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论文主要是对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中国与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产生的影响。本篇文章就跟大家介绍几篇探讨中美贸易战论文,来一起探讨一下贸易摩擦等问题。
中美贸易战论文强烈推荐热门范文10篇之第一篇:中美贸易失衡原因与贸易战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
摘要: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及贸易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亟需探讨的问题。文章首先基于美国对中国和东亚国家(地区)贸易差额数据实证检验两者的联动关系,接着分析贸易战前后我国贸易流向和流量的变化。研究发现,产业转移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贸易战以来我国进出口增速下降显著,贸易流向逐渐由美国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关键词:贸易战; 产业转移; 贸易流向; "一带一路"
一、引言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2019年8月1日,特朗普政府不满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购买进程,在2 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征收25%关税的基础上,宣布对余下3 000亿美元的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征收10%的关税。中国通过暂停购买美国农产品、对约75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10%或5%关税、对美汽车及其零部件恢复加征关税等措施进行反击。此后美国作为反制,将之前2 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的25%关税调制30%,以及增加3 000亿美元商品税率至15%.显然中美贸易战仍将持续下去,并愈演愈烈。
2008年~2018年间,美中贸易逆差规模由2 848.48亿美元扩增至4 430.55亿美元,占美国当年逆差比重由32.93%升至46.83%.特朗普政府始终将中美贸易失衡作为发动贸易战的理由。本文认为产业转移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并且两国贸易失衡符合价值链分工及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美国单方面发起的对华贸易战严重破坏了全球价值链,不仅会对中美经济造成重大打击,也影响到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那么,中美贸易不平衡是否与产业转移有关?2018年3月以来的贸易战会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基于1990年~2018年美国对中国和东亚国家(地区)贸易差额占比的变化探讨了产业转移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并以2018年3月为节点,分析贸易战前后中国对外贸易变化情况。对重新认识中美贸易失衡、最大程度地防范或减少中国的经济损失以及拟定中国未来的战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1.中美贸易失衡原因。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从现有文献来看,其主要原因包括:第一,结构性因素。美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正好适应美国的市场需求(蔡兴、刘子兰,2012;朱维巍,2014)。第二,数据失真。孙继山(2017)、戴翔等(2018)认为中美贸易失衡存在水分。中国对美国超过半成的货物贸易顺差来自加工贸易,而绝大多数加工贸易又来自外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美国实现了巨大的结构性收益,因此贸易失衡不但有水分,而且不能与贸易利益相等同。第三,东亚因素。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根源在于国际产业转移,即东亚向中国转移产业的同时,将其对美国的出口转化成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刘万锋,2008;杨丹、张宝仁,2012)。第四,国内发展战略。我国粗放型发展战略的累积效应以及长期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粗放型发展战略造成了商品结构不合理,外部表现为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并且出口秩序混乱(孙瑞华、张松丹,2006),但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时候却会有很多政策和条约的限制(林明臻、郭真,2018)。
2.贸易战对一国贸易的影响。Santos-Paulino和Thirlwall(2004)估计了贸易自由化对出口增长,进口增长,贸易差额和贸易平衡的影响,发现自由化刺激了出口增长,也进一步提高了进口增长率。毛其淋和盛斌(2014)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实证发现,贸易自由化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参与,其中成本效应对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而关税升级会降低加工部门的竞争力,并且影响整个经济体的贸易与福利(Narayanan&Khorana,2014)。吴小康和于津平(2016)、徐艳等(2018)分别运用引力模型和实证检验发现,进口国关税税率越高,中国对其出口越少。有学者专门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李昕(2012)利用含中国加工贸易部门的GTAP多国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中、美对所有进口商品关税提高10%和100%两种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1.67%~4.51%,实物投资下降0.82%~2.09%,贸易摩擦的结果是中国损失更大。
综上所述,学界对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仍未定论,而当今中美贸易战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是亟需探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了边际贡献。一是通过1990年~2018年美国对中国和东亚国家(地区)贸易差额数据,分析产业转移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二是以2018年3月为时间点,分析贸易战开始后中国对外贸易流向和流量的变化等。
三、产业转移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产业转移则是实现空间分工的重要途径(张少军、刘志彪,2009)。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国内经济高度服务化、制造业高端化以及向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攀升,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将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谭介辉,1998)。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结合本国比较优势,顺利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总量与结构的跨越式发展。本文认为产业转移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1.美国对中国和东亚国家或地区贸易差额的直观分析。本文根据IMF网站数据计算了1990年~2018年美国与中国和东亚国家(地区)的贸易差额占美国总逆差的比重。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占比由1990年的35.80%降至2018年的7.70%,降幅最大,其次对中国台湾的贸易逆差占比由9.94%降至1.77%.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占比由1990年的9.24%猛增至2018年的47.71%.另外,美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占比变化较平稳,而对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甚至出现了贸易顺差,对东亚其他国家(文莱、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在内的东盟各国)的贸易逆差占比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6.08%提高到2018年12.01%.
