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在失独家庭中的应用研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19 共78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失独家庭中社会工作介入探析 
【第一章】社会工作在失独家庭中的应用研究导论
【第二章】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困境 
【第三章】 “失独家庭”的真实需求 
【第四章】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第五章】社工介入失独家庭的策略的探讨 
【第六章】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专业社工服务失独家庭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失独家庭”是指响应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号召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因各种原因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并不再收养子女的家庭。在很多中国父母眼里,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的中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一切都为了孩子而奋斗。而当这个中心消失时,所有的精神寄托和期望也随之瓦解。对于失去唯一孩子的失独者来说,来自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随着“失独家庭”

  的不断增加,“失独问题”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难题,而这也是考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关键。针对日益凸显的“失独问题”,国家没有坐视不管,从经济层面出台了若干的补助和扶持的政策和措施,例如,2007 年 8 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实施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持制度,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持制度。但是,目前的物质补助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他们的养老问题,无法真正解决实际需要,也不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相对于物质层面的支持,精神层面的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家庭的人生追求和动力便是孩子,孩子没了,人生价值和动力也随着孩子一起消失了。因此,对失独家庭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失独家庭的精神慰藉,政府和社会也积极响应,陆续组织和开展了各项帮扶工作,但深入程度和广度仍然不足,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扶持政策和帮助措施不同,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从而导致执行力度不够,资金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各种社会组织和志愿团体虽意识到要从精神层面进行开导,但因失独家庭情况不同,没有分类指导,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帮助。许多失独家庭依然面临着痛苦无人说或诉求无法表达的困难。由此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和困境使他们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失独家庭目前面临很多困境,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在物质层面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个群体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且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仅靠政府并不能满足他们真正的需求,因此需要整合社会中的多方力量来帮助失独父母,《北京市西城区失独家庭调查报告》有一重要结论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社区组织和政府部门为失独家庭提供的帮助平分秋色,但是社区组织中的草根组织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作用,事实上,草根组织在提供精神慰藉方面相比政府会更加专业化和人性化,因此,政府要大力支持草根组织参与到为失独家庭提供社会服务的队伍中来”1.帮助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失独家庭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其实际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帮助其走出困境。同时,也利于辅助政府,发挥社会管理职能的作用。

  1.1.2 研究意义

  “失独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学界中的探究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但以失独家庭实际需求为出发,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为指导,辅以社会工作技巧为支撑的探索仍不多。而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专业的助人理念和方法技巧帮助“失独家庭”缓解精神和心灵上的压力,并探索社会救助的途经。本文着重探讨社会工作对“失独家庭”的精神慰藉,主要分析失独者承受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建议,在理论层面是一次新的挑战。同时,社会工作在中国仍属于正在探索和适应本土化的学科,对失独家庭问题的探索有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的发展,对于丰富社会工作理论和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此外,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有利于对失独家庭进行分类指导,针对性较强,对于愿意与人沟通和相处的家庭实行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为辅;面对不愿外出与人相处的家庭,主要以个案辅导为主。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3 研究思路

  首先,提出问题:根据研究内容和需要,查阅国内外相关着作、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结合从北京市卫计委获得的相关材料提出问题,主要包括:我国失独家庭的现状、失独父母的困境及产生这些困境的社会、个人因素;社会工作的伦理和价值;在帮助失独家庭时,需要运用的理论;怎样运用相关理论和技巧帮助失独家庭摆脱困境;除了运用个案的工作方法,还可以采取何种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失独家庭?

