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的单亲母亲形象对比

来源:名作欣赏 作者:宣雅馨,陈冬梅
发布于:2021-08-24 共5477字

  摘    要: 维克多·雨果的笔下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作为其代表作,其中的人物更具有代表性。本文试图对比这两部作品中单身母亲人物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并综合分析,借此解读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 :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单身母亲形象,

  雨果的文学作品使浪漫主义的水平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在作品中提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思想,使他成为文坛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两部史诗般的巨着中,雨果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芳汀等人物更是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不朽的经典。在雨果笔下,几乎没有单一特点的女性形象,即便是笔墨较少的角色,其身上往往是善恶美丑并存,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作者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与观念的发展也都蕴含其间。笔者试图对两部作品中的单身母亲角色形象——芳汀与花喜儿·帕盖特进行分类分析,从不同的层次对比人物特性的异同,以期对雨果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一、单身母亲人物形象相同点

  首先,二人都拥有超越常人的美貌。“她头发里的一绺金发露了出来,显出她头发的丰厚……仍可以在笑时露出美丽的牙齿,但是她一点也不笑。”芳汀的美丽并没有因为贫穷的生活而失去,只是被她破旧的衣服给隐藏了起来。花喜儿·帕盖特是艾丝美拉达的母亲,女儿继承了母亲的美貌,那母亲年轻时到底有多美呢?作者通过三个妇女间谈话间接表现出来,“帕盖特长得活泼又俊俏……老是笑盈盈的,好露给人家看。”美丽的外貌为她赢得了生存下去的资本,十四岁开始,年轻子爵、御前侍骑、击剑侍卫……那么多军官和大人都曾拜倒在她的美貌之下,其美丽的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个共同点是最初二人都没有独立,在经济上依靠于男人。芳汀最初做女工时,她“却还在做她初次的美梦”,妄想着哪天能够成为有钱人的太太。她凭借美貌攀上一位花花公子,但最终被人抛弃。后来她一人抚养自己的孩子,沦落为公娼,被沙威逮捕后,她遇到冉阿让,死之前将女儿在内的一切都托付给他。从头至尾,她都在依靠男人。花喜儿很小的时候家境尚可,她的父亲是兰斯船上的吟游诗人和乐师,一家人生活很幸福,父亲在家庭中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但在她很小时父亲去世后,生活便走向了贫穷。“她同母亲相依为命,度日艰难。”花喜儿经历了失去父亲后生活的巨大落差,而她又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于是在贫穷的压迫下,她堕落为公娼,“可怜的花喜儿,成了众人的玩物”。十四岁开始,她依靠男人生活,却所托非人,没有一个男人愿意娶她为妻,仅仅是玩弄她罢了。于是从高地位的军官到普通的平民百姓,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转手,最终沦落到为丐帮大王垫背。作者没有对她的爱情有较多的赘述,只提到过她曾真心爱过一个小偷,却也被他看不起。也许她只是为了生存才依靠男人,也许她也曾经爱上过她所托付的男人吧,但是大众对娼妓身份的歧视,使她仍逃不出被抛弃的命运。

1.png

  第三,二人都独自一人抚养孩子,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甚至是溺爱。经历变故之后,芳汀一人生下了孩子,尽管她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但她仍旧咬牙坚持,她为了女儿,更加努力做工赚钱,只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女儿,作品中提到过她的女儿珂赛特打扮得十分漂亮,与芳汀的外貌形成鲜明的对比。艾丝美拉达降生后,花喜儿也是精心照顾她,为了养育孩子,她又开始从事老营生,虽然所赚不多,但大抵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小说曾提过她的孩子身着锦缎,穿得花枝招展。“尤其是她那双小鞋……不亚于慈悲圣母身上的袍子。”小鞋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花喜儿满满的母爱。可是反观二人的经济状况,这样打扮的花费远超过了她们的赚钱能力,这样对孩子的爱并不理智,也为她们后期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二人在命运后期都失去了美貌。芳汀希望将最好的都给女儿,却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为了能够赚更多的钱,她甚至卖掉了金色的头发和洁白的牙齿,甚至还卖身为妓。雨果在前期描写时多次赞美过芳汀的头发和牙齿的美丽,现在失去了这两样的芳汀也意味着她彻底堕落了,变得丑陋不堪。“她既无牙齿,又无头发,怒得面孔发青,好不吓人。”花喜儿失去了孩子后,整个人仿佛都垮了,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她只能寄托于宗教,求得一处安身之所,加之她相信是埃及女人偷了自己的孩子,对埃及女人的仇恨让她的面目更加恐怖,甚至到了吓人的地步,“她憎恶地皱起额头,把两只骷髅般的胳膊伸到黑牢外,像垂死的人那样喘着粗气,声音嘶哑地吼道”。二人最初都是美丽的,然后经历了命运的洗礼,从极致的美变成了极致的丑陋,这巨大的落差,这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心的险恶。

