单亲儿童无论从精神上的或者是家庭物质上会有相应的缺失,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的爱和归属感,单亲家庭往往在这一方面得不到相应的需求,这就直接导致单亲儿童容易从心理上羡慕那些健全家庭的儿童有甚者发展为嫉妒并且憎恨。

  与此同时通过观察,我们能感觉到有些单亲儿童他们处于希望得到其他孩子的认同、注意并且希望得到其伙伴们的欣赏的目的往往在行为上刻意表现出与众不同、哗众取宠、而有些则是脾气暴躁,要求所有人都听其所言,变成了孩子中的“小霸王”.

  二、案例简介

  案例 1:

  思雨(化名)是一个小学三年级女孩,通过社区学堂创办伊始的招募来到社区学堂。每天放学后都会准时来到社区学堂。思雨是一个非常老实听话并且性格十分随和的孩子,非常有礼貌,懂得尊重老师和同学,每天走进自习室签到的时候都会问一声:“崔哥好!”(崔哥:这里指社区学堂孩子们对笔者的称呼)。

  思雨很聪明并且学习上很认真刻苦,她给我的感觉就是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行为表现很稳重、自立,只是在平时的小组活动中总感觉思雨欲言又止,好像胆子很小一样。平时放学后很少能看见家人来接。因为笔者本身具有孩子一样的性格,所以很容易跟社区学堂的孩子们建立起友好的伙伴关系。有一天课后,思雨用手指轻轻点了一下我,说:“崔哥,快到母亲节了,别的同学都在给自己的妈妈准备礼物,我不喜欢我的妈妈,我很讨厌她,我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可恨的妈妈。”当时我听到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跟我说讨厌她的妈妈使我很诧异,我追问其原因。她很正经的说:“崔哥我很信任你,我跟你说完之后,你不能跟别人说。”我允诺后得知,思雨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其母亲将思雨遗弃,父亲的父亲外出打工赚钱,母亲则重组新的家庭。思雨一直由其祖父母抚养,思雨五岁的时候其母亲以看望孩子的慌子将思雨接走抚养一年后由于生活压力又将其还于其祖父母家里。

  换言之,仅有小学三年级的思雨在幼年时期遭遇到父母离异,并且遭遇其母亲两次遗弃。想必讲到这里不难猜出思雨平时总是胆子很小回答问题欲言又止的性格特点。遭遇父母离异并且二次被遗弃对年少的思雨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这使她对家庭不再憧憬,自卑,并且怀疑自己是我哪里不够好,妈妈才不要我,和朋友交往的时候也生怕自己的言行如有不当会伤到伙伴,所以总是小心翼翼的。

  案例 2:

  小宇(化名)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孩,戴着眼镜,很胖很可爱。父母离异,父母均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抚养。小宇是一个性格十分内向的孩子,从来不会主动和任何朋友交流,可谓是形单影只,每天放学都是自己背着厚重的书包安安静静的来到社区学堂,一声不吭的自习。签到的时候也只是递过卡片,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无法揣测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究竟经历了何种家庭风波,但是从他的日常行为上能够深切的感觉到他很脆弱,很不坚强,并且十分忧郁、惶恐。比如男孩子一块游戏时,小宇要么不参加自己一个人在活动室的角落做手工,如若参加活动的,很容易因为自己吃的一点亏而感到委屈并且哭泣,最后再次选择退出游戏活动,依然自己躲在角落里做自己的事情。

  案例 3:

  小怡(化名)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孩,瘦瘦高高。父母离异后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工作均是开出租车,会不时回来看望小怡。小怡刚来到社区学堂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孩子中的“小霸王”,属于上文中总结的典型的逆反、叛逆型单亲儿童。她说话时嗓门很大、音调很高,性子很急躁,脾气大,难以控制的时候甚至有一定的暴力倾向。比如,当每天的社区学堂答疑声音些许嘈杂的时候,她就会突然的大喊一声:“你们说话能不能他妈小点声音?!” 像拍桌子,踹椅子,跟同学发脾气,偶尔的粗口在她身上已经是屡见不鲜,更有甚的时候会跟社区学堂的孩子因为游戏而拳脚相加。记得有一次我问她问什么要动手打人,看不惯的时候可以跟他讲,她回答:“我想让他死,我想掐死他!”为了鼓励小怡,我每天都会用一定是时间跟她沟通并且选她作为社区学堂的纪律班长,可惜没过多久,同学的反馈是“她自己不以身作则,凭什么管我们?我们不会听她的,她只会跟我们喊,我们不服。”显然小怡在同学中没有威信可言。小怡是一个渴望被其他人认同的孩子,只是这种认同感没有得到满足,相反更使她的情绪、感性上的行为难以控制。

