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一带一路”战略下中欧经贸发展探究
【第一章】“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欧盟贸易合作研究绪论
【第二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欧经贸合作关系解析
【第三章】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成就、特点 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一带一路”环境下加强中欧经贸合作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一带一路”对中欧经贸关系的促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成就、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成就
欧盟委员会于1994年发表的《走向亚洲新战略》,之后,欧中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欧关系经过了"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1995年)--"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3年)的发展历程。进入新世纪,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战略利益的推动之下,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实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双边经济联系越加紧密,经贸关系呈现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在李克强总理及中欧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双方的光伏争端成功化解,充分显示出中欧双方有能力、有智慧管控贸易摩擦,维护合作大局。中国政府向来高度重视中欧经贸关系,将欧盟视为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近几年来,中欧双方更是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稳步推进中欧投资协定等各项谈判,加强中欧在多边框架下的务实合作,推动中欧经贸关系不断迈向合作互利共赢。
(一)中欧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猛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双方的积极推动下,中欧贸易快速、均衡发展。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中欧贸易规模已从38年前的24亿美元迅猛增长到2014年的6151亿美元,已经是当年的256倍之多。如下图1所示,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间,中欧双方贸易额在基数已较大的情况下又增长了2倍。表1为2005-2013年中国与欧盟进出口额明细表,其中2013年中国对欧盟出口339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自欧盟进口220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7%(见表1)。
综上可见,通过中欧高层互访、中欧经贸联(混)委会等双边交流合作机制,中欧在金融、能源、船舶、生态园区等领域的合作得到不断拓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中国企业对欧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呈现"井喷式增长",2014年更是达98.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013年虽然双边贸易增长有限,但欧盟仍然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中欧相互直接投资合作富有成效。
欧盟的传统优势就是发达的经济结构、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据此使其稳稳站牢世界经济的一极。也正是因为这些明显的优势,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一直雄踞世界第一,对于世界各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多年来,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较快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欧盟28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68.5亿美元(见表2),较10年前增长了31.98%.同期,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98.48亿美元(见表3),较10年前增长52倍。目前,欧盟已经成为中国累计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第四大实际投资来源地。截至2014年底,欧盟对中国的累计直接投资额已接近1000亿美元,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加之今年欧盟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增加极为快速,目前已累计超过了450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加之今年欧盟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伴随着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以华为、中兴、海尔等大中型中国企业为代表,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到欧盟国家去主动投资、兴业,使得中国对欧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在近两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大有要赶超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之势。
(三)中欧经济技术合作硕果累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与世界各国在技术领域的合作和引进。中欧贸易中的各项数据显示,欧盟对中国的技术转让所占的比重超过其他的贸易伙伴,有力诠释和促进了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底,中国已累计从欧盟国家引进技术33558项,累计合同金额1301.87亿元,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