绘图可以更直观地发现,从1990年~2018年美国对中国和美国对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贸易差额占美国总逆差比例的变动呈"剪刀差"态势。具体表现为:美国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贸易逆差比重大幅缩水,共减少46.56个百分点;对中国贸易逆差比重指数型上升了38.47个百分点。
2.美国对中国和东亚国家(地区)贸易差额的计量检验。
(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变量有: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额占美国总逆差比重,美国对东亚(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贸易逆差额占美国总逆差比重,分别用X,Y来表示。由于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经贸步入新台阶,同时伴随着东亚对中国的产业转移。因此,样本研究年限为2000年~2018年。数据来源于IMF数据库。
(2)计量检验。由于本文研究的变量数据是时间序列,而绝大多数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因此先要判断变量是否平稳。使用Stata软件对变量X、Y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中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所示:变量X不平稳,而变量Y平稳。因此还需要检验X、Y两个变量序列一阶差分后是否存在单位根。
如表1中的"变量一阶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所示,对变量X和Y进行序列一阶差分后,P值均小于0.05,不存在单位根,说明变量一阶差分序列平稳。
接下来需要根据信息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表中"最优滞后阶数检验"显示,根据FPE和SBIC准则,只要滞后1阶。根据LR检验以及AIC和HQIC准则,选择滞后5阶。权衡考虑,本文选择滞后5阶。
最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美国对东亚贸易逆差占比减小是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占比增大的格兰杰原因,而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占比增大不是美国对东亚贸易逆差占比减小的格兰杰原因。就经济学意义而言,中美贸易失衡实际上是由于东亚国家(地区)向中国产业转移所致,符合价值链分工及比较优势。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地区),甚至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华投资、产业转移的方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偏低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以及发展偏落后的东亚国家(越南、柬埔寨等)转移。中国逐步成为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与此同时,美国产业空心化严重,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比重远远超过物质生产部门,虽然近年来通过产业回流等方式有所缓解,但产业转移等因素造成的中美两国巨额贸易差额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表1 计量检验结果
数据来源:根据St at a 13.0绘制。
图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进出口(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I MF网站数据整理计算并绘制。注:出口1和进口1分别表示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出口2和进口2分别表示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
四、贸易战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总体进出口规模有所上升,但增速放缓。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2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2.34万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91万亿美元。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6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2%;其中出口总额为2.50万亿美元,增长6.9%;进口总额为2.11万亿美元,增长10.4%.进出口总体规模均有增长。
但从月度同比增速来看,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进出口平均增速为8.76%,比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下降了3.81个百分点;出口平均增速7.70%和进口平均增速10.47%,相应下降了3.28和4.88个百分点。2019年2月,出口同比增速更是低至-20.7%.由此可见,自2018年3月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以来,虽然中国货物进出口规模仍在不断上升,但不管进口还是出口,其增速均受到不小影响。
2.对美贸易受阻,贸易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1)进出口增速。本文根据IMF数据计算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中国对前四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以及韩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去数据缺失的巴勒斯坦共63个国家,下同)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出口方面,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为5.83%,低于总体出口增速1.05个百分点;中国对欧盟、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分别增长8.95%、12.23%和7.77%,增速分别高于总体增速1.97、5.25和0.79个百分点。进口方面,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减少了9.63%,下降显著;中国对欧盟、东盟、日本和韩国进口增速均低于总体进口增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增速则高达18.34%,高于总体增速7.85个百分点。
贸易战开始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出现了大幅下降。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愈发明显,对其进出口增速均高于总体进出口增速。
(2)进出口占比变化。出口方面,2017年至2018年,中国对各国或区域的进出口占比变化很小。但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比快速下降,由20.35%降至16.24%,2019年后欧盟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出口伙伴;而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占比呈上升趋势,2019年4月中国对其出口占比已高达30.59%.