  其次,研究假设:通过走访北京市卫计委所掌握的资料分析,政府针对失独家庭给予了一定的物质补偿和社区照顾,但是对于失独家庭的精神慰藉的需求可能顾及不到,因此,相关机构以及专业组织的介入,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对失独家庭摆脱困境具有积极作用,利于缓解失独家庭的消极情绪。

  再次,验证假设: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以北京市西城区椿树馆街道为调查对象,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入失独家庭进行个案访谈,并作有效记录。本文将选取两例个案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根据访谈结果以及资料收集分析得出失独家庭的实际需求,并对此进行反思,提出建议。

  1.1.4 研究方法

  由于所研究的对象是失独家庭,要涉及的问题也较为特殊和敏感,真正取得失独父母的信任并不容易,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技巧和理念,在相关工作人员的推荐下对失独家庭进行了解和访谈。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访谈法。

  文献研究法:根据国内外报刊、杂志、学报等媒体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为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从北京市卫计委获得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当前失独家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哪些。

  系统分析法:总结失独家庭面临问题的理论基础,并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启示,分析研究学术界理论界及社会各界关于帮扶失独家庭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找寻出影响失独父母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并结合现实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访谈法:以北京市西城区椿树馆街道为调查对象,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入失独家庭进行个案访谈,采取非结构式访谈对失独家庭父母进行访谈,并作有效记录。

  本文将选取两例个案进行分析。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关于失独家庭的研究

  1 失独家庭的数量研究

  根据中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 年将近 1 亿人,2013 年突破 1 亿人大关。而在空巢家庭中,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人已经陆续开始步入老年期,加之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 年,中国至少有 100 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 7.6 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2随着失独家庭数量的增加而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教授穆光宗(2014)曾表示:“目前,中国大陆的失独家庭已超百万,并以每年 7.6 万的数量增加,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下的看不见的人口冰山更为可怕。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率测算,并综合考虑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预计到2050 年,全国失独家庭将超过 1000 万,这是一个惊人的趋势、恐怖的前景”.3人口学家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 2.18 亿独生子女,按照分年龄段人口死亡率测算(中国 15 岁至 30 岁的年龄段的年人口死亡率为万分之四),会有 1009万人在或将在 25 岁之前离世。仅仅以 1.5 亿独生子女计算,这意味着我们已有或将有 1500 万个左右的家庭已经或将要蒙受失去独生子女的痛苦。4两位专家的结论如此接近,可见失独家庭数量增长趋势的严峻性。而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必将日益显现。

  2 失独家庭的困境研究

  在一个三口之家中,独生子女往往是一个家的核心,融汇了全家人的希望和爱,一旦没了核心,但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失独家庭的生活困境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思考,穆光宗(2009)将失独家庭的困境概述为:投资损失、情感缺失、效用损失。不难看出,这其中主要包括来自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精神层面的困境。5经济层面,范宇君(2013)在探讨失独家庭困境时显示,一方面,独生子女的离世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青年劳动力的丧失,对于逐渐步入老年的父母来说则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年对中国家庭的影响较深,失去孩子,相当于失去了重要的养老保障。6董丽红(2012)在失独家庭养老问题中的研究提到,现有的养老模式虽然多样,但是费用相对较高,许多失独老人无法支付高昂的费用,无法享受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照顾,面临着无人养老的凄凉。7张必春和江立华 (2012 ) 的调查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8社会层面,蒋慧、王芳(2013)对社区失独家庭面临的困境分析显示,失独老人害怕与人交流涉及子女的话题,惧怕外人的眼光,缺乏与社会的沟通,甚至出现逆社会的行为,同时,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使其获取社会资源的途径更少。9在范宇君(2013)探讨失独家庭的困境中也可以看出,失独家庭往往被贴上了“值得怜悯、同情”的标签,社会接纳的程度较低。10精神层面,从牛晓龙(2014)对失独家庭困境研究中可以看出,失独父母一方面容易陷入对子女的自责与思念中无法自拔;另一方面,由于无人可以倾诉,易产生孤独感,不敢与人交流。由此引发的悲观、厌世等消极情绪让人担忧。

  3 失独家庭的养老困境研究

  中国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至少有 200 万老年人因无子女而面临巨大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困难。12因此,由失独群体引发的养老问题早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呼吁政府关注并尽早采取决策是学者文章一致的结论。

