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从语篇衔接理论分析庞德诗歌《心理一小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28 共4674字
论文摘要

  埃兹拉·庞德( 1885 -1972) ,美国诗人。意象派和漩涡派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庞德人生大部分时间旅居欧洲,与欧洲学者交往甚广,也对他们的文学生涯给予帮助,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艾略特诗集《荒原》就是由庞德整理删节并协助出版的。庞德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于庞德的作品,东西方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各类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三类: 一是对庞德意象主义诗歌的赏析,集中于相对短小的意象主义诗歌。国内学者做了大量中国古典意象诗与庞德意象诗歌的相互影响及对比研究。二是对庞德的长篇诗集的研究,特别是其对中国古诗的译作研究。三是探究中国文化与庞德诗歌间的相互联系。纵观各类研究,我们发现,学者专注点过于密集,诗歌研究面狭窄,忽视了大量有研究价值的庞德诗歌。Villanelle: the psychologicalhour 是庞德作于 1915 年 12 月的漩涡主义诗歌,至今国内尚无对此诗歌的细致研究,本文欲运用英语诗歌语篇衔接理论,试图分析此首诗歌的语篇衔接性特征,挖掘诗歌的中心思想。新的视角研究,利在使庞德及其诗歌更具立体感,拓宽研究领域,以供更好的欣赏其诗歌。

  一、语篇衔接理论

  1. 语篇衔接理论发展概述。对语篇衔接的最早研究是Jakobson 对文学语篇中由句法结构和重复而形成的排比现象的分析。1976 年,Halliday 和 Hason 出版《英语中的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 一书,使衔接理论开始受到学界重视。[1]1985 年,Halliday 和 Hason 在《语 言、语境和语篇 》(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中,扩大了衔接的范围,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2]1994 年,胡壮麟出版专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书中,他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并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3]2003 年,张德禄、刘汝山在《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一书中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把衔接关系分为语篇内衔接关系和语篇与语境间衔接关系两大类。[4]2008年,于学勇在其文章《语篇重构及其解释力》中,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进一步发展了语篇衔接理论。指出意识形态、语境、语类等语篇外衔接的重要性。又有学者进一步拓宽衔接理论,陈冬平的《雪莱诗歌 < 西风颂 > 的语篇衔接特征研究》将语相衔接首次运用到诗歌分析中去。

  2. 语篇衔接模式的构建。通过对语篇衔接理论的发展研究,作者试构建一个适合英语诗歌衔接分析的衔接理论模式。为了更直观的展现,作者创建了下面的英语诗歌语篇衔接模式图。对诗歌的衔接分析如图所示,可以分为语篇外衔接和语篇内衔接。其中,语篇外衔接可以分为意识形态、语境和语类。语篇内衔接主要有五部分。分别是: 音位衔接、词汇衔接、语法衔接、语相衔接和隐语衔接。音位衔接包括音位模式和节奏模式。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和搭配。语法衔接包括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部分: 结构性又包括语法结构、语篇格律; 非结构性包括所指、替代、省略和连接。在本文,将以此研究庞德的诗歌 Villanelle: The psychological hour。

论文摘要

  二、《心理一小时》的语篇衔接特征分析

  ( 一) 语篇外衔接

  语篇外信息一定程度上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奠定整部作品的基调。语篇外衔接表现在意识形态、语境和语类方面。

  1. 意识形态和语境。Villanelle: The Psychological Hour作于 1915 年 12 月的伦敦。当时旅居“雾都”的庞德在一次宴会上结识了小他10 岁的雕塑家 Gaudier - Brzeska。两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身为前辈,庞德也十分欣赏 Gaudier -Brzeska 的才华。后来,二人成为朋友。本首诗为庞德写给Gaudier - Brzeska 的纪念文。诗的背景是庞德与 Gaudier -Brzeska 相约在庞德家相会,庞德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期待着朋友的到来,但是约会时间到来,Gaudier - Brzeska 却并没有出现。而是托人带给庞德一封信,信上说: “亲爱的庞德,我已经离开了伦敦。”Villanelle: The Psychological Hour 是庞德以诗歌的形式细致地记录了等待一小时期间自己的心理发展与波动,也以此纪念这个雕塑家朋友。

