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江西省南昌安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作为南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义邹氏匾额书法雕刻具有刀法的独特性和艺术的整体性特征。其笔法表现主要体现在重视笔法,运刀如用笔,体现笔势,小字如大字。
关键词: 匾额书法; 雕刻; 笔法;
匾额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一般用于古建筑门屏上表达经义和情感。安义匾额书法雕刻技艺又称安义邹氏匾额书法雕刻,是南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明朝中叶以来,安义板溪邹家就以匾额书法雕刻而闻名,到前清时期在江南享有盛名。现存邹氏雕刻的匾额有悬挂于千年古村罗田的“世大夫第”四字堂匾和“启绪堂”匾额等,雕刻精湛,为传统匾额之上品。邹氏雕刻技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不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 、安义邹氏匾额书法雕刻技艺的独特性
1.1 、刀法的独特性
传统的阴文刻字方法是从笔画的两边刻“V”字形。悬挂展示时,只能看到笔划的平面槽口,缺乏立体感。在三十多年的雕刻实践中,板畊斋邹氏双印双勇兄弟在邹氏传统雕刻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出“√”形刀法。“√”形刀法先从笔划的一侧正切下刀,再从笔划的另一侧斜切收刀,使笔划形成了“√”形,改变了传统雕刻刀槽“V”形的平面效果,增强了观看时的立体感,体现了毛笔书写时的真实感,强化了雕刻的书写效果。
1.2、 艺术的整体性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邹氏兄弟以“√”形刀法雕刻技艺复制名家书法艺术,结合现代室内环境和灯光照明的展示优势,使匾额雕刻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其整体艺术性表现在:一是采用独创的“√”形刻字方法,通过现代展示方式,再现了书法名作的神韵;二是邹氏兄弟擅长书法艺术,作品临写、雕刻和装潢技艺全过程由一人完成,改变了以往雕刻技艺三分工的形式,实现了书法雕刻复制艺术的完美结合;三是改变了传统匾额字数少、字体笨重的现象,雕刻作品如王羲之《兰亭序》、怀素《自叙帖》等,雕刻字数多达成百上千;四是采用树根做材料,做成书法根雕摆件,造型与内容完美融合。如图1雕刻的于右任的草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作品的整体造型既像奔腾的马,又像飞跃的龙,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五是注重了匾额装潢工艺与现代室内空间装饰的和谐统一。
图1 雕刻内容与造型完美统一
2、 安义邹氏匾额书法雕刻中的笔法表现
2.1、 运刀如用笔的笔法
匾额书法的美感主要体现在线条类等几个方面[1],可见线条不仅在书法创作中起重要作用,在匾额雕刻中也同样有所体现。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因此,书法的笔法是书法首要。一般而言,书法的笔法概括为中锋、侧锋、逆锋等。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曰: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锋。侧锋这一笔法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使方笔字体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可见中锋和侧锋对书法的重要性。
自唐朝以后,匾额书法多以楷书为之,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也偶有篆书、隶书、行草书等书体入匾,但无论何种书体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要茂密沉厚、雍容大度[2]。因而匾额的雕刻多是中锋用笔。中锋即在书写过程中,笔锋始终位于笔画的中间位置。中锋用笔笔力饱满,外柔内刚。邹氏兄弟制作的“龙津大渡”(图2)使用的是传统的刀法,以楷书的中锋笔法为主,辅之以行书的灵动特点,改变了传统匾额笨重的感觉。
图2 邹氏兄弟制作的“龙津大渡”
匾额艺术之美首先体现在书法上,匾额的特殊性决定了匾额的题字多为名家高手所书[3]。因而邹氏兄弟在传统匾额大字雕刻技艺的基础上,醉心于中国优秀传统书法的原样制作,创新性地制作了中国历代名家作品,尤其是王羲之的系列作品,如图3。
在草书小字的雕刻中,多取侧锋笔意。王羲之的尺牍,多用侧锋,用笔变化丰富,有强烈的用笔张力,爽快中显山露水。邹氏兄弟便很好地体现了王羲之草书用笔的特点,图3左1、左2两幅是雕刻之后进行清漆处理的作品,右1是王羲之《二谢帖》雕刻的拓本,均展现了王羲之用笔的精华。
图3 王羲之草书雕刻
对很多笔画,邹氏兄弟都是通过两个往同一方向的斜刀刻出,雕刻完未加工的八大山人作品“涉事”(图4)尤为明显,这是对笔法的深刻认识和直接体现,是区别“V”形刀法的最显着特征。
2.2 、小字如大字的笔势
沈尹默《书法论》曰: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第二进而论笔势。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算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又如米芾《海岳名言》: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4]。可见小字书法笔势的重要。邹氏兄弟在无数的创作实践中,对历代名家的草书进行制作,对书法作品中字的连接、气的贯通特别考究,以致于在2019年12月举办的非遗文化活动中,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陈通对邹氏兄弟的作品绝口夸赞:“看过那么多书法雕刻,还真没有看过这样能把书法的笔法和笔势体现出来的,你们可算是中国第一家。”
图4 八大山人书“涉事”
图5 八大山人郭皴法
徐浩《论书》曰:用笔之势,特需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可见笔画藏头护尾和笔画的连接能形成整幅作品的势。蔡邕《九势》曰: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体现藏头用笔的关键在逆锋。逆锋运笔时摩擦力更大,笔锋聚散,主要是为了追求笔势的变化,特征是笔力刚硬,力透纸背。如图5邹氏兄弟刻的八大山人郭皴法,字字相连,笔断意连,都展现了用刀与运笔的相通性和一致性。
3、 结语
安义邹氏双印双勇两位非遗传承人创立的“√”形刀法,展现出了雕刻的新面貌,其刀法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书法中的笔法。正如2020年9月8日,《新华网》头版报道邹氏兄弟的刀笔书法:“运刀如用笔,匾额上的笔墨韵。”
参考文献
[1]芳霏远扬.匾额书法鉴赏[J].东方收藏,2013(11):24.
[2]苏显双.匾额书法简论[J].文艺争鸣,2013(6):140-142.
[3]张是泽.匾额的艺术之美与创作体会[J].艺术研究,2016(1):212-215.
[4] 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