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苏联时期中亚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探析
【绪论 第一章】对苏联时期中亚文学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再认识
【2.1】对民间疾苦的思考
【2.2】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2.3】对人情人性的书写
【第三章】中亚小说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根源探由
【结语/参考文献】中亚小说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关怀结语与参考文献
2.3 对人情人性的书写
写人的小说必然会牵涉到人情,亲情、爱情、友情,凡此种种。真情之中蕴含着美好的人性,它能唤起人心中的善,也最能触动人。“人性美是人情美的基础,人情美是人性美的表现形式”①文学创作中对人情美的肯定便蕴藏了对人性善良的赞美。在苏联时期的中亚小说里,那些发生在作品人物身上的关乎到人情的故事是无比吸引人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此生不换的爱情,团结互助的友情等等都昭示着中亚人民身上的人性之美。本节将从苏联时期中亚小说里对亲子之爱的赞美、对婚恋自主的颂歌、对师生情谊的礼赞、对民族友情的讴歌这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通过感受中亚人民那已然融为一体的人情之美与人性之美,来揭示中亚作家创作中人道主义的思想。
2.3.1 对亲子之爱的赞美
父母对子女的疼爱、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正因如此,对这种美好感情的赞美在中亚作家笔下也就理所当然。从苏联时期中亚相关的表达亲子之爱的作品来看,以艾特玛托夫为例来展开阐述似乎最为应该,因为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他对这种亲情的描绘都有着绝对的优势。《花狗崖》②讲述的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小孩出海打猎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至善人性的故事。爷爷奥尔干、爸爸艾姆拉英和叔父梅尔贡带着小男孩基里斯克出海打猎的经历,让小男孩终身难忘。这是基里斯克第一次随大人出海,但突如其来的海上风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狂风卷走了食物,淡水也越来越少,父辈们都相继跳船,葬身大海,只有孩子一人在最后绝望的挣扎中看到了希望的彼岸。故事虽然不长,但父辈们对孩子的爱意却很浓烈。基里斯克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他对第一次出海充满了好奇,因为这将成为他猎人生涯的开端。风暴来袭的时候,为了摆脱重负,爷爷让基里斯克把除水源以外的东西都扔得差不多了。好不容易熬到了风暴过去,接下来又面临着缺淡水和久久挥之不去大雾。爷爷掌握着分水的大权,但他却几乎不喝水,看着孩子口渴难受他心里也很难过,把省下来的水留给孩子喝。大雾持续着,天空没有星星也无法辨别方向,爷爷最早的选择了服从命运,跳海游向了他渴望已久的“渔女”.之后,梅尔贡也决定把最后一点水留给艾姆拉英父子,雾和海很快又将他吞没。最后,父亲艾姆拉英在尽可能长的陪在儿子身边后,也与儿子告别了。等基里斯克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身上披着爸爸的皮毛大衣,望着空船便放声痛哭,在那一刻他明白所有亲人都已经离他而去了。大雾渐渐散去,孩子终于脱险了,在父辈们的庇佑下,夜空中最明亮的星为基里斯克指明了归家的方向,父辈们对孩子的爱也在这一次出海打猎的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
艾特玛托夫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曾说,他并不以展示他们怎样迷途为目的,也不是在写惊险小说,是想促使读者们去思考道德,去思考责任感。是的,在整部小说里,没有看到父辈们自私地抢夺水源,而是在让水,让出生的机会。父辈们对孩子的爱,让基里斯克在那场几乎没有胜利希望的力量悬殊的搏斗中奇迹生还。小说里人性的美好凸显了,而艾特玛托夫对于这种亲子之爱的赞许也无处不在的洋溢着。艾特玛托夫的其他众多作品也牵涉着对亲子之爱的赞美,他在《一日长于百年》中引入的关于一位母亲历经艰辛寻找自己已经沦为奴隶的儿子曼库特的传说,《白轮船》里莫蒙爷爷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和关怀,《和儿子会面》中的慈祥老父乔尔东要去找寻自己早已在战争中丧生的儿子等等都无一不折射出艾特玛托夫对这种亲子之爱的赞美,他人道主义的关怀也自然的得到凸显。此外,苏联哈萨克作家谢果里兴的《毡靴》①里也记录了一位老妇人到车站托人为远在边疆建设祖国的儿子送毡靴的感人故事,母亲时刻挂念着儿子,俨然不顾自己也冒着严寒,她只担心在零下三十几度还穿着皮鞋的儿子会受冷,寥寥几笔,便写出了老妇的人性之美,母爱伟大如此。而苏联土库曼作家卡乌舒托夫的《萨希回来了》②则立意更加高远的展示了母亲对于抛弃自己的儿子的原谅以及苏维埃政权对于叛逃者的接纳。亲子之爱是世间最无私的爱,也是最伟大的爱,苏联时期的中亚作家通过他们的笔记录了人性的纯真,也给予了这种感情以最崇高的赞美。