  在养老风险方面,穆光宗(2004)曾说过:“独生子女家庭本质是风险家庭。”由于独生子女死亡而给家庭带来的风险是无法预估的。13这是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的,包括物质和情感两方面。

  在养老需求方面,向瑜、曹雨欣(2014)在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对策研究中显示,由于丧子之痛,多数失独老人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相对于物质帮助,情感上的需求更为强烈。从李帮彬(2014)对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综述中可以看出,失独家庭老人害怕面对“老无所依”的明天,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而国家在帮助失独老人重塑心灵方面的措施可谓少之又少。

  4 社工介入解决失独家庭的困境的研究

  在社会工作领域也开展了各项关于失独家庭的研究,例如姚金丹(2012)从社会工作增能的视角出发,通过帮助失独家庭重塑生命价值和能量,探寻提高生存质量的新途径,保证其晚年获得新的物质和精神支撑。16闫振族(2014)在研究中提到,从灵性社会工作的视角为介入点,为失独家庭提供更多的心灵慰藉。17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桑宗艳的硕士学位论文针对城市失独家庭开展了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探讨与实践。5 政府帮扶失独家庭的政策建议研究学者们对于失独家庭对政府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经济层面,郎文平(2012)在研究中建议,政府应设立失独家庭专项养老金,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确保养老资金的足额到位,从根本上减少失独家庭的经济保障风险;同时还应设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保障。18社会制度层面,董丽红(2012)认为应该建立完善的养老制度,特别是针对失独家庭的养老制度,此外针对农村与城镇的不同,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专项养老制度。以此保障失独家庭的养老生活。19向瑜等(2014)认为应建立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关怀机制,从两方面进行扶持,以填补失独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空白。

  1.2.2 国外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

  国外虽然没有类似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独生子女”作为一种人口现象并不是我国的特例,在许多国家也存在着。由于宗教信仰、价值观、政策等原因,国外的父母不像中国父母那样依赖孩子,在生活和工作上更为独立。但因独生子女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与中国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从我国学者对国外独生子女的研究的概述中可窥一斑。李文虎(1990)指出,“国外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开创了独生子女研究的新领域。十九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对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对独生子女性格优缺点的研究。21从潘金洪(2009)在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但是西方等发达国家的民众对于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的担忧没有我国民众大。22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比我国要健全很多,即使独生子女发生意外,其家长的物质养老也不成问题。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学者大多从独生子女的性格、教育、健康、成长环境等进行探究,较少的关注独生子女的死亡给家庭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关于”失独家庭“研究的借鉴意义不大。但是,国外关于士兵家庭的扶持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例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提高了官兵的危险任务津贴、家庭生活补贴、夫妻分居补贴等多项生活补贴。并于 2004 年通过法案,为参战官兵家庭提供免税政策,意在提高军人福利待遇及其家庭生活的质量。其中包括,发给军人家属的阵亡抚恤金也予以免税等,为参战官兵扫除一切后顾之忧。同时,还为士兵提供家庭扶持工作,由部队所在的社区志愿者为军人家庭提供包括军人家属住房等各种物质保障,其中还特别提到为军人及其家属免费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

  1.2.3 对相关文献的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虽然没有针对独生子女死亡的失独家庭进行专项研究,但其在对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士兵家庭照顾方面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对阵亡士兵家庭优厚的物质补偿和心理支持方面,具体细致、健全周到。我国学者大多从经济、社会、制度等层面对失独家庭进行研究分析,但是以”失独家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借助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其筹集资源、开展精神慰藉的研究较少。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副主任梅志罡认为:当前的社会工作在介入”失独家庭“救助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积极介入”失独“家庭帮扶工作中的重要性,发挥其对”失独“家庭康复的积极作用,使其通过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的运用,帮助政府对”失独“家庭成员进行精神修复,重塑生命价值,回归社会。对此,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研究和探索是积极和必要的。本文以危机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支撑,对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介入失独家庭的解困途经和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使专业社会工作尽早成为政府帮扶失独家庭解决物质困难、打开心结、重获新生等众多政策措施中的重要一环。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失独家庭

