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19 共525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失独家庭中社会工作介入探析 
【第一章】社会工作在失独家庭中的应用研究导论
【第二章】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困境 
【第三章】 “失独家庭”的真实需求 
【第四章】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第五章】社工介入失独家庭的策略的探讨 
【第六章】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专业社工服务失独家庭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 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4.1 政府对失独家庭的相关扶持政策与不足

  针对失独家庭的面临的困境,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也采取了积极措施并制定了相关政策对失独父母进行扶持。但是,但是客观来讲,现有失独家庭扶助制度仍然存在深层次的突出问题,扶助效果也有差距。

  首先,在物质补偿方面,与经济增长水平不谐调。从 2014 年开始,拥有本地户籍、独生子女死亡、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女方年满 49 岁的夫妻,政府发放的特别扶助金由现行的每人每月 200 元提高到每人每月 500 元。同时,北京市各级计生部门和人保寿险公司合作,政府出资为失独老人购买保险。这一举措对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此外,在《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也明确规定了针对失独家庭的经济帮扶政策,即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致使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女方年满五十五周岁,男方年满六十周岁的,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每人不少于 5000 元的一次性经济帮助。24这些物质方面的救助力度,与同期北京市西城区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状况并不协调。

  其次,在居家照顾方面,不少失独父母对陪同就医、生病照看、外出陪伴的呼声较高。政府和社区部门虽然针对失独老人开展了许多活动,例如:让志愿者定期上门帮助失独父母、社区暖心活动等,但对于失独老人真正的需要仍不能得到满足。

  再次,在心理慰藉方面,北京共青团曾于 2012 年号召青少年和社会各界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进行精神上的扶持,鼓励众多志愿者与失独家庭进行结成亲情对子,做失独家庭的好儿女。西城区也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向失独家庭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顾、生病照料等服务,从而改善失独家庭父母精神、物质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相比全市的帮扶标准和措施,西城区的政策规定和实践都具有开创意义和借鉴价值。针对失独家庭,西城区这些年陆续开展了许多帮助失独家庭父母重新融入社区、社会的爱心活动,同时还提倡社工的介入。联手社工介入失独家庭并进行心理疏导。

  在这方面,北京市西城区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理念:在 2013 年,西城区的“爱心相伴社区失独家庭”服务项目也正式启动,由专业社工组织通过定期入户,完成一对一的帮扶工作。西城区展路街道于 2009 年创办国内首家“新希望家园”,通过打造志愿者团队、联手社会工作事务所对失独家庭进行供“七个一”(拥有一个活动阵地;建立一张联系卡;送出一份节日礼物;组织一次郊游活动;进行一次走访慰问;提供一次健康查体和签订一份帮扶协议)、“四送”(送服务、送快乐、送健康、送文化)、“四支服务队伍”(医疗服务队、家政服务队、恳谈联系队和文体活动队)等服务,迄今为止,已经帮助许多失独父母重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失独家庭,西城区政府给予了不同形式的经济补偿。

  但是从北京市政府以及西城区对独家庭的帮扶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失独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主要从物质层面给予补偿、精神层面给予帮扶,在联合社会工作介入方面,西城区政府虽有探索,但仍属于浅层次的初探,总体看还缺乏广度和深度。特别是,政府活动讲究轰动性、时效性,缺乏“润物细无声”的细致、持久、个性的服务,对于失独父母进行专业性的精神帮扶仍然不足,现有的措施和手段也多属于政府的行政手段,而通过专业性的方法技巧介入还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进行指导和帮扶,在西城区对失独家庭的研究报告中显示,约有 31%的家庭希望社会工作可以介入,但目前仅有 1.4%的家庭得到了社会工作的帮扶。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给予社会工作的支持太少,不利于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进行帮助。二是社会以及各部门对社会工作缺乏重视,由于失独家庭具有特殊性,社会工作在介入的过程中需要社区、其他部门的协助,否则,相关帮扶工作便无法顺利开展。因此,若想更好的帮助失独家庭摆脱精神困境,重新融入社会,还需从社会工作方面入手,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开导。

  4.2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意义和优势分析

  4.2.1 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

  1.为失独家庭提供精神抚慰、心理疏导的意义

  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区暖心活动,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失独父母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失独父母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有接触,一方面害怕走出家门看到热闹的景象,心理会产生更大的寂寞空虚感,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不与外界交流,已经对与他人交往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在倡导开展各种爱心活动的同时,还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失独父母进行心理调适,让他们重拾信心,更快的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失独家庭的父母承受着比一般家庭更大的精神压力,其所面对的困境不言而喻,一方面,因丧失爱子而导致的心理疾病、消极情绪不是物质补偿就能够缓解的,若不进行适当的介入,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危机。另一方面,由于失独群体数量的日益增加,其所面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面对失独家庭多样性的需求,光凭政府和社区的扶持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调动身边的资源、更快的摆脱丧子的悲痛。

  2.倾听失独父母诉求、维护失独家庭权利的意义

  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面临着养老、生活照顾、外出陪伴、痛苦无人诉说的困境,面对他们内心的真实呼唤,政府方面可能顾及不到,此时又缺乏有效的途径解决困难,失独父母常常只能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将有相同经历的人们汇集在一起,共同倾诉。

  但是,在诉说完后还需面对现实生活,摆在眼前的种种难题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陷入痛苦的循环中。此时,社会工作的介入便十分重要,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政府与被救助者之间搭建桥梁,将被救助者所反映的诉求和需要反馈至政府,同时督促政府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完善,更好的扶持失独家庭;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还可以根据失独父母的不同需求完善社区服务,结合社区工作,帮助失独家庭解决生活起居、照顾、精神慰藉的问题,同时有效维护失独家庭的权利。

  3.丰富社会管理职能,稳定社会发展的意义

  失独家庭的产生很大的程度是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独生子女父母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已经牺牲了太多,而失独父母更是受伤害更重的弱势人群,相比一般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未来的生活更加令人担忧,而政府应该为此承担主要的责任。目前,大多失独家庭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但谁来为他们将来的养老生活买单?

