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人物分析论文第五篇:从《哈姆雷特》《夜宴》分析话剧与电影改编的联系及区别
摘要:话剧改编电影的步伐从未停止,“话剧电影”不断出现,历史上老舍的《茶馆》、曹禺的《日出》、《原野》都被改编成电影,到了近当代,电影依旧还是从经典话剧中选材,例如冯小刚执导的《夜宴》,是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话剧《哈姆雷特》,让人看到了人性的欲望。经典话剧搬上银幕的成功也让越来越多的剧场话剧改编成电影,例如电影《李茶的姑妈》。话剧与电影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将以《哈姆雷特》与《夜宴》为主,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话剧改编成电影提供借鉴。
关键词:话剧;电影;联系;区别;《哈姆雷特》;《夜宴》
Abstract:The pace of adaptation of drama into movies has never stopped. Drama movies are constantly appearing, with great heat and great cold. In history, Lao She's Teahouse, Cao Yu's Sunrise and Yuan Ye have all been adapted into movies. In recent times, movies are still selected from classic dramas. For example, Feng Xiao-gang's the Banquet are adapted from Shakespeare's classic drama Hamlet,which shows people's desire for human nature. The success of bringing classic dramas to the screen has also led to more and more theatre dramas being adapted into movies. Drama is essentially related to film, but it is also very different.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Hamlet and the Banquet,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drama adaptation into movies.
一、话剧与电影改编的联系
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话剧经历了很多阶段,其中话剧与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所有的艺术样式中,电影和戏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最为密切的。戏剧与电影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两者的视听语言、主题思想、场面调度等表现手法有着相似之处。
(一)内容主题的相似性
在话剧改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物设置、故事梗概、情感方面,电影与话剧可谓是同宗同源,讲述一群人在同样的地点发生着同样的故事有着同样的情感。《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计、故事内容上并无很大的变动,都表现了人性的丑恶,因为影片的题材直接来源于话剧,所以电影的内容以及剧中的角色几乎都可以与话剧中相对应。
话剧改编成电影并不是意味着原封不动的照搬话剧,一般情况下电影导演会根据电影剧情以及商业性的需要对话剧进行情节上的改动,在主题表达上导演一般会把自己对话剧的理解融入到电影主题中。《夜宴》改编自《哈姆雷特》,但是两者之间在又有一些不同,在角色关系上话剧中王后与哈姆雷特是真实的母子,父王死去之后,母亲与新王结婚,后来老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是新王杀了自己并让儿子为自己报仇,哈姆雷特便开始装傻,最终为父报仇,自己也被新王刺死。而冯小刚将《夜宴》中的婉后改成了无鸾的青梅竹马,然后嫁给他父亲成为无鸾的后母,后来又嫁给了叔父也就是厉帝,最初为了保全无鸾她屈服于厉帝,后来感到无鸾的懦弱不堪大用,决定自己去争夺权力,最后青女和厉帝都被毒酒毒死,无鸾替婉后挡了一剑由于剑上有毒也死了,最后的婉后也被一把青女剑穿透胸膛,在欲望的驱使下死去。
莎士比亚重点在于,“去剖析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1],而冯小刚则重点描述人性与欲望。《夜宴》其实是当代艺术商业化的产物,从不同层面上也传达了当今大众传媒的一些特征,虽然观众对影片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此部影片继承了莎士比亚在剧作方面对人性的理解,反映了人性的欲望。
(二)视听语言的统一性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上说,囊括话剧艺术在内的整个戏剧,是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诞生的母体与基础……至于表演艺术,电影就更直接来源于戏剧了”[3]。由此可看出,话剧和电影在视听语言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话剧和电影都是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演员都处于主导地位,语言、动作则作为演员表演的主要表现手段。话剧中演员面对的是现场的观众,演员的语言动作都会比较夸张,为了方便现场观众的欣赏理解。话剧中哈姆雷特经常有大段大段的独白以及快速的奔跑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在哈姆雷特去掀奥菲利亚裙子的时候传来观众的笑声,观众的反应激励着演员的表演。电影演员则面对的是银幕的观众,表演的时候并无观众的的参与,导演则运用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崭新的故事。话剧改编成电影,保留了原有台词的精髓,再进行口语化、时尚化、网络化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例如《夜宴》中无鸾曾说过“最高的境界的表演不是带着面具,而是将自己的脸变成面具”,可谓是意蕴深厚,面具下的人脸会哭会笑会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可倘若脸就是面具,外人无法看出自己的喜怒哀乐,面对这个险恶的社会、凶狠的人心时,无鸾还是想逃避。还有婉后和厉帝的对话,台词中带有性方面的一些词汇,虽然对话很直接但观众听后也会感觉有些许笑意,台词的运用上也传达出了每个人的性格,能够有利于观众去了解这个人物。