进口方面,2017年至2018年同年较稳定,但从2018年3月起,即贸易战开始之后,趋势就立刻发生了变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占比由25.11%上升到27.68%;对美国的进口占比从8.58%降至5.79%;对欧盟、东盟、日本和韩国的进口占比仍然变化不大。可见贸易战开启之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活动更多地转移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变化。本文参照邹嘉龄等(2015)方法,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划分为中亚5国、蒙俄2国、东南亚11国、中东欧19国、南亚8国以及西亚、北非19国6大板块。时间同样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和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两大块。
出口方面,增速最快的是东南亚和中东欧,分别同比增长了12.23%和17.68%;其次是蒙俄和南亚,分别增长了7.49%和5.20%;中亚和西亚北非略有下降。进口方面,整体增速较高,其中中亚、蒙俄和西亚北非的增速高达29.24%、33.50%和33.67%;增速最低的东南亚为7.40%.进出口总额可见图1,东南亚11国在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均处榜首,西亚和北非18国占据次位。
3.贸易结构难以优化。本节主要比较我国重点商品2018年上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分别累计出口金额同比增速以及占总出口比例变化。
2018年上半年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累计出口金融同比增速分别为15%和18.3%,比总出口增速(12.7%)高出2.3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增速迅猛。而2019年上半年,我国总出口同比增速仅为0.1%,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同比增速降至-0.6%和-2.3%.可见美国贸易战重点针对的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与此同时,服装及衣着附件和农产品出口在贸易战影响下也持续下滑。以上四大类商品在2019年上半年占总出口比例均出现下降。若贸易战继续下去,我国出口结构将难以优化。
4.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高,贸易附加值上升。2019年上半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8万亿美元,同比下降0.56%.其中出口6 880.4亿美元,进口6 055.7亿美元。而一般贸易占总进出口59.86%,比2018年上半年提高了0.8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5 289.6亿美元,同比下降7.49%.其中出口3 446.6亿美元,进口1 943.2亿美元。加工贸易占总进出口24.94%,比2018年上半年下降了1.47个百分点。
从贸易方式角度看,一般贸易相对于加工贸易占比提高,尤其是在出口端,因此贸易战影响下,我国贸易附加值水平反而略有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中美贸易失衡背景下,两国贸易战持续升温。本文基于1990年~2018年美国对中国以及东亚国家(地区)的贸易差额数据,利用实证计量模型探究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同时,以贸易战开始之时2018年3月为时间点,分析其前后各一年中国对外贸易变化情况,发现中国货物进出口增速放缓;贸易流向由美国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出口增速大幅下降;短期内一般贸易相对于加工贸易占比提高,尤其是出口端,有利于我国贸易附加值的提升,但是否会长期影响仍有待考察。由于贸易战有滞后效应,若其持续下去,之后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大大超过本文所示结果。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中国应加大对外投资,加快产业向中西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的速度,优化海外市场布局,通过产业转移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第二,加快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国内增加值比例,实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高;第三,出台各种政策刺激国内投资与消费,推行供给侧改革,使高端产业与内部消费需求相适应。贸易战终究会给两国带来损失,只有解决内部失衡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
参考文献
[1]林明臻,郭真。中美贸易战的根本--贸易失衡问题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8,(9):77-81,88.
