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现代书法走出发展困境的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17 共4306字


论文摘要
  就书法创作,笔者提出了“新历史主义”的概念,它包括空间与时间两个大的方面。空间上有三个层次,是指:基础层次———重 新 回 到 手 写 状 态 ; 中 间 层次———写好字;超越层次———书法艺术创作,尤其强调功能语境的创作意义。时间上是前两个书法创作模式占主导的阶段的延伸与发展,在新历史主义书法创作之前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80 年代以前的传统书法创作,注重书写内容且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第二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至新世纪前 10 年,追求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将书法更多地向美术看齐,结果却使书法失去社会影响,日益被边缘化。笔者认为,书法创作要走出困境,应该将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整合起来,尤其是向第一阶段靠拢,进入到笔者理想中的中国书法的第三阶段,其特点是重新关注书写内容,恢复书写文字内容的当代性,在媒体和材质的运用上综合创新,寻求当代欣赏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欣赏者的反响与共鸣,为书法创作开创新的历史,故笔者将其命名为“新历史主义”。

  本文就其基础和创作模式两个问题略作阐述:

  一、基础:为什么强调“拿起笔来”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导致对电脑的依赖性和对“手写”文化的疏远,所以才有笔者从五年前开始倡导的“重新拿起笔来”的举动,这可看作新历史主义书法创作模式的准备阶段。

  重新拿起笔来,更看重的是书写行为本身,它不同于语言文字学家对于书写的认识———汉字的普及以及书写的正误———规范以及国家文化战略层面上的对母语书写的重视;它看重的是书写行为本身,某种意义上,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享受书写过程自身就是目的。具体来说,重新拿起笔来的意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恢复手写的意义

  手是人的第二大脑,也是大脑智慧的直接体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本质,但在今天,直接与手有关的书写行为越来越少,在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的包围下,我们手的使用场合越来越少,手的灵活性大不如前。重新拿起笔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恢复手写———手的感觉即人握笔的身体体验。

  带有提手旁的汉字太多了。古时称木工为手民,后指雕板排字工人。宋陶谷 《清异录·手民》:“木匠总号运斤之艺,又曰手民、手货。”与手组成词的包含手字的词语也很多。由此可见,手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手的敏捷有时让人感到神奇。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使用复杂的工具,那么拿什么使用?

  当然是靠手。书写是运用文化工具,笔是人触碰外在世界的媒介。手写的意义是建立起自然的感受能力和习惯。

  古人称: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这就如同中医所称的“活气血,平阴阳”。练习书法可以抒胸中之气,散胸中之郁。书写时需手与心畅,集全身之力于笔端,凝神静气。手与心合,神与笔聚,宠辱皆忘,心正气和,有益于气血、经络的畅通与和谐。

  久之,就会自然而然地通融全身气血,使体内的各部分都得到很好的平衡和调节,也使得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或抑制得到平衡,使手臂和腰部肌肉得到锻炼,从而有力地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某些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得以缓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故而才有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书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说法。书法可以祛病延年,这也使得历代书法家要比一般人长寿,翻阅历代史料,人们会发现,历史上的著名书画家大多高寿。

  日本的一项研究提醒,还是让孩子用一用书写比较生涩的铅笔为好,因为用力地写字画画更能够增强大脑灵活性。这是因为人手指上有很多神经末梢,通过刺激手指尖,可以增强大脑的灵活性。用铅笔写字画画通常比较费劲,手指尖用力更多,从而使大脑的运动加强,起到增强智力的作用。用铅笔写字,会越写越顺畅,电脑时代,人们的手写机会越来越少,与键盘、触摸屏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也要用到手,但用手也即以人的感官来对应书写的能力会渐次退化,人们找不到书写的手感,也即将打破书法这种“天人合一”的虚静状态中修炼出的内心完满。

  2. 找回虚静的心态

  当代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忙碌而嘈杂,重新拿起笔来的重要意义是让我们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培养自由的虚静心态。让忙碌的生活复归于平静———哪怕只是瞬间的平静,在平淡的生活中确证自笔者,平凡的生活因此获得了诗意。

  虚静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儒、道、禅三家都谈虚静。我们现在正在说的虚静这个词在儒家荀子那里表述为“虚一而静”,即由忘掉欲望让心灵空虚,并集中注意逐渐达到忘笔者的心态的宁静;曾子在《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会使人的心灵得到宁静,很多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因而得以纾解,进而使人体的机能慢慢得到恢复,从而有益于保持健康。老子也讲“致虚极,守静笃”,虚、静就是本原性的道的本性,也是人应该有的本质,“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回复到虚静状态就是向理想的人性回归。禅宗则在虚、静之间加上一个“空”词,也还是强调心态空虚而宁静。虽然我们经常讲的“虚静”是先“虚”后“静”,其实在日常的功课中,真正的逻辑顺序应是先“静”后“虚”,“静”是通达“虚”的手段,也因此是养生的基本方法之一,“虚”则是终极的目的,当然我们并非修道之人,并不强调这个终极目标,但对于“静”这一手段或阶段性成果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南怀瑾认为“一切生命的功能的源泉,都从‘静’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是从‘静’态中充沛它的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谷子、麦子等等的种子,都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需要与活动对等的休息。睡眠,是人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早就失去了虚静的可能性,竞争、欲望、压力等让我们早已不再淡定,我们蠢蠢欲动,我们狂躁不安,我们闻风而动,我们辗转反侧……虚静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的体现离我们越来越远。如何获得虚静?当然各有各的办法,做瑜珈、练气功、逛公园、去远游等都是帮助我们获得虚静的有效手段,但从便捷与有效角度,笔者认为都不如“重新拿起笔来”写字好。

