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 10 月 15 日,由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劳伦斯克莱因诺贝尔经济学奖金,从而表彰他在创造计量经济学模型将该模型用于经济波动分析和经济政策方面的贡献.他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中著名的经济计量学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计量经济学的提出标志着将经济学引入数学方程模型的时代已经来临.克莱因对资产阶级经济计量学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提出了从微观到宏观的经济理论的总计问题及解决办法.他的计量经济学实施是以经济学为基础,根据对社会经济的波动的分析结合经济政策设计数学方程来直观地反映经济的变化趋势.通过计量经济学估算系统将周期研究、随机波动、方案分析及预报等理论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对发展中经济、中央计划经济和工业市场经济等都有涉及.克莱因先生因此还设计出享誉世界的四大模型,即“克莱因---文德伯格模型”、“布鲁金斯模型”、“沃顿模型”和“世界模型”.他发表了 250 多篇学术论文,出版 26 本著作,其中大多数可在经济学领域称为精髓.
克莱因既是计量经济学之父,同时还是凯恩斯主义的忠实信徒.因此,克莱因的主张是基于凯恩斯主义观点的前提下,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进行分析表示的.就针对储蓄和投资问题来说,他主张储蓄必须转化为投资.就储蓄的问题而言,储蓄来源于收入,收入来源于工作,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到要解决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是解决资本转化为储蓄或投资的前提条件.凯恩斯指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其消费水平也同时在增加.但是消费力水平绝对不会超过收入增加的水平,这就是边际消费的倾向小于 1.因而产生剩余可以作为储蓄资金.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势必要增加,储蓄的增加又会影响到消费水平的降低,从而会导致社会产品的剩余出现,最终反而会影响到国民的收入.就这一问题,凯恩斯提出将储蓄向投资转化.克莱因在研究凯恩斯体系中,对储蓄问题有所关注,凯恩斯体系中涉及一个问题,即财富对储蓄的影响.这在总体经济学的文献里,就是所谓的庇古效果( Pigou effect) ,但实质上庇古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流动资产 ( liquid assets) 而非总财富的观点来考察.克莱因据此简单模型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储蓄倾向较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投资水平,只要管理得当,常可保持充分就业而不致产生通货膨胀.从上的分析看,凯恩斯的分析以消费( 储蓄) 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为基础创立一个完全而确定的模型.且非常善于吸收众家论点,较好地穿针引线将储蓄与投资结合为一个整体.之后,克莱因尝试建立计量模型企图对这个宏观的经济体进行分析和预判.计量经济学模型有很多种,而最被人们所熟知的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它是以整体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数学方程来对经济体内的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提出,对储蓄和投资提供了规律性参考依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对储蓄和投资提供了分析和预判的功能,具备直观的参考价值.从而解决这种经济问题.克莱因所致力于研究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在储蓄和投资中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 其一,计量经济学模型具有结构分析的优势.无论储蓄还是投资都是一种经济现象,而只要是经济现象就会有变量变化影响经济变化这一事实.因此通过计量经济学结构分析中特有的弹性分析、乘数分析和比较经分析三种方法来全面的分析储蓄和投资的现状及条件.其二,具有经济预测的优势.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产生就是从经济预测发展起来的,通过与数学相结合反映出发展曲线从而预测未来发展方向.其三,具有政策评价的优势.无论是储蓄还是投资都要依靠政策,通过政策评价从许多不同政策中筛选出最好的政策来实行,对实现经济形式有效化做出了较大贡献.其四,检验并发展经济理论.通过不断的运用可以弥补和完善原有理论的不足,并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情况从而为发展经济理论提供依据.
克莱因经济学观点与凯恩斯主义观点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1950 年克莱因出版了他的著作《凯恩斯革命》,其主要思想并非人们所想的推翻凯恩斯的所有观点,他所提到的革命是指针对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与凯恩斯所写的不同的理论和结论,他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经济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他在文中也明确地指出,他所说的革命是思想上的革命,而非是对当时政府所使用的经济政策的颠覆.凯恩斯理论的革命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套有效需求的理论,即国民收入决定论.克莱因认为,经济学家需要解决的主要经济问题有两个: 一是如何就业; 二是如何在就业中配置资源.克莱因在此书中讨论了凯恩斯与社会政治、经济改革间的关系.他指出: 凯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把资本主义经济视为一个可自行调整的体系,主张以不均的分配来提高资本积累率,而在写作《通论》时,此种观点已彻底改变.他认为,为改革资本主义使之成为充分就业体系,政府必须正确估计在正常的私人经济活动和政府预算下,所产生的国民收入和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各为若干,以便在存在失业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可致力于刺激或补充私人的消费和投资支出,使之达到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相应的水平.反之,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削减政府支出,以抑制价格上涨.存在失业时为获致充分就业,政府可采取的政策有两大类: 一为刺激投资,包括政府公共支出计划、减税、降低利率等;另一类为降低储蓄,包括引导消费,实施社会保险计划、收入重新分配等.此外,克莱因指出,在实现了充分就业后,还必须实现公平就业、公平分配所得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等目标.《凯恩斯革命》是对凯恩斯主义理论中单纯的公式转向其《一般理论》中更有前途的前进路线的过程所做的早期研究之一; 这也是一个近来借助于凯恩斯的《著作选集》中发现的新证据而一直被再考察的主题.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凯恩斯提出了针对失业问题的对策,但是那时他还不能从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这种政策会有效.此后数年,凯恩斯着力解决他的政策建议和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最终在 1933 年前后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结构,这种理论结构打破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由此掀起了经济学中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一书中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为数学形式.其后,克莱因又最先把凯恩斯理论与经济计量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研究.该书对凯恩斯所主张的理论是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的理论做以明确的说明后,又将凯恩斯理论和以马歇尔为首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新古典”学派理论做以对比,从而指出该理论是在近代经济学中的一种革命.