2.3.2 对婚恋自主的颂歌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自主、自为、自由的婚恋更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苏联时期中亚作家们对于婚恋作品涉足得很广泛,而这些爱情婚姻题材的小说也是中亚文学里最富人道主义思想的内容之一。苏联乌兹别克作家萨法罗夫的小说《讲和》③除了记叙在新时代经济文化建设下新旧思想的冲突外,还着笔写了女主人公萨奥达特的爱情故事。扎基尔德家的独生女儿萨奥达特在学校上过学,后来毕业了就跟着同学一起去塔什干工作。萨奥达特在塔什干的工作很顺利,她与达符列季雅尔情投意合,两人都因为工作杰出而获得苏维埃颁发的荣誉。在萨法罗夫的描绘中,萨奥达特与符列季雅尔的爱情是羞涩的,这与早期爱情作品里描绘的包办婚姻是完全不同的,这算得上是自主爱情的萌芽。在这种自主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作为人对于爱情最真诚的需求,作家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股萌芽并付诸笔端记录了下来,对恋爱自由的歌颂就此跃然纸上。类似的题材也出现在苏联土库曼作家萨雷哈诺夫的小说《爱情》④里,但不同的是,这部小说是通过父辈的口来说出他们对新时代爱情的理解。柯美克有一对儿女,在新风俗的影响下,他支持儿女的亲事由他们自己做主。女儿杜尔逊热玛尔是团员,有文化也明白事理,她自主地选择了与电气技师都尔达的爱情。虽然其间也有一些波折和不愉快,但他们最终还是获得了父辈们的祝福。儿子穆罕默德与詹林的婚姻是自由恋爱的产物,他们的结合也是遵从内心选择的。若是在以前,给儿子娶亲便是给儿子买个媳妇,嫁女儿便是索取彩礼,但新的生活让人明白了要尊重人的感情。新的时代和新的风俗使爱情不再受任何限制,纯洁而自由的爱情点缀了人们的生活,并使生活更加富有乐趣。正是这样,作者在小说结尾处提到了为爱情干杯,这无疑同样是对自主婚恋的颂歌。
此外,艾特玛托夫的许多作品也都涉及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描绘。从早期的《查密莉雅》中查密莉雅爱情意识觉醒后为爱出走,到后来《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里对男主人公伊利亚斯和阿谢丽曲折爱情的叙写,以及《红苹果》①中涉及到的对婚姻的珍视,都不同程度的展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特别是小说《红苹果》更是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示了贴近我们现代生活的婚姻,婚姻是在爱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比爱情更多了一份责任。艾特玛托夫在《红苹果》里提供了一种借鉴,那便是在婚姻没有动力的时候,不妨回头去看看曾经的爱情。因为爱情,相爱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而同样是因为爱情,他们可以尽释前嫌的继续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小说中丈夫伊萨别柯夫和妻子萨比拉的婚姻在经过多年复杂的家庭生活后已然濒临瓦解,但随着丈夫对曾经的一颗红苹果的回忆,他想起了是妻子萨比拉一直坚持向他讨要那只爱情红苹果,伊萨别柯夫找回了爱情最初的那份感动,决心和妻子好好的生活下去。在这个故事里红苹果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象征,正如凯尔巴巴耶夫在《白金国的爱素丹》里描绘的一样,棉花是爱素丹与里根奇爱情的象征,这种象征寓意着人类美好的爱情。新时代是个性解放的时代,也是人性自由的时代,苏联时期的中亚作家们把握住了婚恋自主这个关口,在对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歌颂的同时,体现出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2.3.3 对师生情谊的礼赞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承文明的重担,而苏联时期中亚作家笔下的教师们更是因为其身处特殊历史时期和特殊地区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在经过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急风暴雨的涤荡后,苏维埃政权在各地普遍建立起来,人民开始走上了新生活的道路。而劳动群众虽然获得了自由,但长期反动统治造成的愚昧无知、剥削阶级竭力散布的宗教迷信以及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还禁锢着他们的头脑。