  为此,如果不能解决好当前失独父母所面临的各种养老、生活照顾等问题,又怎能正常的发挥社会管理职能的效用?

  因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失独家庭,社会工作可以帮助他们在失去子女后如何积极面对今后的生活、筹集资源、争取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协助政府有效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同时对充实和丰富社会管理职能回应社会需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2.2 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

  1.社会工作的服务宗旨与失独群体的真实需要相适应。

  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案主重新认识自我,适应未来的新生活,通过改善案主生活环境、发掘其自身潜能、调用其身边的资源,帮助其勇敢面对危机、难题、使其重新融入到社会生活并与周边环境良好适应的过程。换句话说,社会工作的服务宗旨不仅仅以“助人”为目的,还注重帮助受助人群进行“自助”.丧失独生子女对父母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并因此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家庭的正常运转。以往以一个孩子为中心,并为孩子奋斗的家庭模式从此改变。因特殊意外死亡的独生子女家庭,其父母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因此陷入黑暗和慌乱之中;子女因病死亡的家庭,其父母虽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子女的离去还是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孩子离开后,以往的生活目标、生活追求也随之消失了,家里仿佛没了生气,也不知该为谁而努力,这一切改变使得失独父母不再与外界沟通、变得自卑、封闭。

  在这些失独家庭当中,有很多家庭并没有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而是缺乏可以沟通、倾诉的对象和途径,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介入是很难帮助他们打开心扉的。而社会工作的服务宗旨正是帮助他们进行“自助”,重拾生活的信心。

  对于大部分失独家庭来说,子女的死亡使他们暂时失去了理性思考的空间,而社会工作的服务宗旨正是让他们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勇敢面对事实的勇气,同时给予其精神支持、帮助其认清自我、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这与当前失独家庭急需精神慰藉的需求是相适应的。

  2.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价值理念对失独群体的利益具有保障作用。

  社会工作为大众服务、践行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强调在与案主工作的同时要充分了解受助对象的真实需求和所面临的问题,把受助人群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在对失独家庭进行介入的过程中全面考虑失独父母的需求,充分保障他们的各项权利。同时,对受助对象个人价值尊重、待人真诚、注重服务中彼此之间的重要性理念,使社会工作者对每一位受助者都给予关心和重视,根据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理特性的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这样也有助于区分不同对象的需求,更有重点的进行帮扶,这也符合不同失独家庭之间多样化的利益和需求。

  此外,由于大多数失独家庭都不愿外人知道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中的尊重和保密原则充分尊重失独父母的意愿,保障其个人隐私以及个人利益,从而维护其家庭尊严不被侵犯。

  3.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有效帮助失独群体摆脱困境。

  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方法和技巧是开展服务的有效保障,与一般的志愿者团体不同,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是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而出,具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以及科学的方法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助人活动中有方法的指导、规范的约束,从而保证助人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依托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对失独家庭进行辅导。

  其中,个案工作是介入失独家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发展至今已拥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以及方法技巧,其中的会谈以及个案访视技术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充分了解失独家庭的背景,同时,通过使用不同的干预技巧对于失独父母个人的心理调适具有其独有的优势,但是由于失独群体数量的庞大,个案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无法顾及所有,而小组工作正好可以弥补个案工作的不足,同时给予小组成员正式的专业支持。

  目前,有许多失独家庭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自己组建了具有相同经历的群体,但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因而只是具有相同体会的人们互相倾诉,并不能因此摆脱困境。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强调小组成员团结互助,在彼此的沟通和倾诉中发现各自的优势、潜能,以此来协助对方共同成长。因此,鼓励具有相似背景、经历的失独父母组成小组,在各种小组活动中重新认识彼此、学会与人沟通、共同成长并最终走出困境。在社区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社区个部门一起完善社区各项政策和措施、利用社区资源以及外界资源帮助失独家庭改善生活环境,从而满足其生活照顾的需求。

  4.3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困难分析

  4.3.1“失独家庭”对社会介入的抵触心理

  由于失独问题的敏感以及失独家庭的特殊性,许多失独父母不愿与他人提及往事;加之长期不与外人沟通以及接触,对于陌生人的介入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许多失独父母不愿与家人以外的人进行倾诉,致使社会工作在第一次开展服务的过程中难以打开局面。

  此外,由于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的起步较晚,许多人对于社会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还不够了解,因此,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不会向社会工作者主动求助,更不会轻易透露他们此刻最真实的想法,加上平时就不愿与他人交流,在开始接触的时候便很难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第一次服务的过程中要灵活使用技巧,真实坦诚的面对失独父母,争取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4.3.2 社会工作仍需与本土相适应和完善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和助人的方法在中国的起步较晚,在于本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相适应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仍照搬西方的模式,而对于适应本土的理论及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对于来自西方社会的价值理念和方法仍然有许多不适应和不了解的地方。在西方社会,人们较为重视个人的独立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挖掘自身的潜能,最终促进各人的成长。而在中国则更强调集体性,对于个人潜能的发掘往往较少。许多失独父母倾向于通过网络等途径结识与他们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倾诉烦恼;对于主动向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的人相对较少,而社会工作者在开始于失独家庭接触之始也很难取得他们的信任。

  因此,社会工作在介入失独家庭时,要考虑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因素,注重于本土文化相适应,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服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