[2]戴翔,张二震,王原雪。特朗普贸易战的基本逻辑、本质及其应对[J].南京社会科学,2018,(4):11-17, 29.
[3]孙继山。中美经贸向何处去?--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及贸易战应对选项的分析[J].国际贸易,2017,(11):31-33,40.
[4]朱维巍。究竟谁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因--来自中美分行业产品异质性视角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14,(9):41-48, 88.
[5]杨丹,张宝仁。东亚因素对中美贸易失衡影响的定性与定量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0):97-104.
[6]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15.
[7]刘万锋。中国与美国和东亚国家贸易差额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1993-2005年[J].财贸经济,2008,(8):95-100.
文献来源:李旭泽。中美贸易失衡原因与贸易战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19(12):6-8+57.
中美贸易战论文强烈推荐热门范文10篇之第二篇: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湖北创"芯"思路分析
摘 要: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相继发生的"华为中兴事件"令我国在"芯"产业发展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国家提出了集成电路振兴战略。湖北相应提出了"一芯驱动"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推动芯产业在湖北发展。为了探讨湖北发展"芯"产业的有效路径,本文分析湖北"芯"产业发展的形势和不足,提出集聚资源,培育环境,自主发展,区域合作等创"芯"思路,以期将湖北"芯"产业打造成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高地。
关键词:创"芯"; 中美贸易战; 思路;
2018年12月30日,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湖北"一芯两带三区"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特别是"一芯"概念的提出,这是湖北历年以来首次在重大省域布局中将某一产业置于至高地位,即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培育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这是湖北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鼎力之举。
一、创"芯"形势
信息时代决定了"芯"产业必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谁掌握了"芯"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谁就在世界独领风骚。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在"芯"产业领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近年来,为了打压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势头,防止中国崛起,美国借口国家安全等话题,在全球范围内对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产业发展进行了阻截。2018年伊始,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美国对我国的华为和中兴两大科技企业进行了粗暴的干涉,其中华为全球化的5G进程遭到美国及其盟友五眼联盟的共同抵制,核心高管也因安全问题被他国拘留;而中兴公司更是因涉嫌违反美国的出口禁令,被禁止从美国企业进口任何电子技术和通讯元件,这直接导致了中兴公司停产整顿。最后被迫再同意支付10亿美元罚款,另外准备4亿美元保证金,交给第三方代为保管的屈辱条款下,才从美国禁令名单中删除。华为和中兴事件发展的屈辱进程都真实地折射出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基础能力欠缺、对国外元件和技术高度依赖的不争事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了我们,即使一个拥有着最大集成电路市场的国家,如果缺少可替代的芯片,关键时刻只能被"卡脖子"、"任人鱼肉".
