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汉代书法风格的变迁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3 共1681字

  “中国书法,华夏所独。”书法艺术乃国之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门独特的东方艺术。几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虽几经演变,但始终以汉字为表现形式,运用简练的点画形态和结构造型,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历代书法家经过长期的书写实践,总结和探索了一整套汉字书写的技术法则和艺术规律,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汉代是中国书法艺术成型的重要阶段,篆、隶、草三种字体并皆通行,隶书字形已与今天通用的楷书字形相差无几,草书的出现则是书法艺术走向个人风格阶段的开端。

  汉代的篆书主要用于刻石、刻符和官方重要文书仪典的书写;隶书多用于中级的官方文书和经籍的书写,其在东汉时期还用于墓碑;草书则供低级的官方文书、一般奏牍草稿和民间日常书写使用。

  西汉的碑刻篆书比较少,篆书由秦代的圆转逐渐趋向方正。东汉立碑之风兴起,着名的篆书碑刻有《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等。汉篆书碑结体茂密,体式方圆结合,用笔遒劲,与秦篆不同。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多彩的是碑额,有的结构方正整齐,有的婀娜多姿,不仅风格多样,而且写法层出不穷,或圆转巧丽,或方折挺拔,或茂密,或疏朗。如着名的《孔庙碑》《张迁碑》《华山碑》等碑额,各具风貌,无一雷同。

  隶书是汉代书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书体。西汉石刻除了篆书以外,主要是古隶,承秦代余绪并有发展。两汉之际是隶书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隶书形体由长方趋向偏宽扁,由纵势转向横势,笔画已趋工整,波挑明显,讲究点画俯仰呼应,结体、用笔都走向成熟。

  东汉隶书用笔技巧更为丰富,在波挑中充分发挥笔毫的变化,提按顿挫,起笔止笔,波势明显,有“蚕头燕尾”之称。东汉隶书在结构上疏密多变,呼应完整,千变万化,达到了既规整又自由灵动的境界。东汉隶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碑刻上。东汉墓碑、石阙的盛行和画像石的盛行一样,是统治者提倡孝道的产物。碑额一般用端庄高古的篆书来写,而主体的碑文则用便于认读又不失稳重的隶书。后世常说的汉碑,就是指这种高度成熟的隶书。汉碑风格多种多样,字形有的方整浑厚,有的柔和秀雅,有的横扁开张,结体有的内敛,有的外拓,有的上紧下松,有的笔画波磔分明,多用逆锋方笔,有的法度严密,多用藏锋圆笔,有的不拘法度,有放纵不羁的味道。如,《张迁碑》敦实重拙,《曹全碑》典雅秀丽,《礼器碑》遒劲凝练,《石门颂》气魄宏大,如出天然。《乙瑛碑》雄浑端庄,严谨自然,结构布白开张宽博,用笔提按分明,中锋用笔,体现了汉隶的一般规律;《张迁碑》结字外紧内松,在许多字的下半部,通常拉长的部分缩得很短,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视觉张力十分强烈,加上用笔方折,具有一种奇崛骄恣的雄健品格,最能代表汉唐雄风的美学境界。

  到了东汉末年,随着隶书自身形式发展到顶峰并走向解体,也由于时代精神走向衰退、混乱,隶书一味追求形式和装饰性,波挑矫揉造作,结构板滞,缺乏生趣,已见衰落。

  草书是汉代新出现的一种书体,到了东晋时期出现了较为成熟的今草。秦汉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度、文官制度,使文字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应用量和书写速度要求也日益提高,草书初创时即是为了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但不久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入了纯粹创作和欣赏的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具个性的文人书法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西汉的草书是草书的草隶或隶草阶段。东汉时期草书逐渐出现波磔,是成熟的隶书速写法,称为章草。其特点是字形扁平,有波磔用笔,字字分离不连写。章草在东汉民间流行,传世的作品有《公羊传砖》等。

  汉代书法反映出来的大一统的时代风貌的确是十分壮观的,它不只是稍纵即逝的历史瞬间的形象记录,而是把汉文化的心理结构物化在视觉作品中。总之,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并在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参考文献:

  [1]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涛。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昕若。书法艺术讲授纲要。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4]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