  当我们拿起笔来,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开始,这意味着笔者暂时与复杂的事务性工作拉开了距离。而在进一步的书写中,书写者会进入到一种游戏的状态,心态也会因此平静下来。不带功利色彩的写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没有竞争性的活动,没有人在意你写的好与坏,而完全依赖你个人的喜好程度。今天许多人将书法视为一种纯粹的竞技手段,或为入展,或为参赛,或为出版,而这些已经背离了写字的初衷。实际上,写字应该成为我们习练入静的手段,诚如蔡中郎所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并以此种心境来调节身体与心灵的平衡。练习越多,练习越科学,写字就不仅仅是一种技艺,还能成为正确的吐纳、放松等方式。久之,写字就可以为你提供一个由艺术建立起来的“入静”通道。在“静”下来之后,我们都可能由静入虚,通达更高的自由境界。

  心静而清。实践证明,写字能够起到凝神静气,排除杂念的作用,使呼吸处于悠、匀、细、缓的状态,从而起到养生的作用。而良好的身体状态,会使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处于最佳状态。写字,完全可以单纯地成为我们养生的手段,它可以同太极、瑜伽一样,带给人身心的愉悦。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事实证明,书法养生是适合于中老年人的一种颇为有效的养生手段。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空间日渐逼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用书法作为调节心态的一种手段,无疑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人们在书写时,心情放松,思想清静,不但有助于纾解压力和紧张情绪,还会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中国古代经典的中医论著《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中医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思想清静对身体的益处。傅山是古代书法家中医术较突出者,傅氏在《字训》中也谈到写字与用“气”的关系:“做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需用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写黄庭数千过了,用圆锋笔、香象力,竭诚运腕,肩臂供筋骨之输,久久从右天柱涌起然后可语奇正之变。”

  晴窗试笔端溪滑,石鼎烹云顾渚香。

  一鸟不鸣心境寂,此身真不愧羲皇。

  这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夏日睡起》诗的后四句,描写了他的一种闲、静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人生最为难得的一种境界。古人历来赞许闲适的生活状态。现实中,闲适是一种非常难以达到的生活状态。书家主张“静知”“体道”,就是以书法遣兴,并由此调节紧张的生活。

  二、模式:为书法创作寻求新的历史

  当代书法创作不应固步自封,要吸纳其他艺术元素和新的生活信息,体现书法创作的时代性。譬如网络热词与青年的思想、情感、生活以及生活方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选择网络热词而非简单地照搬“唐诗宋词”作为书写内容,是“新历史主义书法”创作观念下的尝试。

  1. 文字内容要注重新的历史语境,书写当代生活语词。书法要与书写内容紧密结合,与特定语境结合,文字内容既要避免“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断重复唐诗宋词或格言警句,又要避免无内容的不具可读性的“无标题”创作。新历史主义创作模式就是要与现实结合,要反映社会现实,尤其要关注年轻一代的生活与情感。

  2. 形态的回归和突破。要回到传统书法的载体材质,如石、木、竹、陶、瓷等,而不仅限于纸,走多元综合之路。其存在形态也不仅限于平面,而可以是依托于家居物品的立体形态。

  3. 寻求综合的媒体表达。以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的文字与图像的结合为特征,走上新的书画综合,让书法适度摆脱抽象,从而在图像化时代尽可能地争取年轻的受众。

  4. 延续注重传统的书法模式。新历史主义书法延续传统,强调传统书法的基本功,将“日课”与“偶然欲书”结合起来,延续传统书法注重功底和才情的书写模式,而与当代过分绘画化的书法创作模式拉开距离。

  5. 风格形态上重历史,重续文脉,追求历史的厚重感,将传统书法的碑拓形态与法帖形态自由地运用于创作,从而既有利于产生一种时空上的距离感,又有利于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亲切感。

  6. 注重书法形与神的贯通。书法之美不应定性为纯粹形式美,而是一种依存美。书法的审美形态绝非纯粹形式上的孤立的美,而是与书写的文字内容、书家人品声望等密切相关的依存美。新历史主义创作模式是想在继承的基础上,拉开与以往“创作”的距离,使其在形式感方面,不再是纯粹的载体,而是既重内容也重形式。

  7. 寻求社会化时代化的自觉熔铸。特别是对于职业书家而言,他不能满足于自娱自乐式的书写,而应将书法创作与当前的伟大的时代结合起来,他应有立足当下、影响未来的责任与抱负,让书法不至于沦为一种小众化的博物馆艺术,尽可能地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新历史主义”让书法在材质载体、风格形态、文字内容上多元化也是为了这一目的。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书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书法与时俱进的特质、让更多的人产生参与书法创作和学习书法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享受书写的乐趣和人生的乐趣,这都是笔者提倡新历史主义书法创作模式所追求的方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