  第五,二人抚养孩子生活拮据,举步维艰。芳汀生下孩子后,生活已经十分艰难,“她的手,枯而黑,生满了斑点……”辛苦的劳作本来维持生计已经不易,但是芳汀为女儿付出的几乎是自己的全部,后期她甚至卖掉了心爱的头发和牙齿,甚至卖身为娼。花喜儿的生活也并不宽裕,并没有男人愿意真心对她,所以她生活本就没有依靠。可是有孩子之后,“她亲自给孩子喂奶,把自己床上唯一的一条被子拿去做襁褓……”为了孩子的健康,即便自己贫穷寒冷饥饿她也要把生存的希望留给孩子。芳汀和花喜儿都为自己这种为孩子的奉献而感到幸福。这种选择出自她们内心身为母亲的责任。

  第六,如果说,为了孩子奉献是母亲的天性,那么为了孩子去抗争同样也是母亲的天性之一。二人同样为了孩子去积极争取。当芳汀得知自己怀孕之后,曾写信给托洛米埃,一是希望挽回曾经的爱情,二则是希望能给肚子里的孩子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却没有盼来任何回音。后来在她死去之前,将女儿托付给了冉阿让,终于为珂赛特争取到了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隐修女花喜儿和女儿艾丝美拉达再相认时却又面临离别,真是命运的捉弄。军队要抓走艾丝美拉达时,隐修女紧紧抱着女儿的腰肢,死也不松手。失而复得又紧接着失去,强大的心理落差让隐修女花喜儿变成了疯女人,绞刑台上,她咬住了刽子手,只希望能够救下女儿。只是可惜,这位母亲用最大的努力去搏斗,也没能救下她的女儿,反而先一步死去。母爱是女人最强大的后盾,她用生命去践行,这是多么的伟大。二人身上都闪耀着母爱的光辉,这种光辉被雨果称之为“堪比圣母玛利亚”。

  第七,芳汀和隐修女花喜儿都是温柔且有良知的,芳汀惨遭抛弃后并没有完全丧失生活的希望,她给托洛米埃写信,虽然没有得到对方的反应,她并没有报复,即便在困苦的生活下,她独自一人承担下了养女的责任。她的身世被房东揭穿,惨遭开除,她也没有反抗,以致沦落为妓女。而隐修女在孩子被人偷走的情况下,虽然她念念不忘对埃及人的仇恨,但她更多的是将自己化身为苦修女,日日夜夜为自己的过去赎罪,为失去的女儿祈祷。

  二、单身母亲人物形象不同点

  首先,在面对男人的态度上,芳汀是顺从且恭敬的,从一开始,芳汀对托洛米埃百依百顺,像极了当时那个时代完全服从丈夫的妻子的样态。在遭到抛弃后,芳汀向对方寄信却没有得到回复,于是对于这个男人,她心灰意冷了。面对托洛米埃的无视,她只能被动接受,连抗争都没有;而花喜儿对待男人的态度是不合适就换,“头一个勾搭上的是住在兰斯三公里外的科蒙雷伊的年轻子爵。接着是御前侍骑亨利·德·特里昂古老爷。然后,就不那么再露面了,是击剑侍卫希亚尔·德·博利翁;再然后,每况愈下,是御膳的切肉侍仆格里”。发现一个人靠不住后,花喜儿会换另一个。她也曾真心对待爱情,爱恋过一个小偷,只可惜当她发现妓女的身份会被所有阶层的男人歧视的时候,她果断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转变愿望想要个自己爱也爱自己的孩子的男人。所以,花喜儿并不像芳汀那样将男人视作高高在上的存在,而只是当作生命中的另一半而已。

  其次,在对孩子的抚养上,芳汀选择的方式是托付给别人。生下珂赛特后,芳汀先是把孩子寄养在德纳第夫妇的家庭中,自己则是定期寄钱;而后期,她又把孩子托付给了冉阿让。花喜儿始终是依靠自己,生下孩子后她一人抚养,但孩子被偷走后她只能依靠自己的祈祷希望孩子平安,母女相认后她为了救艾丝美拉达选择与刽子手以死相拼,她始终都是独立面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抗争精神。

  第三,孩子对她们的意义也有所不同。珂赛特对芳汀来说,是责任,是家人。芳汀与托洛米埃相恋时是真心把他当作自己丈夫,是家人,而孩子对她来说是生命。所以,即便托洛米埃抛弃了她,她还是选择要为自己的孩子负责任,即便自己已经不能够独立生存。而艾丝美拉达对于花喜儿来说,是救赎,是希望。最初她失去了父亲与母亲,又没有男人肯爱他。孤身一人生存的滋味并不好受,孩子的降生是她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唯一的陪伴,唯一的希望。所以孩子降生时她又是眼泪,又是爱抚,又是亲吻,简直发疯了。在孩子的陪伴下,花喜儿又重拾生的希望,由于内心充满了爱,所以她的美貌也回来了。养育孩子导致自己更加拮据,看似是花喜儿为女儿付出了一切,不如说是女儿的存在带给了花喜儿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后来在失去孩子后,她生活的支柱便也倒塌了,花喜儿绝望下变成了隐修女,在她看来,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命也黯淡无光。