所以,苏维埃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就成了当务之急,苏维埃派出大批教师到各处去扫除文盲普及教育,但这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苏联乌兹别克作家古利亚姆的长篇小数说《双重身份的人》②就反映了乌兹别克历史上这个复杂的时期。古利亚姆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创作的《双重身份的人》是获得全苏国家奖金的第一部乌兹别克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教师马苏德,主要问题就是围绕办学展开的。霍吉肯特村在一个月先后有两位教师遇害,学校面临着停办的危险,上级便派了马苏德去当教员。在村苏维埃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学校很快复课了,马苏德还努力地开展多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积极进行反对宗教迷信的宣传。这都使得当地的旧势力大财主纳尔霍加、宗教头目萨拉赫丁依禅等人对他恨之入骨。马苏德边教书边破案,在各方配合下,经过曲折斗争,他胜利完成了教学和办案的双重任务,但他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马苏德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教育事业献身,为传播文明而死,这位年轻的教师永远的在千百万人心中获得了永生。于此,可以看到马苏德作为一名教师的人性光辉,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身上便没有那么多的责任,但成为一名教师,他便不再为一个人而活。小说把办学同破案这两条线索紧密交织起来,马苏德的人性美也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古利亚姆在安排情节、布置悬念、设计戏剧性场面等方面很用工夫,而他通过这篇小说来赞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可谓用心良苦。
艾特玛托夫的《第一位老师》①也属于对师生情谊礼赞的典范,小说记叙的是发生在库尔列乌村那片辽阔高原的山前地带的一个淳朴小伙子玖依申办学的故事。玖依申是一个退伍军人,他在山岗上一个废弃的马棚里办起了小校,还挨家挨户的去召集学生来上学。尽管他自己也没上过什么学,却竭尽全力向生活在偏僻山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把自己知道的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他明白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意义,所以这个读书不多的小伙子,尽管自己看书都很吃力,但还是在没有一本教科书的情况下坚持教学。玖依申帮助学生们认识外面的世界,试图通过科学文化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命运,学生们为了老师能顺利办学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师生情谊就此建立起来。面对村子里其他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玖依申不曾退缩,他一切都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把自己个人的生活完全放在次要的地位。冬天学生上学要过河,玖依申为了不让冰冷的河水冻伤学生的双脚,就背上背一个,手上抱一个,把学生们挨个送过河岸。作为一名山村老师,他正直真诚、心地善良、懂人情,他对学生的关怀非常细致,对每一个学生都怀有美好的希望。为了保护阿尔狄娜依,玖依申还不顾生命危险与歹徒搏斗,也正是这样无私无畏的老师,才能真正的赢得尊重。《第一位老师》就是描写的这样一位默默无闻为普及乡村文化教育而勤恳工作的老师,在当时百废待兴的苏联,国家需要大批人才来完成建设,而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他们身上寄托的就是苏联的美好未来。艾特玛托夫以细腻的文笔和丰富的感情成功地展示了玖依申的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在对其美好人性赞美的同时,也肯定了教师在苏维埃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3.4 对民族友情的讴歌