  案例 4:

  涵涵(化名)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她的情况很特殊,父亲因为欠下巨额赌债而多年前跳楼自杀,母亲遗弃涵涵并且再婚,涵涵由其爷爷奶奶抚养。童年的经历--父亲自杀、母亲遗弃,势必给单纯天真的涵涵带来巨大心理阴影。

  涵涵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从她的眼神中能感觉到恐惧、害怕并且很迷离总是难以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每次看见她沉默寡言就像人一种“有心事”的感觉。

  可能是由于相似的家庭结构,涵涵与上文案例一种提及的思雨关系很好,只有她俩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彼此述说自己的心事。俩个人无论是在自习还是活动的时候,都会形影不离,自卑、畏惧是这俩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他们不愿意两个人的小圈子再融入别人,只愿意依靠彼此。

  三、专业介入开展小组活动

  (一)安全防护小组

  开展安全防护小组的原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是一个人最根本的需求,因此抗逆力也需要通过身体、心理、社会的顺序逐一建构。首先是自然、社会、人为等各种因素都对青少年的安全存在着威胁,而这些潜在的威胁往往却是青少年平时最容易忽视的,安全防护知识的普及就是现在急需做的事。其次,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他们人生中的春天,为他们保驾护航是社会的责任。安全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基石,青少年缺乏安全保护意识,近年来意外伤害成为威胁学生安全的头号杀手。比如前不久影院热播由陈可辛指导的《亲爱的》讲诉的是儿童由于缺乏安全意识而被诱拐;很多乡下儿童夏天野浴导致溺水身亡;发生火灾或其他自然灾害时儿童不掌握正确的避险方式造成严重的后果等等。然而社区中的单亲留守儿童更是处于弱势,由于隔代抚养,祖父母安全意识的不足,加之这些弱势儿童心理性格上的扭曲,很容易被一些社会上的安全隐患或者不良因素所影响,所以开展安全防护小组是建构儿童抗逆力的必经之路。

  活动过程简述及目标(详见附录):

  1.播放视频(有关安全问题的视频例如地震、洪水、火灾、泥石流发生时应该怎样避险并且让组员谈谈感受)让组员意识到保护自己安全的重要性。

  2.组员对安全问题的看法(画出组员认为安全问题所是的图形或是图画,并谈谈图形,以及自己最近见到哪些安全问题。)3.将第一次收集到的组员遇到或看到安全问题汇总到一张纸上并将其分类成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威胁、人为安全问题(由组员尝试写上自己会有的解决方法)每人手上一份,然后展开本次活动自然灾害安全问题的主题。了解每个组员应对安全问题的自救知识和能力。

  4.情景剧扮演(地震来时该怎么做,组员扮演,找出问题,接着志愿者正确演绎一边)亲身体会安全问题,学习地震来时该怎么自救。

  5.交通知识竞答,通过竞答的方式普及儿童的交通安全常识,播放交通正确行的视频,模拟各种道路场景,观察组员的反应了解学习情况。

  6.准备一些食品包装,教授辨别生产日期,并且食品是否有食品安全标志,对一些不卫生的校园零食要杜绝并讲诉其危害,讲授一些好的卫生习惯。

  7.关于人为的身体侵害的知识普及(自己的身体要自己保护,不能够轻易相信陌生人)让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人身安全。

