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水污染论文

长春地区农业水污染问题研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8 共803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长春市农业水污染现象探究
【第一章】 长春地区农业水污染问题研究导论
【第二章】农业水污染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四章】长春市农业水污染问题成因分析
【第五章】长春市农业水污染解决对策及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长春市农业水污染治理路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过去,我们一直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 90%的广大农村。从而致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而水污染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呈现出迅速恶化趋势。如: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等。

  我国农业用水现状进入 21 世纪以来,农业用水量一直呈小幅下降趋势。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农业用水总量从 2000 年的 3782.62 亿 m?减少到 2014年的 3733.5 亿 m?.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从 2000 年的 68. 8%下降到 2014年的 60. 3%,下降了 8. 5%.但是,农业用水的水质情况不容乐观。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致使水体中氮、磷元素严重超标,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体中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进而影响正常的大气、水体传质过程,以致水体的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水体中的鱼类及其他生物的大量死亡,死亡后的动植物继续在水体中腐烂,从而对水质产生恶性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资源严重匮乏的农业大国之一,用不到 1/10 的世界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有近50%的耕地都是灌溉农田,是世界第一灌溉大国。2012 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时的 2.39 亿亩,增加到 9.05 亿亩,平均每年递增了 2.2%;灌溉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 49.6%,灌区生产的粮食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75%、棉花产量和蔬菜产量分别占棉花总产量和蔬菜总产量的 80%和 90%.近些年来,水危机和粮食危机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我国也更明确的提出了要确保粮食生产。预计到 2030 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的高峰,到那时中国粮食需求量可能比现在要提高 50%左右,然而耕地面积的拓展却十分有限,因此灌溉面积的扩张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虽然灌溉对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我们不难看出,水资源的匮乏是制约农田灌溉量的主要原因,对水资源污染的加剧,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粮食产量,粮食质量等方面。

  2014 年水环境监测资料表明,吉林省 5771.2km 的评价河段,达到国家地表水质量Ⅰ类标准只有 1.6%,达到Ⅱ、Ⅲ、Ⅳ、Ⅴ类标准分别占 5.4%、35.2%、26.1%、2.1%;而 5 座大型水库,除海龙水库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其余 4 座均为富营养。资源型缺水加之水质型缺水使得吉林省水资源形势严峻,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长春市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调查,属于原始粗放型排放。城区周边水环境污染严重,伊通河和凯东河出城段的水环境污染现象尤为突出。由于长春市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管理较为落后,生活设施不健全,缺乏污水和垃圾处理的环保设施,加上长期以来农民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随意堆放垃圾、随地倾倒污水等,使得农村环境逐渐恶化,其中农业水污染尤为凸显。

  因此解决长春市农业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长春市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产的物质基础,无论是生活或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被联合国称为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已被联合国列为 13 个水资源最为贫乏的国家之一。2006 年人均水资源量为2094m?,约为全球人均的 1/4,世界排名为 110 位,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水污染进一步加剧中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减少,水质性的降低已经对中国人民生活构成威胁,农村约有 2.1 亿人的饮用水中已经带有污染。受此影响我国的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针对农业废水污染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针对本地农业污水的解决方案,之所以将题目落脚点选择为长春市农业水污染问题研究,是由于随着长春市一体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水环境遭到破坏,是当前长春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利用管理系统处理好水污染物的排放与回收,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提供新的信息指导。

  通过对长春市农业水污染的现状分析,其对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数据。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理论以及农业环境学评估与评价理论等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水污染对农村经济、环境及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此外探寻解决长春市农业水污染治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出解决长春市农业水污染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1.2.2 选题意义。

  长春市农村改革开放 30 余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民耕种面积增加,耕种需要水量也在增加。而可用水量却在减少。如何解决农业水污染已经成为长春经济发展中必须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长春市农村水污染环境的现状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农业水污染问题对经济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影响及解决方法。

  第一、随着国内对水污染问题的认识的提高,长春市地方政府近年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已经颁布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以及实施的"三区"战略,主战场就是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依照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指出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

  第二、为长春市农业水污染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例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环境质量检测;秸秆禁烧区的秸秆焚烧量;规模化牲畜养殖场的污水处理排放;农业灌溉用水与化肥投放量配比例等。

  第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业水污染治理可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对缓解地方干群关系,维护社会治安、减轻农民负担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推动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时期下,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进步,积极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指引,而且也是综合当前发展实际,大力城乡统筹发展,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现实指引。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长春市,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虽然随着第三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日趋主导的新产业发展格局的变化,进一步促使了长春市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因素而导致的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正一步步逐步显现,结合本课题研究内容不难发现,当前关于长春市农业水污染现象依然尤为严重。鉴于此,展开针对区域及更大范围的关于农业水污染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进一步促进课题研究区域获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备尤为突出的现实性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环境问题也相伴产生。