非常重要的是,克莱因极力地证明凯恩斯经济学并非萧条经济学,它可以根据现实经济情况究竟如何用于解释非充分就业情况、充分就业情况甚至超充分就业情况.如在本书中克莱因认为可以用凯恩思所使用的一整套总量分析方法去分析通货膨胀的情况.克莱因对凯恩斯主义并不反对,而不同之处在于,凯恩斯是通过枯燥的公式来说明,克莱因则是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将其表现了出来的.为后来人们普遍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凯恩斯革命”引发了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学的大地震,之后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即“后”凯恩斯主义,但这并不是克莱因在《凯恩斯革命》中所提到的,所以这里不作赘述.
克莱因提出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是以凯恩思经济理论和需求政策为基础的.然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是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的.克莱因建立的经济计量学模型则在进行经济预测和评价政策方面也去得了不菲的成效.计量经济学的开创从美国的一个经济计量模型取得成功后逐渐向其他国家推广,包括 1947 年的加拿大模型,1961 年的日本模型,1961 年的英国第一季度模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林克计划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经济计量模型,其中克莱因起了主导作用,他既是创议者,又是一位积极的研究领导者.他的成就则有两个实现目标: 第一,通过协调各国经济学模型从而改善分析商业波动在各国扩散的可能性,以方便把握国际贸易及资本流动的预测方向.第二,通过了解一国政治措施的经济效应是如何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比如一次石油价格变动会造成全球性的经济影响.由于克莱因的不断努力,经济计量模型已被世界所广泛使用.因此,克莱因被授予1980 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
我国作为世界上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之一,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庆的评估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是时不我待的.
克莱因所创立的经济计量模型有四大应用优势,即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及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通过对劳伦斯·克莱因经济学观点的了解,为实践我国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则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在 1979 年,通过国家计委研制出中国第一个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它的出现标志我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迈出了史无前例的第一步.但是由于是首次构建经济计量模型,在取得成功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模型还与中国国情有一定偏差,因而还不太准确.经济计量模型的行为方程是一种统计关系式.最初我国的宏观计量模型是从实际计划工作出发建立的,这使得模型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之后将国外的计量分析方法引入国内后,却是以西方的经济为背景,从而未能结合我国国情,导致缺乏模型实用性.其二,模型以供给为主,且规模较小.由于我国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中,因此对西方经济下的相关经济内容而不了解从而只对生产部分做以建模.同时,由于计量模型在中国刚刚起步,则规模也是比较小的.其三,计量分析方法相对简单,主要为实现预测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有四大作用也是四大优势,但由于中国当时的条件限制,如建模需要的数据来源不一,因此导致预测的可靠性也就相对较差.
第二阶段,过渡和高速发展阶段.1987 年以后,中国加速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在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之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我国市场经济做出调整,开始逐步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主要从: 第一,从原来的攻击导向型开始向投资型为主的需求导向型过渡.第二,从为计划经济服务向宏观调控服务过渡.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因而中宏模型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宏观调控来为市场经济服务.第三,从MPS 向 SNA 过渡.即从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统计转化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宏计量模型的出现.第四,模型构建技术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出现,非线性模型分析技术、向量自回归技术等在宏计量模型中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成果.第五,开始注重政策分析.第三阶段,继续过渡和发展阶段.1997 年以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其表现在第一,模型的经济背景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第二,对消费需求开始关注.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需求导向型模型的建立被人们所广泛关注.为刺激我国消费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第三,加强了对财政、金融、外贸和劳动就业等的研究.第四,模型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第四阶段,中国 IS -LM - AS 计量模型初步发展阶段.从 2001 年至今,我们国家正在建立和使用的计量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理论在建模上的实施,提供了实现的平台.该模型显著的特点一是以 IS - LM 模型形式进行需求的分析.IS - LM - AS 理论模型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总产出(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决定.因此,CMAFM 模型更有利于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状况.二是注重政策作用的因果方向和传导途径.这个模型的提出为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起到了研究方向,能够更好地着手与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三是,协整理论的广泛应用.由于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需要数据作支撑,但是数据是不稳定的.为了防止该现象通过使用协整理论来保证数据的稳定.因此,我国在发展完善计量及经济模型时是通过四个阶段不断实现的,可见我国对计量经济模型的重视程度,完善和建立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是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必要保证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柱锡.劳伦斯·R·克莱因-198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1( 1)
[2]刘振英.诺贝尔奖得主谈中国的改革与发展[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