苏联是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的融合与互助成为必然。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建设时期,民族间的互相扶持都不曾间断,各个民族间的情谊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赛迪克别科夫的长篇小说《我们时代的人》②叙述的是卫国战争期间,吉尔吉斯人所表现的英勇忘我的劳动。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提出全部苏维埃文学企图解释的一个重要主题--苏联人民战胜法西斯,基本上是由于什么原因作者认为各族人民巩固和不可摧毁的友谊占了很大部分。《我们时代的人》描写了在祖国遭遇巨大危难的时候,人们发挥高度的创造热情、为前线献金献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爱国热忱所结合的和睦的大家庭里,击败了凶恶的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侵略。在小说的第二部,着重讲到苏维埃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和友爱。寻常而朴实的吉尔吉斯母亲、老年的集体农庄庄员和青年人,他们收留了饱受痛苦折磨以后投往他们村里去的乌克兰妇人柳芭和她的儿子。因为语言不通,一度还出过些波折。吉尔吉斯人民对柳芭表示的人类的天真诚挚的怜惜,是苏维埃人深切的友爱团结的感情。在吉尔吉斯山村中,柳芭找到了一个新的家庭,她随着所有人一起参加集体农庄的劳动,和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并肩作战地支援前线。到战争结束,柳芭一家人也最终重聚了。在这场反法西斯的胜利战斗中,苏联各族人民结成的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友谊起了很大作用 .那个时代的人秉性善良,都是些平凡却又伟大的人,而那份民族间在紧急时刻团结互助的情谊也倍显珍贵,赛迪克别科夫于小说中描绘的情谊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小说中记叙的民族与民族间的关怀体现出了他们对祖国的爱,这种情谊自然也成为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
苏联时期为支援中亚建设,国家拨出大量建设资金,还从各地调集了大批科学家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工人开始向荒地进军。与此同时,青年积极分子也响应党的号召到中亚地区参加建设,最后还有不少人都在新开垦出来的土地上安家落户。正是在这个帮助的过程中,苏联各民族间的友谊也得到了加深。那些正直、文明、进步的垦荒者,他们给荒地的人们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新生活的福音。苏联哈萨克作家马尔齐扬诺夫的《花》①讲述了一个姑娘娜斯嘉为了欢迎垦荒者的到来而在寒冷季节精心准备花束的故事。垦荒者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来到祖国遥远的边疆参加建设,为国家发展、也为增进民族友谊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而苏联哈萨克作家舒霍夫的《八个女朋友》②则记录了八个列宁格勒的女共青团员共赴中亚荒地垦荒的故事,经过四天四夜一路颠簸的车厢生活后她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些女孩子都受过共青团的教育,在工人集体中也受过良好的劳动锻炼。她们在路上时就热情地幻想着在荒地的生活,如何学习开拖拉机,甚至还随身携带着开拖拉机的书。但是到农场之后才知道,眼下缺制黏土砖的工人,她们明白荒地条件的限制,知道应该时刻准备做任何工作。所以本来想要成为优秀拖拉机手的她们都成为了制黏土砖的工人,中心区第一座房子就是使用她们生产出来的材料修筑的,这个列宁格勒制砖女工队获得了当地人民的认可,她们的名字还出现在了共和国的报纸上。开荒者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远离了家乡和亲人来到陌生的土地上,他们为昔日荒芜的处女地带来了繁荣新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民族间的互助,落后的中亚地区慢慢有了变化,垦荒者们对中亚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苏联时期中亚作家们记叙的这些民族与民族间团结互助的故事,也成为了昭示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有力证据。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苏联时期的中亚作家通过笔端观照人的方式,将普通人物最普通的感情和最真诚的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艾特玛托夫曾在他《人向人学习善良》的文章中指出:“应该在人的身上培养善良,这是各代人的共同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学艺术的任务……人实质上生下来就是一个潜在的人道主义者,他从不知道‘人道主义’这个术语的幼年时代起就学习善良--他从对母条、对自己的亲人的爱,从对女人、对自然、对土地的爱,上升到后来对祖国的爱、自觉的人道主义和全人类的怜悯、团结、互助的感情。人向人学习善良,人的这些品质将永远使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内容。”①的确,苏联时期中亚作家们在创作中为美好的人情和人性唱着颂歌,他们在各自讲述的饱含深情的故事里揭示着人的善良秉性,呼唤着人向人学习善良,这其中蕴含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