  并由小范围、低程度危害发展到重度危害。国际关于水污染的研究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完善和丰富。

  钱易和唐孝炎等人(1999)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书中,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提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叶文虎(2000)在《环境管理学》一书的区域环境管理中论述了农村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乡镇工业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和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与管理方法。刘青松(2003)在其编写的《农村环境保护》一书中,论述了农村工业化与农村环境保护、农业的环境保护、农业清洁生产以及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开发、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等问题。张玉龙(2004)在《农业环境保护》一书中论述了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污染及其治理和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等问题。以上学者在研究农业环境保护问题时,大都将研究置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提出的对策建议集中于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来治理农村水污染。

  我国水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水污染控制任务艰巨,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创新是控制我国水体污染和保护水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我国自"六五"以来,在湖泊、河流、城市水污染控制与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主要流域常规环境监测体系已初步形成,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生态修复、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保护、饮用水保障技术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治理的研究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由于我国水污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等多方面原因,科技支撑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对水环境特征、污染过程与机理缺乏系统深入研究、环境监测预警的新技术新方法研发能力不足、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刚刚起步、高效的水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集成创新不够、系统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等,水体污染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中科院长期以来重视水污染防治研究工作,生态环境中心、南京地湖所、南京土壤所、水生所、广州地化所等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已成为我国水污染研究的重要力量。拥有湖泊与环境、环境水质学、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有机地球化学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环境光学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了太湖站、东湖站等从事水体污染监测与恢复研究的野外生态站和开展区域环境污染研究的"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中心"等研究单元,形成了水体污染防治研究的重要平台,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批长期服务于国家水污染研究的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科学监测与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产生了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1.3.2 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环境保护发展的历程包括早期破坏时期、第一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时期和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时期等三个阶段。

  早期破坏时期。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是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的时期。此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在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由于大规模毁林垦荒,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此时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污染问题仅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城市比较突出,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如:《汉穆拉比法典》就禁止鞋匠住在城内,以免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污染:英国禁止伦敦制造业在国会会议期间烧煤,以保持大气的清洁。

  第一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时期。自从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和能源使用方式的革命,把自然界中本来以高品位状态存在的物质和能量,转变为低品位存在的形式,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合成物质,这种极大的改变影响了大气和水体的质量。在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和 60 年代中期,"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导致不计其数的人生病,甚至有不少人在"公害事件"中丧生。

  这段时期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有: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非点源(江河湖海)污染发展、局部污染正迈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

  从此,人们加深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自此,从 20 世纪 50―60 年代起,关于环境问题调查和研究的成果不断面世,其中,《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引起的反响最大。

  1968 年,数十位来自各国的教育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成立了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麻省理工学院 D. 梅多斯为首的研究小组受罗马俱乐部委托,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于 1972 年提交了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报告观点: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国际社会及学术界认为,《增长的极限》的结论和观点,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然而,它明确地将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它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这一时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全人类环境会议文件之中,其一为《只有一个地球》,其二是《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是第一本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最完整的报告,不仅论及了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坐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探讨《人类环境宣言》。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环境法的重要根据和国际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原则。

  第二次世界结束后环境问题成为世界主流问题。20 实际 90 年代由英国科学家发现与美国科学家证实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

  近 60 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组织开始重视水污染的问题,由于水资源的不当开采、污染、短缺和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对于如何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的保护,成为了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最早,由前苏联地理学李括维奇提出了"土壤水资源"的概念,他认为在所有的淡水资源中,土壤水资源是补充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在此研究基础上,前苏联水文学家布达基提出了如何提高土壤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策略,并在区域水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做了系统的论述和研究。随着各国学者对水资源的不断研究和突破,美国从 1970 年开始设立了水资源开发理事会,统筹规划全国的水资源开发工作,分析水文现状、经济影响和供需情况,并开始对水资源进行可持续规划和预测。俄罗斯由于其版图比较辽阔,且自然条件比较寒冷的特殊情况,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分别对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冰原进行自动化管理操作和保护。日本也于八十年代建立了全国水资源预测小组,对日本当地水资源现状进行评价和预测。印度从十九世纪开始建立中央地下水委员会和地下水协会,具体勘察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状况和国民用水情况。

  此时期,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探索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胜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研究评述,从上述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国内展开的相关性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第一,关于定位具备明确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的切实保护或农村环境层面的保护研究。就本课题研究内容而言,研究学者在展开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多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展开,并据此形成有针对性和侧重性的对策呈现。

  第二,关于污染成因的倾向角度具备较为清晰的方向。就当前环境污染层面的国内而言,国内研究学者在视角和方向择选上,较为倾向于市场层面及政府层面的失灵现象的分析研究,其所得出的对策研究,也多基于上述角度进行阐释。

