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政治批判主题的升华
一般的政治批判主题的目的在于揭露社会黑暗,还原社会真实。诚然,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中也不缺乏对当权者的不满,对社会黑暗与不公的揭露,并以此来还原社会的本来面目。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社会的不可调和性,特别是当现实黑暗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之时,他们更是以写作为反击的手段,作品中表现出犀利的批判精神,通过批判疾呼公正、光明与人道。索尔仁尼琴作为俄罗斯优秀知识分子,其政治批判并不仅限于揭露黑暗和还原社会真相。在政治批判的背后蕴含着他对人民的深深关切以及对人性尊严的肯定,人道主义成为索尔仁尼琴进行政治批判的有力武器,也使他的政治批判主题更加有力,得到升华。
政治批判无疑充满了暴力与抗争,虽然抗争不是一般人道主义的法则,但却是索尔仁尼琴的法则。雷永生认为:"暴力问题,从来就是人道主义思想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一般来说,人道主义者都认为暴力是恶。"但索尔仁尼琴却认为:"一个内心对暴力未作准备的人在暴力行使者面前总是弱者。"索尔仁尼琴主张用政治批判这一抗争手段去对抗暴力和专制。而这种政治批判的背后却蕴含着深深的人道主义情怀,政治批判只是一种揭露手段,通过对恶的揭露,展现出人民生活的苦难,但人民在苦难中依然坚强,保持着人的尊严,而对人性尊严与人们的深切关怀才是索尔仁尼琴政治批判主题的真正用意,索尔仁尼琴的政治批判主题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光辉是政治批判主题的最高寓意所在。
第一节 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
有些人活着不光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人。他们是人类尊严与不屈精神的代表,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索尔仁尼琴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人们赋予索尔仁尼琴不少头衔,譬如民族的良心、文化的主教。但最适合他的莫过于个体。
在尼采、萨特、克尔凯郭尔眼中,被称为个体是最高的荣耀,索尔仁尼琴无愧于这个荣耀,他不仅以普通个体的身份在场,更是个体性虔诚的守望者。
"宇宙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像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拆了。"在索尔仁尼琴等人道主义者看来,人类只不过是无数个体的复合体,热爱人类便是热爱无数处于中心的个体,对人类的守护就是对个体思与在的权力的守护,对个体负责也是对人类负责。每个人都是作为宇宙的中心而存在,都是宇宙中最值得重视的存在,这便是现代人道主义的精髓。
在索尔仁尼琴被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中讲到:"索尔仁尼琴曾对他的这种'复调'展示方法做过重要阐释:个体不应作为集体的一员出现,当行动与个人有关时,个体便成为'主角'.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在个人身上。这是人道主义的精髓,索尔仁尼琴为此而被授奖。"索尔仁尼琴因他对个体性的坚守而获奖,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能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中占据中心地位,只有不可替代的、活生生的、怀着期待与渴望、有着自己的情操和坚守的个体才能得到索尔仁尼琴的赏识,舒霍夫因其个性尊严的保持而成为《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的主人公,《第一圈》中的知识分子因对良心的坚守而得到作者的认可,科斯托格洛托夫则因对命运的不屈与反抗而成为《癌症楼》中的主人公。