另外,话剧和电影在舞台、灯光、布景、音响和道具等方面也一样,由此可见两者在艺术手法上颇有类似之处,例如在话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去见父亲灵魂的那场戏中,灯光和台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声嘶竭力的喊声再加上灯光的配合给人一种悲愤却又无可奈何的无力感,而在电影《夜宴》中无鸾的出场时是一个戴着白色面具的白衣人,一身白衣给人一种脱俗的感觉,带着面具的无鸾让人感受不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台词也是句句带刺,咄咄逼人把观众带入到他的情感中。由于话剧本身就和电影具有相通性,所以话剧的某些艺术手法同样适用于电影,只不过两者的表演方式不同,导致在某些具体表现手法上有些不同。
(三)时空调度的发展性
由于戏剧严格遵守“三一律”这一规则,这对于电影改编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其实电影中的蒙太奇打破了话剧中的时空限制。电影和话剧,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
话剧中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是同时进行的,话剧不能像电影那样用镜头来回转场,如果话剧在演出的过程中不断变换场景,舞台就变得杂乱,所以话剧表演的场景通常是一两个或者三四个,再加上话剧严格遵守“三一律”这一原则,因此话剧的情节都较为紧凑,例如话剧《哈姆雷特》中,新王、母后看旧戏文《贡札古之死》的时候,舞台上有三类人,第一类是新王、王后、大臣,第二类是那些演戏文的演员,第三类就是哈姆雷特,当时舞台上只有一把椅子象征着权利,王后紧紧的站在新王旁边就说明了王后并不和哈姆雷特一心,而哈姆雷特则躺在奥菲利亚的膝盖上自言自语。观众们看到是整个舞台,看到的是一个整体。而电影则不同,电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电影中可呈现时间的流转和体现场景的纵深感。这样一来,电影的结构安排便比较自由,打破了话剧中的时空限制,通过剪辑将镜头组合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交错展现,用镜头语言来讲述一个故事。在电影《夜宴》中,厉帝观看无鸾排练的那场戏时,导演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开始以一个全景将舞台上认真演出的无鸾展现出来,进而到厉帝时切换成中景,还有婉后的近景,最终的时候以一个近景将面具下流泪的无鸾赤裸裸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就算是带着面具,还是会有个人情感,还是会伤心难过。在无鸾去边境的时候,通过镜头组合将在皇宫里想办法救无鸾的婉后与在路上的无鸾通过时空交错,促进了剧情的发展,也对人物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话剧和电影在时空调度上有着不同,但是电影是在话剧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而来的,因此话剧到电影的时空调度具有发展性。
二、话剧与电影改编的区别
尽管话剧与电影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管话剧如何布置场景和制作道具,它都不能比原来的生活更像生活,但“电影从诞生之日起便以再现活生生的生活景象作为最吸引人的魅力,也就是说,它是以高度的逼真性来吸引观众的”[5]。电影镜头中的素材,就是生活本身。
(一)话剧的整体感与电影的镜头感
“舞台上是由活生生的人(演员)在真实的空间(舞台的空间)中演出而银幕上则只是画面,只是空间的形象和人物的形象”[6]。话剧和电影的表演方式是不一样的,话剧演员的表演是在舞台上并面对观众进行表演,而且需要借助戏台布景的假定性来让观众相信,所以演话剧更注重整体感。而电影演员则是在摄影机前而且现场并没有观众的情况下进行表演。所以要求电影演员需要分析分镜头脚本,按照导演的要求以及自己的理解、经验进行表演,在不同景别的镜头前表演的方式也不同,电影更注重镜头感。
在话剧《哈姆雷特》中,新王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的疯了的那场戏中,新王和大臣躲到了幕布后,留在舞台灯光照耀下的有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对奥菲利亚动手动脚,观众们坐在座位上目睹了整个画面,舞台的布景加上演员的表演让观众相信哈姆雷特此时就是真的疯了,话剧的整体性有利于观众欣赏话剧。
电影演员是在外景或者内景中进行表演创作的,这就要求演员要与表演的环境融为一体。电影《夜宴》中婉后的扮演者章子怡,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分析剧本,按照导演以及自己对婉后这一人物的理解进行表演,章子怡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演员,她把婉后演绎的时而妩媚时而心中有爱时而狠毒,真可谓是把人物表现到了极致,在电影中她是为了无鸾才嫁给叔叔,在两人舞青女剑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幼时的婉儿,是那样的单纯与世无争,可是在婉后敬叔叔毒酒的时候,镜头变成了近景,婉后紧张的眼神、颤抖的嘴角以及紧攥的双手无不透露出她的紧张。演员在镜头的表现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情感,因此电影中的镜头感更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
话剧演员是在一个规定的情境中进行表演,而且舞台的布景具有假定性,这就要求演员在假定的舞台上寻找感觉,相信舞台。电影注重的是镜头感,演员在镜头面前表现出来的就更接近生活,更容易让观众触动。
(二)话剧的夸张性与电影的含蓄性
“从一个舞台剧本一跃而为电影本并不原来所想的那么容易”[6]。一部优秀的话剧改编成电影,关键之处在于导演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之间的转化,这就要求导演必须站在电影的角度去剖析话剧),选择合适之处,抛弃不符的地方,使之更符合电影的特征。如果说话剧具有夸张性,那么电影就更含蓄更接近生活。