  2. 语类。漩涡主义( Vorticism) 运动是继意象主义 ( Im-agism) 运动风行于英国的文学与艺术运动。与意象派不同的是漩涡派更加关注力量,有其充满暴力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更多的关注意象。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影响,漩涡主义强调抽象与敏锐。漩涡主义运动相对于意象主义运动而言,持续时间短,影响力也远不及意象主义运动。但是,它结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以意象主义为前身,是文学艺术上的一大发展。响应漩涡主义运动的艺术家并不多,庞德是其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位。Villanelle: The Psychological Hour 就是庞德早期漩涡主义诗歌的代表。本首诗中,并没有大量的意象叠加,更多的是作者心理的抽象的展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Villanelle: the Psychological Hour 标明 Villanelle( 维拉内拉诗,一种源于法国的 19 行两韵体诗) ,但是本诗并没有遵守此种诗体的韵律要求,是一首自由诗。可以看出庞德的这首诗歌不拘泥于传统,又略带挑战传统的俏皮。

  ( 二) 语篇内衔接

  由于 Villanelle: The Psychological Hour 是一首自由诗,因此对此诗歌的分析不涉及音位衔接,本文主要从词汇衔接,语法衔接,语相衔接和隐语衔接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 词汇衔接。词汇衔接角度,Villanelle: The Psychologi-cal Hour 应用了大量重复。重复是对语篇内已经提到的词汇、短语、句子的再次使用。[7]( The term repetition is restrictedto mean the case of exact copying of a certain previous unit in atext,such as a word,phrase or even a sentence. ) 在本诗中同样出现了标志性语句重复。最明显的当属“Beauty is so rarea thing… so few drink of my fountain. ”此句的重复是对中心思想的升华: 青春不再,美丽易逝。第 8,9 行句式的重复,增强了语势。词语重复也大量存在,例如 over - prepared,beauty,youth,friends 等的重复出现,使诗歌在看似闲散的心理神游中变得紧凑,形散而神不散,有类似散文的美感。

  2. 语法衔接。Villanelle: The Psychological Hour 是一首自由诗,因此本诗并没有固定的语篇格律。本诗全诗共有 43行,句式结构多样,无统一模式。语法衔接方面着重于非结构性衔接的所指和连接两部分。

  1) 所指。所指是指代篇章中其他成分的方法[7]( Refer-ence is the means of referring to something elsewhere in thetext. ) 。所指包含语篇外指与语篇内指,其中语篇内指又可以划分为上指和下指。正如其题,本诗对心理进行了详尽的刻画。不免有大量的所指现象出现。由于本诗使用第一人称,主要的语篇外指涉及诗人本人。在诗的第 1,4,5,10,16,17,20 行中的“I”指代庞德。同样的,诗的第 7,22,28,30 行中的“my”,第 19,30 行的“me”,第 31,34 行的“you”,第 32行的“your”,25 行的“one”都指代庞德,这样的详尽能够细致的描绘出诗人在等待朋友时自我心理的变换。“我”做了多余的准备,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年人,美丽、青春早已远去。透过窗子看着下着的雨和来来往往的公车,觉到世界是他们的,他们的年轻的小宇宙在震颤,他们在城市里积极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我”呢,似乎活得如此的生硬,他们说喜爱“我”的文,却不按时赴约,是因为“我”在相识的那场宴会上像个傻瓜一样交谈吗? 第 12,14,15,26,37 行的“their”,第 18,25 行的“them”指代这群年轻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未能赴约的雕刻家。“their”和“my”的刻画,清晰的描绘出庞德的内心。文章中没有出现具体的人物,选择使用大量的代词,除却上面提到的,第 32 行的“someone”指代前文中的“them”年轻人,这里特指敬重庞德文章的年轻人。第41 行的“her”“him”同样指代前文中提到的年轻人,没有赴约,但是没有人给庞德任何的回应,不管是他还是她。这里的几个代词都是语篇内所指中的上指。第 42 行的“anotherman”是语篇外所指,指代送信人。