  第三,关于研究视角的转变及侧重。当前,国内研究学者在研究视角中,已然不再过多关注技术领域的探究,而是将视角放置于政策及管理角度进行相关讨论和分析。

  第四,关于管理模式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倾向。从学术界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当前在管理模式研究方面,存在多观念、多模式并存的新局面,且研究观念主要集中于流域管理、行政管理以及二者相互融合的探究模式。

  第五,关于研究角度存在多学科共进的新特性。从当前研究发展现状来看,国内研究学者在展开具体研究时,在研究角度的择选上依然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限制,而是将更多的相关性学科引入其中,从而丰富了研究内容,且在对策研究上也更为完善和健全。

  结合上述讨论分析不难看出,国内研究学者在展开农业水污染问题研究过程中,虽呈现较多的转变和发展趋向特征,但却存在较为明显的系统性研究。不仅如此,在涉及较为具体的分类治理研究层面上依然涉猎不足。而且,研究内容虽涉及了包括因工业化。城市化而引发的农村水污染问题研究,但依然不够深入。

  此外,关于区域内的公民素质、环保意识、行政措施等方面也存在较大不足。

  (2)国外研究评述。

  就国外研究现状展开具体评述可以发现,其所展开的相关性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首先,关于相关的政策性支持,具备较为明显的综合运用倾向。这类所囊括的政策性多元化集合,主要包括有控制因素的倾向、依托环境发展的经济及信息化等三方面内容。具体来说,控制因素的政策倾向,对于污染源的控制具备较为充实的发展经验,而依托环境发展的经济及信息化的政策性倾向内容,则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的积极性补充。

  其次,关于研究方向上也产生了转变,由点源污染向非点源发展。就后者而言,主要集中于城市因素和农业层面的研究分析,而基于农业范围内的具备较强扩散特征的非点源污染。则较为关注,而这种取向的呈现,与人类社会发展及生产、生活的根本性转变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性。不仅如此,关于水污染治理层面的研究,要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而随着研究方向的趋向性变化,在研究对策及策略呈现的层面和角度上,其相关的思维也具备清晰的倾向性。

  结合上述讨论不难发现,国外研究学者对于水污染的相关性研究,不仅具备明显的发展变化特点,而且其研究对象也多基于发达国家的视角进行展开。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外研究中在研究层面和角度方面,较多关注"资本主义"的阶段分析、背景分析、制度分析及人文分析等内容,而这种层面和角度显然于我国实际不相适,因此在借鉴吸收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文共分六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农业水污染的种类及特征,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农业水污染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长春市农业用水现状和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介绍了长春市农业用水现状及农业水资源存在问题。

  第四章:长春市农业水污染成因,从包括区位情况、企业发展情况、农业发展情况等角度对长春市农业水污染成因进行分析,为对策建议奠定理论基础。

  第五章:应对长春市农业水污染问题措施,主要介绍了应对长春市农业水污染问题的原则,并结合长春市农业水污染问题成因提出了包括修建河道,降低排放量,提高河水自净能力;引进先进技术,合理排放污水;科学合理种植,控制农用化肥投放量;构建城、镇、乡、村一体化污水处理体系;完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配备粪尿分流系统;加大政府宣传,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环保意识等在内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结论。

  据此,本文首先展开相关背景及国内外研究,并结合前期拟定的研究方法,为课题研究内容确立研究方向及重点。而后,进一步阐释农业水污染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分析,并指出其现实意义。接着,将研究视角着眼于长春市农业用水现状和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从区域概况、自然环境问题、农业生产本身的问题以及乡镇企业问题等四个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不仅如此,在随后部分紧接着进行关于长春市农业水污染成因的具体探究分析,主要包括地理资源问题、农民环保意识问题、工业化污染层面及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展开讨论,并据此进一步提出应对长春市农业水污染问题的相关措施,最后得出结论。需要指出的是,鉴于理论层面把握的难以规避的局限性,以及课题研究可能出现的其他疏漏,本文在研究和讨论层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通过典型案例及相关理论的结合所产生的研究内容,依然具备一定的可参考性。

  1.4.2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内容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选择了文献法、案例法、历史分析法等。

  首先是文献法。论文在准备阶段和写作过程中,除却依据详实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外,也时刻关注权威专注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帮助与参考,本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为丰富论文内容和价值,以及把握研究方向具备积极影响。

  其次是案例法,论文落脚点在于对研究选题的实践性总结和分析,为此在准备和写作阶段,均择选了典型案例具体展开,通过案例解读,从中总结一般性,从本文择选的国内长春市水污染问题中不难发现,论文进程每个阶段和步骤,均基于长春市现状展开讨论和分析,而本论文在研究方法的择选和展开过程中,均以此为依据逐步推进。

  最后是历史分析法,长春市农业水污染问题涉及多方面因子,了解相关背景,有利于更好把握当前长春市农业水污染的现实状况,对于相关对策的研究具备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