话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离舞台有远有近,观众并不是从一个角度去欣赏,而是从多个角度去看整部剧的演出,这就要求演员要利用舞台布景以及自身的夸张行动去带动现场的观众。例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偶遇正在看书的奥菲利亚的时候,大笑、自言自语、在舞台上奔跑、野蛮的抱着奥菲利亚的时候,这一系列夸张的动作虽然不是生活中那般,但是却更适合在话剧舞台上演出。反而如果这些动作及独白在电影中出现则显得比较浮夸,让观众觉得无聊,而且话剧中的演员都用话剧腔,而且字正腔圆,在电影中则不似平常人那般接近现实,所以在电影中演员们都用平常人的话语,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导演也会采用道具或者音乐等方式含蓄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或者配合演员表达此刻的情绪。《夜宴》中冯小刚巧妙的借用《越人歌》这首曲子表达了几位痴情人的爱而不得“心悦君兮君不知”,青女爱的是无鸾,而无鸾则只爱婉儿,当婉儿嫁给无鸾的父亲后,无鸾便远离了王宫,之后无鸾被迫回去也只能压制住自己的爱意。在无鸾的寝宫中青女曾说起过越人歌,那时的无鸾只说了一句你懂什么,以至于后来的无鸾强暴了青女,压抑在内心的情感再也压抑不住,也许是无鸾又开始重新有爱,青女在喝了毒酒唱起《越人歌》的时候,最终她中毒身亡也终于死在爱人的怀里,同时得到了无鸾的伤心泪。而无鸾也终于醒悟,可青女已经死了,他在这个充满阴谋与斗争的社会中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当他发现婉后有危险的时候奋不顾身的冲了出去替婉后挡住了毒剑,躺在婉后的怀里死去,这次他才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保护了自己所爱的人,叔父也已经死了,他也便无遗憾的离去了。在《夜宴》中死亡似是一种解脱,是生命的美丽的终结。
(三)话剧的多次性与电影的一次性
话剧和电影的意义都在于把一个故事呈现给观众,基于表演和叙事出发,话剧和电影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话剧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舞台,而电影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则是镜头。舞台注重的是现场感,演员与观众的交流;镜头注重的是镜头的推拉摇移等运动。电影是通过导演进行后期剪辑,最后在电视上播出,这就是这部影视的结束,电影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影片不会再有改变,因而电影表演大多是一次性的表演。但是话剧演员有多次演出,也就有多次表演的机会,每次演出都会有新的体验,可以说话剧演员每演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与体现,也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而且话剧演员在现场表演的时候极易受到观众的影响,观众的反应也会刺激演员的表演,因此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会有所不同的,所以话剧是多次性的表演。
话剧每次演出都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再加之有些话剧的剧组不同,演员也就不一样,观众所感受到的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胡军版本的哈姆雷特,导演是李六乙,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所有的变化都是细微的,但能让观众沉浸下来,用心去体会。胡军演的哈姆雷特定义为“我们的哈姆雷特”,胡军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呈现。在这场话剧中卢芳一人饰演了奥菲利亚和王后,瞬间变化情绪转变角色对于卢芳来说这也是一种挑战。演员的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排练的时候,演员一直从开始体验到结束,一天之中或许要排练好几次,每天都会有新的体会,每天也在不断进步不断接近剧中的角色,这也就造成了话剧的多次性。时空自由是电影独具的特点,镜头在不限时空的情况下拍摄,蒙太奇可以将任何画面组合,导演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用镜头讲述故事,最终将电影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观众所观看到的电影不会再有任何改动,无论观众看多少遍,电影是不变的,有所变得只是观众对电影更深入的理解,甚至是明白导演这样组合镜头的意思,因此电影具有一次性。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演员和导演都是想把最完美的表演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三、结语
“中国电影在初创时期就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在各个历史阶段还有不少话剧作品被相继改编成了电影,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8]。但是话剧与电影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两者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话剧是整体感、夸张性与多次性的,而电影则是讲求镜头感、含蓄性与一次性。
目前在电影行业,大部分电影都是商业电影,其实很多话剧改编成电影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性,因为话剧有固定的观众,电影改编往往能引起话剧谜的兴趣。其实冯小刚将《哈姆雷特》改编成电影还是有很大的风险的,毕竟这部经典戏剧带给观众们深刻的印象,冯导将西方社会本质改成了中国的家庭伦理,从某些方面来说《夜宴》也有其成功的一面,在台词、历史、人性的解释方面也很完美的表现出来。在话剧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吸取经验。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朱生豪译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6.
[2]孙绍博话剧表演:影视表演的基础[J].戏剧文学, 2004.
[3]李泱,吕亚人电影学原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
[4]马乾峰.论话剧表演与影视剧、曲艺表演的不同[J]中国商界, 2010(2).
[5]田本相,刘-军曹禺全集:第五卷[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6.
[6]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 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7]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8]周斌从舞台到银幕论新中国话剧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 20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