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中,无处不体现出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在为《古拉格群岛》所写的题词中以痛彻灵魂的语气说道:"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经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作为极权时代的受害者,索尔仁尼琴原可以推卸责任,但自从两次患癌却奇迹般的治愈后,他意识到替所有死去的或幸存的劳改营兄弟们道出劳改营中的实情既是他的责任又是他的义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此时的索尔仁尼琴成为一个个个体的代言人,索尔仁尼琴既是作为自己的个体出现,又是作为劳改营兄弟们个体的集合体而存在。当无数个体受难与毁灭之时,强烈的无力感和愧疚感便在他的心中激荡。无力扭转局势的索尔仁尼琴渴望能够看到一切、想起一切、猜到一切,这既是为了在作品中让那些被践踏和毁灭的个体的重生,又是为了重建与反思灾难发生的细节与真实状况。在索尔仁尼看来,只有看到、想起、猜到一切,才能无愧于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对于索尔仁尼琴来说,每个人的死都如同他的死。有多少人死去,他就会死去多少次,所有的苦难都汇集到他身上,在他这里寻找出路。
索尔仁尼琴倾心描写每一位个体,对他们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在细节处自然流露出对个体命运的关心,这种对命运的关心也是索尔仁尼琴对人道主义的初步探索。《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从不缺乏对细节的刻画,尤其是有关个体命运的细节的描写,仅仅一个吃饭的场景,作者就不惜用了七页的篇幅。索尔仁尼琴在书中写到:"舒霍夫脱下手套,放到膝上,解开钮扣,把路上用的但是已经结了冰的面罩从脖子上解下来,刮下上面结的冰喳,把面罩放到衣袋里。这时,他才把用白布头包着的面包取出来,他用布头把面包包着揣在怀里,这样面包屑就不致掉出来。现在他开始一点一点地吃。这块面包一直揣在两件衣服底下,他的体温把它暖热了,所以一点儿也没有冻硬。现在的吃法是细嚼慢咽,像他这会吃面包这样,一点一点地吃,用舌头允,含在嘴里细细地嚼,这块又黑又潮的面包还有一股香味哩。"作者就是通过舒霍夫吃饭时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劳改营中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地,表达出索尔仁尼琴对劳改营兄弟生存状况的关心与命运的深切关怀。在劳改营中,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够看到明天的太阳,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癌症楼》中,索尔仁尼琴用专门的一章来讨论人们靠什么活着,这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对命运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的表现。叶夫列姆·波杜耶夫在无意间看到了《人们靠什么活着》这篇小故事,仿佛这个标题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一样,最近几个星期,他总是在思考这个问题。索尔仁尼琴正是借叶夫列姆之口提出了这个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并且在病房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艾哈迈占说:靠给养、靠伙食和被服;图尔贡说:靠工资;焦姆卡说:靠空气、水和食物;普罗什卡说:靠熟练的技术;西布加托夫说:靠故乡;鲁萨诺夫说:靠思想信仰和社会利益。鲁萨诺夫说的思想信仰是指对权力的热衷与对金钱的追逐。而书中给出的答案却是:人们不是靠关心自己,而是靠别人的爱活着。索尔仁尼琴正是想通过对"人们靠什么活着"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使作品中的人物参与其中,各抒己见,一步步逼近人生真谛,在思索中学会关心命运。同时,人靠什么活着也是索尔仁尼琴对自己的提问,在反思中得出靠对别人的爱活着这一结论,从而更坚定了他写作的责任与目的,坚定了他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与"人们靠什么活着"这一问题的反思中,索尔仁尼琴找到了前苏联时期各种黑暗帝国的成因,那就是以整体的名义要求个体无条件的服从,任意剥夺个体权利的冲动促成了人类肌体之癌。《癌症楼》中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你们被判处死刑,而我们则被逼着站在那里鼓掌,表示拥护判决。岂止是鼓掌,连枪决也是人们要求的,是要求的!您大概记得,当时报上是怎么写着的:'全体苏联人民了解到这些无比卑劣的罪行,无不义愤填膺,就像一个人一样……'您可知道'就像一个人一样'这种提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有我们这些各种不同的人,忽然间,"就像一个人一样"了!鼓掌时还必须把手举得高高的,好让旁边的人以及主席团都看得见。有谁不想活下去了呢?谁敢出来为你们辩护呢?谁敢唱反调?这样做的人如今在哪?……连弃权都不行,哪里还敢反对!"在索尔仁尼琴看来,无论是个人的崇拜情结,还是官僚主义,实际上都是对个体独立品格的蔑视、压制与消解。当局会以理念、正义、集体的名义为自己剥夺他人的个体性而进行合法性授权。而人类是个体复合体,剥夺人的个体性就是对人类的背叛。人们为了认识这个朴素的真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索尔仁尼琴揭开了这个秘密,他暴露的目的不在于报复,而是为了让患过灵魂之癌的人承认自己的恶行,并进行忏悔,让人们懂得维护自己的个体性,学会关心个体,让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节 良知的复苏与人的尊严的保持
