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年来,英语文化系统不仅局限在英美文学领域中,其已开始实现基于英美文学的全球范围跨界旅行。以非洲许多英语文学创作作者如库切以及中国的哈金等作家为典型代表,其作品所展现的文化内涵成为各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之一,这就要求利用跨界研究的方式取代原有的单纯分析具体民族分化的方式。
因此对英语文学中形象阐释以及文化疆界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英语文学文化疆界研究
(一)英语文学文化疆界的重构
以南非英语作家库切在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为例,其充分体现了关于文化疆界的重要内容。作家库切本人精通南非的荷兰语与英语,以文化迁徙者的身份在澳大利亚从事教育工作。而在此之前,具有英籍印度裔身份的作家奈·保尔也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此时关于文化疆界的问题仍处于有待阐释的阶段。
从奈·保尔个人生平分析,他成长于印度移民家庭,在通过个人努力后考入牛津大学并主要研究英国文学,在完成学业生涯后又在英国BBC广播公司工作。在这种以外来者身份在英国社会文化中所进行的创作便极具特殊性,如其作品《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成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代表。其对英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与印度地区等作家的创作多与英语存在一定的历史渊源。而除此之外,能够通过传统疆界进行划定的如美国作家赛珍珠所创作的《大地》、中国作家哈金的《等待》,也都利用英国文学对自身的成长环境进行描写。正如穆尔恩的观念中,其认为若将传统的西方文化与英语文学联系起来,英语文学并非完全依赖于英国本土社会文化产生的。该观念并非毫无根据,其原因在于希伯莱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等影响下,英国民族文化才逐渐产生,而英语文学具有明显的文化混杂性特征。这种情况下便形成了英语文学文化疆界问题。
(二)对英语文学文化疆界的划定与特征分析
1.文化疆界的概述与划定
对文化疆界的概念界定可理解为关于民族身份的认同,其在英语文学中所表现的主要为民族身份特征问题。若仅从英语字面进行分析,将其作为官方语言与实际交流工具的国家将成为英语文学创作的主体,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其中能够将民族文化进行表述的便为民族语言以及具体的文学形象。若从文学文化史方面进行分析,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学形象史中不难发现文化历史渊源。如金斯伯格诗歌中所展现的自我意识与反叛精神,无论将其理解为对传统英国文学的继承或以美国民族文学作为基础,其所代表的主要为本土文化特征,是基于民族文化发展史所产生的英语文学作品。因此将其文学文化疆界划定在自身民族边界范围之内。但若从哈金的《等待》、拉什迪的《撒旦的诗篇》又很难将作品所展现的文学形象进行文化身份的确定,所以将英语作为语言载体进行不同文化形象的描述也使文化边界问题融于英语文学下的文化领域中[2].
2.英语文学文化疆界的特点分析
语言自身具有继承与传播的特性,而基于语言基础上的英语文学文化疆界也呈现出文化混杂性特点。尤其近年来许多流传至今的英语历史文学形象已经打破其原有的自身文化与地理疆界,其逐渐成为世界各民族所认同的文化遗产。其中以莎士比亚戏剧下的文学形象为典型代表,在世界各国中都以不同的版本形式被群众所接受,使其他文化下的创作成为各民族舞台与荧幕中出现的重要内容,实现了与外来文化的融合[3].
二、英语文学形象中的民族性特征分析
从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在文学形象塑造完成后,作者很难将其进行再次改变。尤其当读者受作品中的形象影响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后,作者将充分发挥语言载体功能以巩固文学形象自身的独立性。而这种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学形象会与社会中人类的特征表现出许多共同点。仍以莎士比亚戏剧下的文学形象为例,其展现的文学形象在展现一定的价值观念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使其更具超越民族的人性意义。另外,若将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以语言作为载体,那么能够将文化与语言间障碍进行打破的便为审美创造,以惠特曼《自我之歌》为例,所体现的情感宣泄带有明显的美国民族特征,而且通过美学氛围与艺术形象的塑造也使将作品进一步升华为跨民族的意义。在这种创作方式影响下,出现了中国郭沫若具有浪漫诗风的诗歌。因此仍可将英语文学作品作为文学遗产进行分析,特别对其中已经跨越文化疆界的艺术形象都可成为现代创作的基础,如中国女作家冰心所翻译作品深得读者的青睐[4].
三、英语文学的形象研究
英语文学中的内容多以英美国家的相关作品为主,但在英语语言的不断传播以及英语文学对世界的影响下,其他许多非英语国家如印尼、中国等也开始将英语作为载体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因此现阶段对英语文学的概念界定仍比较宽泛。而无论在英美国家文学作品或非英语国家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学形象多以作者自身民族特征密切相关。例如,在奈·保尔作品《比斯瓦斯的房屋》中所展现的社会背景主要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而作品的主人公也是将其父亲作为原型进行塑造,展示了当时社会下生活所面临的痛苦。作品中的主人公比斯瓦斯出生于移民家庭且先天六根手指,因此受到社会的歧视。这种艰苦的成长环境下,比斯瓦斯仍保留自身的文化根基,但受现实社会文化影响,其面临极大的精神压力。特别在成家立业之后,妻子娘家的冷嘲热讽也给他带来很大的打击。即便如此,比斯瓦斯通过自身的不断奋斗成为一名记者。作品中在阐释比斯瓦斯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将主人公的晚年生活以及整个家庭窘况做出介绍。因此这种通过区别于传统文学形象塑造方式将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下不同民族间的关系进行说明。而且从文学人物形象阐释角度分析,英语文学中的文学形象塑造也从英语国家本土文化中向其他殖民地区方向扩展。进一步分析,尽管英语语言向其他民族的传播过程中充当外来语言角色,但其中描述的内容也被赋予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征[5].
再以中国作家哈金《等待》作品为例,其在进行文学形象塑造过程中很难将美国文化价值观念与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中存在的冲突进行规避,尤其关于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所表现的扭曲的个性人格都与美国传统文化中张扬自我的意识相矛盾。而其中的主人公形象以及作品的情节在中国文化下很容易被接受。但作品中故事后来也得到大多美国读者的接受与认可,其原因除作品自身能够展现出文化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外,也说明具有“美国性”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所代表的文化也逐渐被多远民族文化所取代。因此有学者对这种文化迁徙特征也做出许多解释,即英语文学作品作者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多样性使作品中文学形象的塑造也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即使很多作家创作过程中会对不同文化下的形象矛盾与语言矛盾做出充分考虑,但事实上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已将作者自身民族化外的内容囊括其中,其可理解为超越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疆界。
结论:
对英语文学中形象的阐释以及文学文化疆界的研究是许多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可借鉴的重要内容。特别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学形象也需从外来性与本土性进行综合分析,使文学作品展现的任务形象得到准确定位,为英语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宁康。 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J]. 南京社会科学,2014,02:77-81.
[2]林芳。 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0:95-97.
[3]陈学芬。 自我与他者:当代美华移民小说中的中美形象[D].河南大学,2013.
[4]唐海东。 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
[5]朱华。 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学,2011.
[6]刘燕,牛蓓蓓。 多元文化语境下英语文学的研究与拓展[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3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