  失独家庭指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唯一的孩子因病或意外身亡、双方父母不愿或不能生育并且不愿领养孩子的家庭,它是由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演变成的一种特殊的家庭。

  在这些失独家庭中包括还具有生育能力的年轻家庭以及失去生育能力的中老年家庭。

  本文的失独家庭主要指独生子女死亡后,父母年龄在五十岁上下,已经失去了再生育能力的家庭。

  1.3.2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一般指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处于劣势、生活水平较低和承受能力较为脆弱的特殊社会群体。弱势群体因其群体力量、权力较弱,因而在获取社会资源、财富、地位的能力相对于其他的社会成员来说较弱,容易导致贫困。由于独生子女死亡带来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使部分失独家庭成为一定意义的弱势群体。

  1.3.3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目的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也是一门独立性学科和专业性的职业。同时,是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出发,帮助陷入困境、单凭自身努力无法走出困境的人们摆脱困境、重新认识自我的规范性做法;它为受助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受助者重新认识自我、发挥潜能并解决难题、勇敢正视问题,同时帮助受助者筹集和整合资源,助其走出困境。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危机理论

  ”危机“一词最早由埃里克?林德曼于 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而后由吉拉尔德?卡普兰于 20 世纪 50 年代进行补充和扩展。

  危机的产生源于个人的一种平衡状态被突发的事件或变故打破。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和适应保持和维护这种平衡,从而维持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但当一些突发的变故或事件打乱这种平衡时,人们会感到无助和沮丧,之前的应对方式也不能使心情平复,这便是危机的产生。对于遇到危机的人们来说,眼前的危机可以是一种威胁,也可以把这种威胁看做是一种挑战。卡普兰认为,危机产生之始,由于人们没有做好准备和心理防范,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则容易对人的心理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因此,危机介入工作可以帮助遇到突发性事件、灾难性打击事件的人群发掘自身潜能,帮助其恢复至危机爆发前的平衡状态。

  危机理论对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有重要的启发,子女的突然死亡对父母来说是一次突发的危机事件,许多父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毫无防备,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因此,适当的危机干预有利于帮助失独父母重新面对生活。

  1.4.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生理上的需求(水、呼吸、食物、睡眠等),这是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层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不能推动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第二个层次是安全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安全、资源拥有、职业保障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便不能成为激励的因素;第三层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照顾,这个层次的需要更为细致。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这其中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即个人的自尊,是一个人的独立自信的表现,外部尊重即每个人都想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地位,渴望自身的能力和成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第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以上四个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时,人们往往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对现实的接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激励措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1.4.3 社会支持网络

  发展社会支持源自鲍尔拜的依附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支持网络开始应用于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20 世纪 70 年代后,美国社会支持计划推进了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从国外学者和专家的对社会支持的界定来看,社会支持大致包括现实的社会支持(经济援助、社会网络关系等)、家庭成员间的支持、朋友支持、邻里支持等。国内学者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23其中的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在实际的应用中,社会工作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网络,为案主筹集资源,帮助案主取得物质、精神上的支持。对介入失独家庭,帮助家庭寻求情感上的支持、鼓励邻里互助、实现社区照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5 本文创新之处

  查阅关于”失独家庭“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研究都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层面对失独群体的数量、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索。也有一部分研究是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多数以个案为例,并用个案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阐述。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到失独家庭、了解失独家庭的实际需求,并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帮扶的研究尚且较少。对失独家庭父母面临的心理和精神压力的关注不足,不利于帮助失独群体摆脱困境。本文以失独家庭面临的心理困境和生活困境为主,调查了解失独家庭的诉求和需要,研究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失独父母的影响,探讨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以及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实施帮助其走出困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