欧盟国家已成为中国引进先进技术的最大供应者。欧盟各国与中国技术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技术转让,同时,欧盟还积极与中国进行技术合作和开发,其具体的方式是企业对华投资。中国从欧盟引进的技术在先进性方面也较为突出,累计先进技术与设备占比最多,这一点也使得欧盟国家受到美国盟友的诟病。总之,中欧双方通过多年的经济技术贸易往来,在科技领域里合作的层次之高、范围之广,令世界大多数技术需求性国家艳羡,同时也令美国等设置技术转让壁垒较为严重的国家气愤。
(四)中欧货币金融合作异军突起。
中国与欧盟委员会自 2000 年开始加强在金融领域里的合作。2003 年,中欧双方正式启动"中欧金融服务合作项目",很好地帮助了中国的金融机构提高业务水平及从业人员的素质,为中国适应加入 WTO 后的国际金融规则奠定了基础。
自 2005 年起,中欧双方决定在中国、欧洲的金融中心城市每年举办一次大规模的金融服务与监管圆桌会议,并且要求高规格、高层次,进一步推动了中欧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交流。在欧元区与中国双边贸易和投资迅速增长的环境下,2013年 10 月 10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欧货币金融合作取得新进展,与欧洲央行正式签署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该协议的有效期设定为三年,当然,协议到期前经双方同意,还可以进行延期;协议规定的互换规模为 3500 亿元人民币,折450 亿欧元,这一规模仅略低于与香港金管局签署的 4000 亿元人民币,以及与韩国央行的 3600 亿元人民币。中欧签署该协议的作用,一方面是相互稳定本币,并进而为中欧双边经贸发展创造更加合适的货币结算、兑换机制,另一方面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欧盟国家经贸关系的不断加强以及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中欧双方在金融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主要表现在:一是互设机构增多,包括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方面双方均实现了互设多家机构;二是在金融战略合作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如苏格兰皇家银行成为了中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而汇丰银行成为交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等。2015年3月,继英国之后,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等欧盟国家均已同意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成为57个创始成员国重要成员,多个欧盟国家还表示对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的丝路基金感兴趣;三是借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国大陆与欧盟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日益增加。
二、欧债危机以来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特点。
自2008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和投资状况受到了巨大影响,中欧经贸关系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现象和特点:
(一)贸易总量增幅下降,结构等有所变化。
第一,中欧双边贸易总额波动性增长,欧盟逆差有所缩减却仍然巨大。 如上图1:2005-2014年中欧贸易总额所示,欧债危机肆虐期间,除2009年2012年出现下跌以外,中欧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2014年较2005年十年间翻了一倍还多。但对比分析2009年和2012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欧洲危机确实使中欧经贸关系遭受了冲击:中欧贸易总额在2009年较上年突然下降15%,之后虽又出现增长,但2012年较上年又突然下降10%,如此反复,导致2013年紧比危机前的2008年2003~2008年5年间,中欧贸易量增长了17.6%,其中2011年的报复性反弹使中欧贸易额达到最高的接近6000亿美元,至今仍未超越。
此外,欧盟对华逆差在危机期间依然巨大,规模长期保持在1000亿欧元以上,但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见图4),2008年以前,欧盟对华逆差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2476亿美元,之后在危机期间出现震荡下下降,即使在2010年有所反弹,但欧盟对华逆差的总趋势呈现逐步缩小。至2013年,欧盟贸易逆差已缩减至1189亿美元,低于2007年的水平。
第二,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对华贸易额差距不断拉大。欧盟各成员国对中国贸易存在较大差异。危机爆发前,欧盟各国对中国贸易普遍存在逆差。危机期间及之后,各国情况出现了分化。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德国对中国的贸易转为顺差,金额约为3.8亿欧元,且德中贸易顺差呈现增长态势,2012年顺差额扩大为54.6亿欧元,同年,除瑞典也转为顺差外,其他大部分成员国仍然保持对华逆差,但是除了爱尔兰外,其他欧盟各国贸易逆差金额依然较大。
第三,中国与欧盟双方贸易结构出现趋于优化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向欧洲出国的商品呈现出从低端转向中高端的趋势。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以出口纺织品与服装等低端产品为主,这些低端产品同样在一些欧盟国家的占有市场,并且在当地具有比较优势。2012年,中国出国到欧盟的这些低端商品占据了欧盟此类商品进口总量的30%左右,但是由于合计金额不大,其占对欧盟国家出口的比例不超过15%.而机械和交通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占中国对欧出口比例不断提升,2007年仅占26.17%,到了2012年提升至50.21%,可见,中国对欧出口的产品结构逐渐向高技术产品方面转变。另一方面是欧盟国家对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得到了不断扩大。据欧盟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2年欧盟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3年间增加11%(由于与中国商务部统计口径不同,数据略有出入),但同时欧盟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却从50亿欧元左右增长到100亿欧元,翻了一倍。
(二)双边投资增长迅速,但整体规模依然偏小。
第一,欧盟对华投资快速增长。如图2可见,除2006年和2010年2年欧盟对华年投资额出现单年下降外,2005至2014年10年间有8年较上年出现增长,投资总额从2005年的51.9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68.5亿美元,增长了32%;受危机影响,2010年投资额达到最低点22.9亿美元,出现短暂大幅下降。从国别来看,德、英、法、意、瑞等国是欧盟国家对中国的主要投资国,其中德国最大,2014年占到当年欧盟对华投资总额的六成。