  2) 连接。连接指在语篇内连接语言单位的显性标志。[7]( Linkage refers to the use of overt signals that connect languageunits both within and beyond sentences to form literary dis-course. ) 在本诗中多次使用了最基本的连接词“and”,自然的描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顺势进行。除了连词的使用,本诗使用了大量的设问。例如第 16,17; 24,25 行的自问自答,庞德在等待的一个小时里,产生了很多困惑,也在不断地给自己思考和回答。比如年轻人总有自己的计划,而自己总是过分的期待和准备与他们的相会,美丽侵蚀着我的头脑,青春却又已离我远去。

  3. 语相衔接。利奇认为语相学 ( Graphology) 比拼写法( Orthography) 语义宽广,指的是整个书写系统: 标点符号、分段、拼写。语相是视觉符号的语义编码。[7]Villanelle: ThePsychological Hour 一诗,十分精妙地运用了语相衔接。整首诗的排版独特,极似人的意识的流动,随意而合理。其中,标点符号的运用十分有研究价值。“Beauty is so rare a thing…”

  在上文中提到重复出现,同时此句后的省略号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庞德内心的彷徨与低落。第 8,9 行的两句末尾都使用感叹号,十分有力的表现出庞德内心的呐喊。多少无效又无奈的悔意,多少青春时光一去不回! 感叹号的使用同时体现了漩涡主义诗歌表现力量的一面。第 16,24,31,41 等行多次使用问号,展现了庞德心理的变化,一种孤独的自问与疑惑。同时第 31,38 行不规则的括号插入及多次使用引号限制诗歌内部的部分话语,这些通过用词语,句子外的标点有力的体现了意识的流动。正如其题《心理一小时》,这等待的一小时在如此的表现下显得那么真实。

  4. 隐语衔接。Villanelle: The Psychological Hour 存在部分词汇隐语。如第4 行“the right books”,第5 行“the pages”。作者认为“书”指的是“人生之书”,此处将人生的各个阶段比作一本书,尽管庞德创作此诗歌时仍是青壮年,但与小己十载的雕刻家相比而言,庞德有理由把自己定位为“中年”。书页则人的青春年华。庞德称自己快要合上这部分书页,暗指自己青春不再。第6,7 行的“fountain”同样指人生之泉,青春的美丽只是庞德人生之泉的几涌,稀少短暂。第 12 行“cosmos”指青年人的生活充满活力,像是要爆发的小宇宙。

  第23 行“a breath of the forest”,这里的 forest 作者认为是友谊之林,庞德和雕刻家二人共呼吸的友谊之林。通过以上隐语使用,能够看出在庞德等待年轻友人到来时间里内心的无限复杂的思绪。庞德重视并且全心准备的聚会在友人看来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而在庞德,这是青春、美丽不再的中年人的苦等与无力。所有的忧郁、犹豫、彷徨结束于友人的一封不辞而别的书信,也终止了庞德的思绪,诗尾的意犹未尽似是全诗思绪的升华。

  三、结 语

  本文以英语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详细解读了美国诗人庞德的漩涡主义诗歌《心理一小时》。从语篇外和语篇内两个方面分析作者诗歌的主题,并从语篇衔接角度挖掘诗歌主题。价值在于: 这是对庞德诗歌研究的新方向,跳出了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这是对语篇衔接模式的发展和运用。

  【参 考 文 献 】

  [1]Halliday M A K,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2]Halliday M A K,Hasan R. 1985. Language,Context andText[M].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3]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张德禄,刘汝山.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于学勇. 语篇衔接模式的重构及其解释力[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 6) .

  [6]陈冬平. 雪莱诗歌《西风颂》的语篇衔接特征研究[D].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

  [7]王守元. 英语文体学要略[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