"随着《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的出版,苏联社会和全世界都承认索尔仁尼琴已跻身于伟大俄罗斯作家的行列。《真理报》将索尔仁尼琴与列夫·托尔斯泰相提并论,认为他对即使处于备受屈辱时刻的人的品质的描写也会使人的心灵痛苦得紧缩起来,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对非俄罗斯世界来说,这部小说以其对时代的发人深思的启示而具有同等强烈的吸引力。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①这是 1970 年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授奖辞中对他的称赞。
索尔仁尼琴不仅强调个体性及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也肯定人的尊严,并坚信不管在何种困境下,人的尊严都会得到复苏与保持。
一、 良知的复苏。
在索尔仁尼琴的小说中还有一些良知复苏的典型代表,例如英诺肯基和波杜耶夫。他们刚开始时都是急于享乐的享乐主义者,但经过他们的及时反思,他们再次找到了自己的良知,从而使良知得到复苏。
英诺肯基的良知复苏是在他婚后的第六年,在此之前,他一直信奉及时行乐的人生信条,六年来,他与妻子过着醉生梦死般的生活。"他们与周围的环境水乳交融,每一种新奇的水果都要品尝;每一种上等白兰地好酒的味道都要知道,他们甚至细心分辨莱茵河葡萄酒与科西嘉葡萄酒,以及世界上其他葡萄酒产地产出的葡萄酒的细微差别;每一种新潮的衣服都试试;每类惬意的舞蹈都跳跳;每一处海滨胜地都要下海去扑腾,去打网球、去海上航行;每一出有特色的戏都要看上两幕;每一本能引起轰动的书都要浏览一遍。"至于人世间种种的不幸与苦难,他们都未曾经历。
在婚后的第六年,英诺肯基偶然间发现了母亲的书信和日记,正是其中的许多观点使英诺肯基现有的世界观完全颠覆。母亲的信件中说到:"世界上最可贵的是什么?是意识到你没有参与不义的事情。但不义的事情比你强大,它们过去有的,将来也还会有:但是要它们--不通过你实现!"书信与日记中的观点还有很多,它们虽不一定全都正确,但却帮助英诺肯基找到了人生中的位置,也使他认识到,人只有一个良心,而破碎的良心犹如逝去的生命,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自此,英诺肯基得以"重生",良心得以复苏。
英诺肯基的良知复苏后,使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便都顺理成章。英诺肯基的被捕,看似是他偶然得知内情,在通知老医生时不小心被窃听,但实际上这却是他必然的选择。内心的信念引领英诺肯基去通知老医生,良知告知他提醒老医生是正确的,就算会带来噩运,他也觉得在所不惜,英诺肯基做到了坚定的良知和行为的统一。
叶夫列姆·波杜耶夫的良知复苏是他在读《人们靠什么活着》的文章之后,在此之前,他光靠一张嘴活着:"将近五十年来,他使这条舌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就凭这条舌头他为自己挣到过本来挣不到的工资。没有干过的活儿,他赌咒发誓说干过了。自己不相信的事情,他也能说个滔滔不绝。既用它来顶撞上头,又用来臭骂工人。他骂起娘来是一套一套的,总是抓住被认为是神圣和宝贵的地方花样翻新,像夜莺一样陶醉于自己的出色演出。他讲的笑话也都是粗俗下流,但从不涉及政治。还会唱伏尔加河流域的歌谣。他对遍布各地的好多娘儿们撒过谎,说自己是单身,没有老婆孩子,许诺过一个星期就回来盖房子。'哼,就该让你烂掉舌头!'--他有这么一个短期丈母娘这样诅咒过他。但叶夫列姆的舌头只是在他烂醉如泥的时候才不听使唤。"总之,杜波耶夫整天吃喝玩乐,游离于各种婆娘之间。就算是得了癌,进入了不祥的癌症楼,他也是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从他嘴里,永远得不到一句有帮助的话。
但当叶夫列姆开始思考"人靠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之后,便被这个问题深深吸引,从中反思自己的一生,他为自己之前的生活感到羞耻,对从前犯过的错误感到悔恨,他在思考人生及生活的意义中思想得到升华,良知得以复苏。
二、人的尊严的保持。