  三、单身母亲人物形象总结及解读

  比较完两位母亲的异同后,我们可以简单总结出两个人物形象。

  芳汀:一位美丽、善良纯真、依靠男人、恭顺、贫穷、为孩子奉献且负责的底层社会单身母亲。

  花喜儿:一位漂亮、有良知、较独立、生活拮据、视孩子为生活唯一希望、为孩子抗争且具有牺牲精神的底层社会单身母亲。

  芳汀和花喜儿两个底层女性在不同人生时期都做了同一个选择——她们都希望靠着爱情来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么在这里就要涉及上文提到的两个女性角色特征:即女性的价值和女人的不幸。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芳汀、花喜儿这样的底层贫穷女性来说,利用自身女性价值去赢得男性的青睐,通过恋爱或者婚姻改善生活,逃离不幸,是唯一的渠道。可是,爱情易得,命运却难改。二人双双被抛弃,变成了贫穷的单亲母亲,独自抚养孩子,反而使自己原本不幸的命运变得更加不幸。

  《悲惨世界》中芳汀的人物原型正是雨果在现实中真实救助过的妇女,作者曾经目睹了她被诬陷的全过程,并为她出庭作证,小说中对应的就是冉阿让搭救芳汀的一幕。作者对于这样底层社会的女性是非常同情且关心的。

  四、雨果笔下人道主义的理想国

  《悲惨世界》是一部冉阿让的成长史和救赎史。记录了主角一生的心路历程。其实这也是雨果的宗教观世界观的转变历程。19世纪的法国政治动荡,数次政权更替中,雨果的思想也产生了转变,从相信宗教、相信教会到产生怀疑、谴责教会、对基督教义本真的思考、回归对造物主的崇敬到产生人道主义思想完成个人的自我救赎。

  作者的成长与写作无疑会打上时代和个人经历的烙印,而其思想也会体现在其作品中。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揭露了封建教会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对女性的压迫,而在《悲惨世界》中,其思想则更进了一步。他提倡人道主义,雨果相信,仁爱可以改变底层民众包括底层女性悲惨的命运。

  在《悲惨世界》的叙述语言中,作者常常在情节中添加大量插叙,叙述的则是大段大段的人道主义教诲,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这种上帝视角的表现方式让作者在书中扮演一个先知和传道者的身份。传道便是作者基于基督教教义所思考的“仁慈博爱宽恕”的人道主义精神。如作品中街巷战即将结束之时,小说如此表述:“此刻读者手边的这部书,从整本到细节都是从恶走向善,从不公正到公正……终止处是心灵。”作者在作品中体现了救赎与感化,希望借由作品唤起读者共鸣,进而接受人道主义精神。作者一直坚信社会才是底层女性悲剧的根源,社会制度才是压迫她们的最根本原因。现实生活中,作者也积极投身革命,向世人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主张用宽容之心去对待人民。

  “天国”是《圣经》中的经典意象,指神的权柄所统治的国,是神的子民死后将要去的永生之地。后来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引用了这个意象,泛指拥有幸福美满生活的国度。在雨果的心中,人道主义思想会创造一个女性的理想国,在那里男女平等,人类的三大问题都可以解决,男人女人儿童各司其职,不会再有人因饥饿而死去,也不会再有女人因贫穷而去堕落。这样的理想国便存在于《悲惨世界》中,即滨海蒙特勒伊市。这里人人有工作,能吃饱,生活幸福美满。冉阿让作为市长,也做到了男女平等。城中有两个车间,一个是男工的,一个是女工的,他们都有活干,都有不低的报酬。这就与作品中其他城市女工付出同等劳动只能换来远低于男性的报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一个市民都能够依靠劳动生活,欣欣向荣,在这里,没有失业,没有苦难。这里就是“天国”的象征,人民只要付出劳动就能够换来美好的生活。

  《悲惨世界》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国的模样,也阐释了自己对基督教义“仁慈博爱宽恕”的理解。在二百年前,作者就有这样的前瞻性,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和美好愿望。通过对底层女性形象进行浪漫主义的刻画以及后期对自己人道主义理想国的描述,在表现了人世的苦难与悲哀的同时,更加唤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望。

  五、结语

  作者通过浪漫的表现手法将女性悲剧展现在读者面前,揭露了当时社会对底层女性的压迫。作者后期又提出了人道主义思想,他相信“仁慈博爱宽恕”的理念可以拯救底层民众,创造一个男女平等的理想国。这里不仅表露了雨果作为一名人道主义思想作家最为真切的心声,也唤起了人们对理想国早日到来的美好盼望。

  参考文献

  [1]雨果巴黎圣母院[M].施康强,张新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2]雨果悲惨世界[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5.

  [3]邓楠国内《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研究述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1).

  [4]施志渝.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主义表现及其特质[J].河南社会科学。2012(2).


作者单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新教育实验分校
原文出处:宣雅馨,陈冬梅.人道主义思想下女性的理想国——《巴黎圣母院》与《悲惨世界》单身母亲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21(24):79-8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