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是美国 19 世纪最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被称为 “美国文学界的林肯”,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优秀的长篇小说代表之一,尽管小说是以儿童为主体进行创作的,可是自发行以来就受到了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着名的语言大师海明威曾对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美国现在全部的文学作品都是从马克·吐温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行取材的……这部小说是我们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好的一部着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小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 19 世纪 50 年代的内战之前,主要围绕着小哈克因为忍受不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束缚而逃出来和一样逃跑出来的黑人奴隶吉姆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的冒险经历。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一个孩提的眼光对资产阶级糜烂的生活和罪恶的奴隶制度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从而号召无种族歧视,人人生而平等的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有关人本主义相关理论的概述
有关人本主义的概述,古希腊有一句着名的言论: “人是万物的国度”。被称为着名社会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是一位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提出了着名的 “人格自我实现论”,基于人性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和个体成长机制的不同,对于人类自我发展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需求条件的满足程度决定了个体人格发展的完美度,其核心就是自我实现,坚持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着生命的意义,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实现; 个体人格在得到不断满足以后才可以感觉到幸福的存在。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的指导下,我们以小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基本载体,对小说中有关人格主题思想实现的主题进行分析,从而领会马克·吐温那种令人敬畏的人本主义情怀和对人类自我实现的一种期望和深刻认识。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对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 一) 小哈克对于虚伪社会的厌恶和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故事的发生是从小主人公哈克对于古板腐朽的资产阶级文明社会产生厌恶开始的,正是这些循规蹈矩的世俗规矩束缚了小哈克人性的自由成长。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是故事的讲述者,是故事发生地小镇上酒鬼的儿子,从小无人管教,所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小哈克对于世俗社会的腐朽表示藐视,从而不希望他人对他的生活进行干涉。道格拉斯的寡妇把哈克当成了自己的干儿子进行教育和管束,希望他以后可以过着一种体面的生活,和一个循规蹈矩的老寡妇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这在哈克的心中就是最大的折磨,小哈克终于受不了这种生活,所以就找机会逃跑了。
哈克对于宗教的信仰也总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当道格拉斯寡妇给他朗诵 《圣经》的时候,哈克心中对此没有半分的兴趣,沃森小姐 ( 道格拉斯寡妇的妹妹) 给他讲有关地狱的故事,哈克心中向往着到地狱感受下那种新的环境和氛围,对于这样的想法,沃森小姐感觉不可思议,所以就给他讲解有关天堂的故事,可是小哈克依旧对天堂没有什么向往,不管沃森小姐怎么努力,都吸引不了哈克对于宗教的任何兴趣。
小哈克的那位酒鬼父亲在哈克生活将要有所转变的时候,在消失了很长时间之后再次出现了,整个人衣衫不整,整天酒气熏天,醉汉父亲阻止哈克继续接受教育,把小哈克锁紧在了一间黑屋子中,并且经常对其进行殴打。这时的小哈克不仅失去了人身自由,同时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了保障。
在道格拉斯寡妇家中的时候,虽然温饱问题不用担心,但是精神上一直被压抑着,甚至是沃森小姐有关美好天堂的讲述都不能消除这种精神上的压抑。
为了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小哈克最终决定以逃跑来摆脱父亲的毒打,远离这个对精神压抑的文明社会,当小哈克从父亲的小黑屋中逃出来以后就乘着小木筏来到了杰克逊岛,在这个小岛上度过了自己人生中自由在在的两天三夜的生活,这之后他对这个小岛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查后感慨道: “从今以后我就是这个小岛的主人了,我就是它的主人了。”
从此心中有了一种成就感和归属感,小岛上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古板束缚的文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社会文明还没有涉及的地方,哈克是自己人生的主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那种喜悦是无法言语的。
( 二) 小哈克对于本我的超越和对于自我的追寻
小哈克在小岛上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这一切美好都因为黑人奴隶吉姆的出现而被中断了。逃跑出来的黑人奴隶吉姆本来是沃森小姐家中的一个将要被卖了的奴隶,因为心中害怕所以就偷偷逃了出来。虽然哈克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也是一副不服从管教的样子,不过内心世界还是纯洁善良的,所以他承诺是不会把吉姆出卖的,两个人结伴开始了顺着密西西比河的冒险旅程。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前夕,黑人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种族歧视的现象非常的严重,特别是对于那些还保留着黑人奴隶制度的南方黑人来说,他们就是白人的私人财产,可以被随意杀害和转卖,没有任何的基本权利可言。正是因为这样,哈克的心中一方面饱受社会道德观念的冲击,一方面想帮助吉姆争取个人的自由,同时又时刻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沃森小姐曾经对你也是很友好的,你怎么会让他的奴隶从你的手中逃跑啊?
那可怜的寡妇也没有亏待过你,你怎么可以对她这么卑鄙啊?”当吉姆快要到达开罗的时候高兴得手舞足蹈,他计划着将自己两个同样身为奴隶的孩子偷出来,此时哈克心中的矛盾和纠结更为强烈,最终他还是选择将吉姆给出卖了。然而当两个猎奴者出现以后,哈克还是在良心的召唤下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机智来保护了黑人吉姆,而这个时候的哈克是一个深受资产阶级文明社会毒害的孩子,心中还没有完全形成个人的道德判断标准和是非观念。
在逃亡的过程中,哈克和吉姆经历了很多原本不想被牵涉进去的事件,从这些文明社会的事件中,哈克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清楚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中人性的腐朽和肮脏,真正体会到了所谓的社会文明都不过是有钱人的幌子罢了,开始明白由白人进行统治建立起来的道德世界体系的局限性,完全没有了人情味的存在,开始对现行的社会道德标准体系进行否认,逐渐有了自己的是非道德观念。后来哈克和吉姆在相互帮助和照顾中,哈克由开始对吉姆的不尊重转变为敬仰,这也说明对于人类社会关系哈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逐渐形成了黑人和白人一样的思维观念,从而实现了人性上的成长。
( 三) 小哈克自我的实现和人性的超越
当哈克一直在犹豫自己是否要写信告密的时候,经过了激烈的内心挣扎,哈克最后亲手撕碎了写好的信,小说这个时候到达了一个新的高潮,哈克说道: “那就这样吧,让我自己下地狱吧!”这一段成为了哈克自我道德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时候的哈克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奴隶制度的残忍性,骗子和国王可以为了 40 元就把吉姆给出卖了,那么即便是吉姆再次被送回沃森小姐的家中,可怜的吉姆也会被再次卖掉的,还会继续过着一种亲人离散的生活,此刻吉姆对自己种种的好再次浮现在了哈克的眼前,此时哈克决定一定要把吉姆救出来,这意味着哈克已经彻底否定了文明社会中的道德,重新构建了自己的道德标准,完成了人格的自我实现。
结 语
小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正是马克·吐温努力塑造的新美国年轻人的形象,心中有着反对压迫,追求自由和平等,向往和谐的愿望,这也表明了作者对于美国民主制度虚伪性的批判,说明了作者的人性主义思想,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思考空间,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尽管是通过一个儿童的目光进行描述,可是其中却蕴涵了巨大的道理,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 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译. 伊犁: 伊犁人民出版社( 柯文出版) ,2001.
[2]俞国良. 社会心理学经典导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路洁. 一部“美国人”的形成史———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 青年作家( 中外文艺版) ,2010( 03) .
[4]崔莉,刘亚惠. 认同与悖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女性形象[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4) .
[5]张珊珊.“飞白”作为补偿手段在英译汉中的应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译本的对比分析[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