  (二)说出你心中的“鬼”故事

  开展说出你心中的“鬼”故事小组活动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换言之儿童的早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根据遗传学的表述,在正常的遗传因素条件下,外在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沈阳市沈北新区青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学堂项目的服务对象,是处在城市边缘,城乡结合部的弱势群体儿童,这些儿童很多来自单亲家庭或者是留守儿童,所以很多被隔代抚养,因此缺少完整的家庭关怀,对孩子们的成长已是十分不利;再加上城乡结合部经济条件普遍不好,教育水平整体偏低,使得这些弱势儿童在一些问题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在服务过程中,有一天课间休息,我无意听到几名单亲儿童在走廊的楼梯上互相将鬼故事,于是我也加入到他们当中,但是只是一名倾听者的身份。我发现这些孩子对鬼神有很强的好奇心,并且每个孩子都能讲出几个鬼故事来,只不在讲到鬼登场的时候他们的神情非常紧张,不想听但是好奇,听了还害怕。当我问及到是否相信世间有鬼的说法,他们都很犹豫,几个孩子跟我说是奶奶告诉他们世间有鬼,所以要听话。我认为,犹豫很多单亲儿童都是被隔代抚养,祖父母一辈的文化程度有限,再加之不正确的引导方法,有的是为了避免让孙子孙女淘气而故意危言耸听,有甚者祖父母本身就信封迷信,所以祖父母这种言论和孩子本身时间观的缺乏,加之现代传媒缺乏责任恐怖电影流行等等因素势必导致孩子幼小的心里存在一定心理阴影。因此为了帮助孩子排除这种心理阴影我们将开这次名为说出你心中的“鬼”故事这一干预小组。

  活动过程简述及目标(详见附录):

  1.组员填写前测问卷。收集活动前的第一手资料,体察孩子们对鬼神的态度。

  2.让组员自由叙述自己心中最害怕的鬼故事,然后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互相评价,工作者及时作出回应。观察孩子们心目中最害怕的鬼神到底是什么形象。

  3.工作者让孩子们举手报名扮演鬼其目的是为了活跃气氛,缓解紧张的情绪、让孩子们觉得,鬼其实可以很搞笑。

  4.根据刚才游戏的效果,鼓励孩子们举手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孩子们发言交流,以便观察孩子们觉得害怕或者不害怕的地方,及其原因。

  5.两名志愿者分别像讲鬼故事一样讲述事先准备好的故事。结尾反转,结果是一场美丽的误会而已。用结局幽默的恐怖故事把控小组的走向,转折气氛,让孩子意识到世界上是不存在鬼的。

  6.播放影片 1《高速公路事件》及翻拍的效果手法花絮,工作者给予解释说明。播放科教片 2《深宫魅影》,结合片尾物理现象的解释,工作人员给予解释说明。播放搞笑视频唐唐带你笑看《山村老尸》。解析影视中鬼神的形象目的是用科学战胜孩子们心中的鬼神。

  7.关灯,工作者让孩子们闭眼聆听玻璃球砸落地板的声音,这是一种在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中常常能够听到的声音,问问孩子们觉得是什么,感受如何?工作者解密,用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半夜有时会听到一种类似玻璃球撞击地板的声音。用体验式互动解释一种孩子们害怕的生活现象。

  8.进行后测,排除儿童心中对鬼神的畏惧感和神秘感。

  (三)你说我听--快乐社交小组

  开展“你说我听--快乐社交小组”的原因:

  当前,由于社区学堂很多常来孩子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绝大多数的儿童都表现出胆怯、犹豫、内向、不善表达的社交困境中。家庭的破碎,使还在从小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这些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出现了严重的社会融入问题,并且随着认同感的缺失,这些孩子越来越看不起自己更使其加重了自卫心理;与此同时这些社区学堂中的单亲儿童大部分也是留守儿童,其父母更是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致使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严重缺失,孩子大多被隔代抚养,祖父母与孩子的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迥然不同,无疑又加重了孩子的社会融入,所以这些孩子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

  基于上述考虑,社区学堂决定开展“你说我听”的工作坊其目的在于协助这些弱势儿童慢慢消除心中的阴影,努力帮助其建立起社区支持网络,认识更多的朋友,培养自信乐观的性格,大胆的敞开心扉向别人倾诉,获得伙伴的认同。树立自尊感。无论在身体、心理、社会等各个层面获得接纳和支持,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

  活动过程简述及目标(详见附录):

  1.指定的工作者介绍全部工作者的特点,让组员互动交流找出隐藏其间的工作者,目标是工作者和组员间的认识。

  2.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介绍(姓名、年级、年龄等)目的是让组员彼此熟悉。

  3.工作者简要阐明小组工作目的与主题,组员表达对小组的期望,或是自己想要获得的提升。工作者与组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制定小组规范,使组员对小组产生信赖感和归属感。

  4.进行小组游戏“人名接龙”,“击鼓传花”,目的是加深组员之间的信任,突破自己,提升勇气,并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5.工作者在游戏结束后,鼓励大家进行交流,并且邀请自愿才艺表演的儿童为大家进行表演,并以此为例鼓励更多的儿童表现自己。

  (四)“舌尖上的青杨”社区学堂厨艺大比拼

  开展“舌尖上的青杨”社区学堂厨艺大比拼的原因:

  父母离异对于孩子来说影响颇深,意义非同寻常,大部分家庭在夫妻离异后,由于都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所以心底普遍存在一种对孩子的补偿感,这种补偿感会造成对孩子过度疼爱,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单亲留守儿童身上,因为大部分单身留守儿童都被隔代抚养,祖父母的特爱更是不讲原则,时间久了,很容易将孩子惯坏,使这些孩子丧失最基本的礼貌、礼节以及生活的好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论是单亲儿童,还是健全家庭中的儿童,都应该秉承着全人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孩子全面均衡的发展,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表现优异,而不是溺爱孩子把孩子培养成“小霸王”只会耳提面命而不懂分担。全面、均衡、健康、正向引导才是教育的关键。因此经过策划决定在社区开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互动厨艺大赛。

  活动过程简述及目标(详见附录):

  1.制定活动计划书、厨艺大比拼的比赛规则。后开始报名。

  2.以家庭为单位每家每户发 30 元整,用于购买饺子馅。

  3.在青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 楼会议室举行舌尖上的青杨饺子大赛,家长需同子女协作,以孩子完成 20 个饺子的先后顺序排名颁奖。此过程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并且通过与家长合作协同的的方式增进了晚辈与长辈的默契和感情。

  4.孩子们表演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歌曲、舞蹈、悠悠球表演等。让孩子上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怯场,敢于展示自己,彰显自己。

  第四章 服务对象的评估

  上文中我们提及了思雨、小宇、小怡、涵涵(均为化名),他们均来自不同状况的单亲家庭。通过半年来社区学堂的服务我们将这些单亲儿童按照性格以及行为上的特点上文为两大类即:自闭、自卑、焦虑型;叛逆、逆反、小霸王型。

  思雨、小宇、小怡他们属于自闭、自卑、焦虑型,前文中各自介绍了他们在社区学堂的表现,通过半年来社区学堂和我们实习社工以及其他伙伴们的交往,已经变得外向、乐观、并且不胆怯,积极的与人沟通有时候还能主动帮我们这些实习社工分担一些工作任务。社区学堂仿佛给了他们归属感,至少这些孩子每天放学回来都很快乐。

  思雨由一个胆怯、欲言又止的孩子已经逐步变成了主动和伙伴们打招呼,答疑时间不懂就问,小组活动时主动发言,游戏时也由一个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组织者。思雨说:“我很喜欢每天放学后来到社区学堂,来到这不仅可以认识更多的伙伴,而且还认识这这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教我手工、画画、教我演节目。崔哥,等以后我毕业了,社区学堂还会不会一直开下去?”

  小宇同样由一个十分内向的、忧郁、不自信的小男孩在经历半年来的社区学堂生活以来认识了很多朋友,由刚开始小组活动时被人排斥,不愿意让他参与到现在无论是同年级伙伴还是哥哥姐姐都愿意主动邀请他参与活动中来。虽然小宇平时的话还是不多,但是至少在社区学堂,我们会发现一个郁郁寡欢的孩子脸上出现了笑容。

  小怡,这个孩子群众的“小霸王”不服管,易怒叛逆,对长辈没礼貌,同龄人更是不尊重。现在变得懂礼貌,不轻易和伙伴发脾气,即使还有生气的时候她也会克制自己,安静后找我们谈谈自己的想法。起初,同学们排斥她,指责她,如今伙伴们都视她为大姐姐,做游戏的时候还有的小朋友找小怡当裁判。

  涵涵由于父亲年幼时的不幸离世加之其母亲的遗弃,在刚开始接触她的时候,最深的感触就是命运残酷给予太多本不该她这个年龄承受的痛苦。起初,涵涵的奶奶天天接送她上下学,每天也是将涵涵送到社区学堂的门口也会在门口驻足很长时间久久不离去。想必涵涵的情况,祖父母对涵涵本身的确有一种补偿感。

  经过半年来社区学堂生活的锻炼,涵涵已经与起初刚接触她的时候判若两人。涵涵现在每天放上下学基本都不需要奶奶接送,到社区学堂以后都能主动跟伙伴、老师们打招呼,每天的小组活动也都是很积极;原来忧郁、看起来心事重重的眼神也变得聪慧、灵敏。记得饺子大赛的时候涵涵的成绩很出色,煮好饺子后还主动喂老师吃。一个郁郁寡欢的孩子变得开朗、积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