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中国书法中的线条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3 共1866字

  提到书法,人们往往会泛泛而谈,笔者认为一些人对书法的真正定义理解得还不够透彻。什么是书法?可以下一个这样的定义: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书写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是高扬主体精神的艺术。书法绝不是单纯的随意书写,它受一定的工具、材料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书写都是书法。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书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书法并将其为己所用。

  邱振中先生在《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一书中将线条分为几何线和徒手线两大类,“几何线指在制图工具帮助下画出的符合一定规范的线条,如直线、圆、抛物线。徒手线指只用笔,而不用其他辅助工具做出的线条”.不同的线条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这里笔者从书法字帖角度进行阐述。《曹全碑》中的线条给人带来的是流畅、飘逸的视觉体验,《张迁碑》给人带来的是粗犷、艰涩的感觉,《乙瑛碑》给人带来稳重又不失端庄的感觉。每一种视觉感受的形成都与线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任何书法作品,包括某些十分匀整的楷书、篆书作品,也都是在书写的运动中构筑而成的,所以所有书法创作都会留下运动的痕迹。书法作品如果线条太过于平静,就会给人呆板、稚嫩的感觉;太过动感又会使整幅作品过于活跃,线条的运用如果过于极端,就无法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在日常的书写学习中有这样一类人,在临习作品的时候只注重单个字的结构而忽视了构成这个字结构的线条,从而导致线条书写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法的整体效果。线条好比一座建筑的基础,如果基础不坚实,纵使把建筑建得再高也是于事无补的。线条的极大弱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单个字的构成,还有整个章法的构成。绘画可以借助点、线、面、色彩、明暗、渲染等多种表现手段,而书法作为一种简易的艺术,它的表现只能通过线条,也就是说线条担负起多种功能。

  书法的成败取决于质量,而质量的形成源于线条的积累。

  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造型形成的一个基本的因素便是线条,所以它对线条的形态、韵味要求很高。一根线条若想传达出生机与活力,必然要做到神、气、骨、血、肉、筋的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线条依靠书法创作者使用多种技术和手段在无限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尽显生命的旋律和舞姿,它以神气为基础,以骨、血、肉、筋为形体,构筑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同时又拥有独到的鲜明个性--抽象性与节奏性。线条借助藏露、中侧、方圆、转折、起伏、肥瘦等技术手段,通过偃仰、开合、起伏、跌宕等方式造成一种连带呼应的飞动之势,使其上下、左右、内外之间自始至终筋骨相连或者理解为打断骨头连着筋。谈到线条,就不得不涉及力度,线条的力度是书法的生命。力度就是在表现线条时对力量的运用与衡量,也可以说是对力量的输送,线条力透纸背才能给整幅作品带来张力。

  节奏本是音乐的专门术语,指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符合一定的规律。书法的节奏是指符合一定规律的一种重复性变化的运动形式。书法节奏的变化在一定形式上与线条的节奏变化相互关联,这种节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表现出了书法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或喜或悲,所以观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由书法线条的变化感知书写者的性格。正所谓作字如做人。书法与写字的最大不同就是书法是创作者对线条的感受与表达,所以最终要表达的思想取决于线条的运动,一件书法作品中如果各个字都是匀速运动且线条毫无变化,那么便失去了书法的真正意义。实用性书写要求美观、流畅,而书法艺术则要求运用不同组织形式的线结构表现丰富的精神生活。

  书法的线条和情感成为书法艺术中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情感的变化依靠线条的节奏变化来表现,而线条的运动必须以情感的变化作为必要而充分的心理依据。如,颜真卿的《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侄子的祭文的草稿,虽然文中多处线条有涂改的痕迹,但是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感觉,相反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线条书写速度的变化,使作品更有感染力。观者由作品便可以想象颜真卿书写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书法的线条随着书法家情感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说书法家笔下的线条是用来抒情的,是有一定的生命意义的。

  书法作品流畅的线条、变化多姿的结构中渗透着书写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线条是书写者表达自身情感和理想的坚实桥梁。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振濂,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4]祝嘉。书学史。上海书店,199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