"对苦难的忍受也表现为一种尊严,面对不公正的命运,活下去就构成了一种抗议,一种胜利。"这正是舒霍夫对生活的态度带给我们的启示。舒霍夫是苏联时期劳改营中的一个普通囚犯,他为了能够在劳改营中生存下去,两次吃饭、偷带锯条、偷油毡,所以,舒霍夫不是一个十全十美式的"正面人物".但舒霍夫身上却有着他独特的一面,即使是在劳改营这样非人的环境中,他依然保持着俄罗斯人的传统美德:他从不装病、爱惜粮食、爱惜东西、帮助他人、热爱劳动。
在如此残酷的劳改营中,舒霍夫能够很好地保全自己,他对劳改营的反抗就是忍受与沉默,他认为活着就是对苦难的一种抗议与胜利。"此刻舒霍夫一无所怨,他既不怨坐牢的时间太久,也不怨一天的日子太长,更不怨星期天又取消了。现在他觉得能熬过去!谢天谢地,能熬过去,能熬到头。"评论家迪姆希茨曾经评论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时说:"索尔仁尼琴的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本痛苦的和否定的书,她也是一本同情人和尊重人的书。"诚然,小说的字里行间中无处不流露出对人民深沉的爱,这种爱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情感,索尔仁尼琴正是本着这高度的人道主义情感,来表现劳改营中失去自由的人们的悲惨境遇。即便是在如此非人的情境中,索尔仁尼琴还是让舒霍夫有尊严的活了下来,以活着的方式抵抗万恶的劳改营,以坚持反抗非人的境遇。诚如西蒙诺夫所言:"小说的题材是同如此骇人的、血迹斑斑的创伤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创伤只是热衷于描写恐怖与刺激的文学毫不相干的伟大艺术家才能够真正的加以描写。也只有对苏维埃国家的人民怀着无限的爱,对他们的道德力量具有无限信心的艺术家,才能够将这种题材提升到真正的高度。"如果说舒霍夫以沉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那么科斯托格洛托夫则是以抗争来扞卫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科斯托格洛托夫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战争、劳改、流放、癌症他都经历了。坎坷的经历剥夺了他爱的权利,却赋予了他坚毅、豁达的个性。刚到癌症楼时,科斯托格洛托夫已是奄奄一息,在医生们的精心医治和X 光的帮助下,科斯托格洛托夫的病情逐渐得到好转,此时的他也成为医生的骄傲,医生们希望从科斯托格洛托夫身上获得一些研究成果,此时,科斯托格洛托夫从一定意义上说成为了医生们的研究对象,成为了他们的试验品。但是,科斯托格洛托夫通过自学医书得知,X 光的长期照射会使人们忘记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即失去性功能。这对于刚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并且有了接触异性机会的科斯托格洛托夫而言无疑是一种打击。他决不允许医生这样做,他说服医生薇拉,少给自己注射药物和照射 X 光,当情况暴露后,他毅然决然的反击,他凭借顽强的生命意识让自己从死神的魔爪中逃离了出来。
在癌症楼里,病人们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他们谨遵医嘱,惟医生是从,并且在顺从中渐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但科斯托格洛托夫勇于质疑医生的治疗,坚持自己的选择,将命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抗争中保全了自我,保持了做人应有的尊严。
无论是沉默还是抗争都可以作为保持尊严的方式,索尔仁尼琴总是把作品中的人物放到生与死的边缘,让他们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但正是这严峻的生存境地,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明确生活中的困难,进而思考人生。不管是在多么恶劣非人的环境中,作品中的人物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抗争,以保持做人应有的尊严,而困难在他们面前总是溃败,他们总是能笑到最后。这不禁让我们看到索尔仁尼琴身上的乐观精神,看到他对俄罗斯人民的信任,看到他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光辉。
索尔仁尼琴是一位善于书写政治批评主题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人道主义作为其政治批判的手段与武器,使作品中的政治批判主题更加深刻、到位。同时,人道主义在其政治批判主题的书写中显得更加真实、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