二、创"芯"进展
中国如果不能在"芯"产业领域掌握自身的核心技术,拥有核心竞争力,将会永远受制于人。针对我国科技型"芯"类企业在国际上的不公遭遇,国家和地方都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一是国家层面。在2018年在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集成电路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实体经济发展首位。此前,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里曾提出要求,到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要达到50%,这意味着2025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占到全世界的35%,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地方层面。近几年,国内诸多地方响应国家战略,大力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三地集中了我国最为主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部分中西部地区如四川、湖北、安徽等地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也很迅速。部分地区实施了产业刺激政策,例如2018年底,湖北正式提出"一芯"驱动发展战略,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动能。根据初步统计,截至2019年4月,全国有15个以上的省市成立了规模不等的地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计规模达到了5000亿元左右。
三、创"芯"问题
对于当前国内的"芯"类企业来说,湖北以及国内其它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大多相似,有点内外交困。
首先是外国巨头的高端垄断。当今世界"芯"产业最高端环节还是掌握在如英伟达、高通、英特尔、苹果、AMD、谷歌、三星等少数几个跨国巨头手中,特别是美国巨头几乎霸占了芯片产业细分领域的各个山头。这些跨国巨头凭借着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把持着世界上绝大多数高端芯片的供货市场。根据现有数据统计,近几年我国高端芯片的进口额每年都在不断提升。从2014年至2017年,我国芯片年进口额从2197亿美元上升到2601亿美元,2018年,这一数字首次突破了3000亿美元。而且在技术层面,这些跨国巨头严格控制技术外溢,还采用专利形式向以我国为首的主要芯片使用市场收取大量的专利使用费。例如仅美国高通公司一家,一年从国内企业身上收取的专利使用费将近700亿元。国内手机企业每出货一部售价2000元的手机,除支付芯片费用外,国内企业还要向高通公司支付200元左右的专利使用费。我国不少地区花费大量的资本,希望通过合资形式获取一定的技术,但事实上在关键技术的转让上,这些跨国巨头一刻都不会放松。例如曾被誉为"世界级的合作"项目华芯通项目就是贵州省与国际芯片巨头高通的合资项目,2016年贵州花了大力气引进世界级芯片巨头高通公司,但2019年4月该项目基本上已经处于关门的境地。
其次是国内生产低端模仿。我国拥有大量的电子信息企业,但这些企业往往缺乏核心生产技术,更多地是采取模仿创新的方式,以集成技术来生产大众化低端产品。例如,我国的国内芯片70%的市场来源于珠三角,而很大部分在东莞。以往,"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指的就是东莞以PC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盛况,现在这些芯片也大量应用于华为、Vivo、小米等智能手机终端上。不过,高产能并不代表高应用,东莞芯片大多是中低端的产品,高端芯片市场的供给率近乎为零,应用率不足全国的0.5%和广东省的2%.模仿创新这种生产形式不需要太多的科技含量和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并且能快速进入市场,可以说是一般电子信息企业的最佳选择,但造成的却是核心技术的缺乏,受制于人。
最后是国内地区间的低端层次市场竞争。正如前文所谈到的,现阶段上到国家,下到地方,集成电路产业都成了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这种倾向的产业策略往往存在两个方向的作用,一方面会激发区域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爆发性增长,大量投资性需求会激增;但另一方面这种地方政府主导的爆发性增长更多的是以产业规模而不是以核心技术研发和占有为基础的产业扩张,是以地方政绩为方向的。最终的发展结果通常是不同地区争相上马类似项目,同质化竞争严重,耗费了更多的资源。这一点经验教训在我国汽车行业最为明显,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几乎集聚了世界上所有的汽车巨头在我国投资。几乎每个省份,汽车都是最大的产业,拥有众多车企。2018年我国各类汽车的产销量接近3000万辆,整个行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但是这么多车企,不管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发展了这么多年,更多的是规模扩张,抢占市场,一些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外资巨头手中,例如发动机领域,什么双喷射、双涡管、双循环等全新技术,自主车企即使有,要么从外企的中国工厂采购,更多的则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这些行为折射出来的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区域的产业竞争更多的表现为是对市场以及资源的争夺,而非核心技术的竞争。
四、创"芯"条件
2006年,在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引导下,湖北确定以武汉为中心发展集成电路,由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共同打造武汉新芯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湖北已经具备"芯"产业突破发展的基础条件。
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2018年GDP达到39366.55亿元,排名位居全国第7位,增速7.8%,快于全国1.2个百分点,增速排名位居全国第9位。在传统的汽车、钢铁、电子信息、食品、建材等领域,已经先后有17个产业成为千亿产业。目前,湖北省主要推进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制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推动湖北产业高质量发展。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目前,湖北拥有"芯"类相关企业近400家,产业规模达3000多亿元,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凸显,以武汉为核心聚点,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和"芯"类知名企业相继在湖北设点,如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先后落户光谷,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国内屏板"三强"在武汉积极打造国内主要生产基地,小米、科大讯飞、联想等互联网明星企业相继在湖北武汉打造"第二总部".湖北省已形成覆盖芯、屏、端、网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全产业链,集聚发展趋势明显。
3、创新能力日益提升
截至2018年底,湖北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0个,其中国家级50多个,获授权专利超过6000项。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试验室)7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2家。湖北省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保持在全国第7位,位居全国前列。
五、创"芯"思路
湖北此次推出了"一芯"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作为区域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一定要有新的发展思路,避免走上原有区域产业刺激政策的老路上去,才能实现湖北"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目标深远
目前,整个国家芯片产业的发展水平都不高,国内芯片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集中于北上广。"一芯"驱动战略的目标在于成为国家"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实现对上述地区的赶超,跻身国家"芯"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但湖北"芯"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不能仅限于此,要在"一芯"驱动区域战略发展定位上更进一步,要将自身未来的芯片产业发展纳入到国家争夺全球信息产业核心优势的全局中去考量,不仅要成为主力军,更要争当排头兵,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我国未来参与全球芯片产业竞争的重要基地。
2、资源集聚
"芯"产业,特别是高端设计环节,具有完全的知识密集型特点,它对于智力资源与技术支撑的要求很高,产业创新通常只发生于智力资源与技术支撑较好的少数区域,具有点状分布特征。对于湖北来说,中心城市武汉最具有创新源的基本特征。武汉高校科研院所云集,具有良好的智力资源储备,同时工业技术好,工业协同能力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国家在光电子通信行业方面的领先区域,集聚了国内外很多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湖北要继续推进"芯"产业的优质创新资源向中心城市武汉集聚,切不可分散发展,要全力推进武汉"芯"产业跨越前行。
3、环境培育
创新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优越的创新环境则是创新能够持续产生的必要条件。硅谷的形成,除了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外,融洽和谐的学习、生活以及创业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筑巢引凤、筑巢留凤、筑巢育凤"的前提在于区域优良的环境。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与硬件设施、政策扶持同样重要。根植性创新企业的诞生以及全心投入的人才通常是良好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作为环境建设的主体,湖北地区政府要勇于改革、敢于改革,加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力争在简政放权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自主发展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了,"等、靠、要"是不可能获取核心技术的,希望通过与技术垄断跨国企业合作与合资等方式来实现核心技术的积累和转让,通常是不现实的想法。因此,湖北在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大力发展"芯"产业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自主发展的思想,不断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实现区域的自主成长,做到"不等、不靠、不要",做到借助外力与自主创新共同前行,力争在芯片产业高端领域摆脱外国科技巨头的束缚,避免"华芯通"以及"格芯成都"等事件的发生。
5、区域合作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高端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作为支撑,这种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对于任何区域来说都是奇缺的。因此湖北要想在"芯"产业领域中脱颖而出,除了依靠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与其它地区做好分工协作。现有国内"芯"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要共同借力国家集成电路发展的有利契机,在国家重大战略指引下,集中有限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独有优势,将芯片产业细分领域做大做强,省域之间要加大专有人才的流动以及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芯"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力争掌握核心技术,避免全面撒网与无序竞争。同时,湖北省域内的其它城市,要做好与武汉的配套衔接工作,在"芯"产业的基础应用领域,襄阳和宜昌可以分别在智能创造、制造业高端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最后要强调一点,芯片高端环节的发展不仅注重于科学知识原始创新,也包含了生产环节工艺的不断精细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就注定了湖北"芯"产业发展道路的艰巨性与曲折性。湖北创"芯"发展一定脚踏实地,要在高远目标的指引下,不断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打造良好创新环境,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国内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参与全球信息产业竞争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
参考文献
[1]徐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11(1)。
[2]余宗黄: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趋势[J].半导体技术,2014(3)。
文献来源:周睿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湖北创“芯”思路分析[J].当代经济,2019(12):9-11.
中美贸易战论文推荐范文10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