第二,相对而言,中国对欧盟投资规模和增速双双快速增长。如图3可见,2005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刚刚起步,仅为1.85亿美元,到了2014年迅速增长至98.48亿美元,增长了52倍,2014年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额更是超过了欧盟国家对中国的投资额,实现历史性突破。
(三)经贸争端加剧且难以在短期内缓解。
在欧债危机期间,欧盟各国面临债务危机与贸易逆差的双重压力,为缓解经济困境,欧盟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明显,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摩擦升级。
第一,欧盟针对中国企业的贸易制裁加大。近年来,欧盟不断发起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尤其是欧债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更是成为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针对对象。据统计,在2009~2013年间,欧盟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分别为7、10、8、7、9起,在所有被调查国家中遥遥领先。此外,目前欧盟正在实施的贸易保护调查涉及中国的超过半数。
第二,贸易摩擦向高端产品蔓延,且制裁发起主体出现变化。在欧债危机爆发之前,中欧双方的贸易争端更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行业,但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双方贸易摩擦的种类日益向高技术产品延伸,如2014年发生的光伏争端。同时,欧盟对中国企业制裁的发起主体即欧委会的角色出现变化。
如在2014年的光伏争端方面,欧盟国家只是以Solar World为代表的个别企业提起申诉,其他大部分相关企业未表态支持,甚至有些企业强烈反对,但是欧盟依然决定发起调查,在磋商中的姿态也不积极,甚至在2/3欧盟成员国表示反对的情况下,仍然初步裁决加征反倾销税。
(四)欧盟积极构建双边自贸区,但排除中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欧盟国家感受到来自中国方面的"竞争威胁".通过对欧盟和中国以及其他"金砖国家"近年来展开经贸往来的反思,欧盟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在对中国的贸易往来中,有关要求坚持的不够,没有发挥出欧盟各国自己的经贸优势转向采取双边谈判的方式,积极构建于己有利的贸易体系,如欧盟与韩国自贸区在2010年正式签署,美欧自贸区(TTIP)2014年启动谈判,等等,但是欧盟国家迟迟不与中国进行中欧自贸区的谈判,"中国除外"的ABC原则(Anyone but China)的背后,是欧盟国家想以此迫使中国按其要求回到谈判桌前,最终达成对其有利的贸易协议。
三、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贸易失衡问题。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欧贸易的迅猛发展,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据欧盟统计局统计,从2001年的51.7亿美元剧增至2013年的1745.5亿美元,13年之内翻了33倍多。其中,2002一2005年的增幅惊人,一直保持在90%左右。虽然近两年欧盟逆差出现降低的情况,2013年较上年减少7.3%.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额达5590.6亿美元,中国顺差1189.5亿美元,同比减少2.5%.
即使考虑中欧统计口径不同,2013年的中国顺差1189.5亿美元已十分惊人。严重的贸易失衡问题大大地刺激了欧盟本就敏感的神经,甚至一向对华态度温和的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都公开指责对华贸易赤字"不可容忍",强烈要求中国采取措施扭转贸易失衡局面。中国也注意到贸易失衡问题给双边经贸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在积极想办法缓解双边贸易失衡。目前,中欧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双边经贸博弈的焦点。
(二)欧盟对华投资存在的问题。
欧盟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是对外净投资地区,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虽然欧盟对中国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欧盟直接投资占中国吸收外资的比重不断提高,欧盟在中国外资来源地排名中的位次也一直在上升,但是欧盟对华投资占其对外投资的比重仍然很低,并一直下滑。据欧盟统计局统计,截至 2013年底,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 4.9 万亿欧元,但欧盟 28 国对华直接投资仅为65.2 亿美元,比重仅占 0.13%.这一比重在 2004 年达到 1.51%高点之后,一直呈下滑趋势。从这个角度上说,欧盟对华投资的扩张速度相对于其对外投资的扩张速度还是稍显缓慢的。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对华投资的规模无论是与目前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相比,与欧盟作为最大的对华贸易伙伴的地位相比,还是与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以及欧盟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相比,都是极不相称的。可以说,欧盟对华投资的潜力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其对华直接投资远未达到应有的规模,亟待进一步扩大。
但是,现阶段欧盟对华投资的形势不容乐观,欧盟在短期内大幅扩大对华投资的可能性不大,中欧贸易投资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这主要是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引资竞争加剧,东欧国家、俄罗斯和印度成为中国吸收欧盟投资的有力竟争对手;另一方面,一些国内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欧盟对华投资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中国国内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对欧盟产品需求有限、国内成本上升对欧盟对华投资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国内的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另外,欧盟中小企业来华投资发展极易受到信息来源匾乏、项目启动费高昂、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盟中小企业对华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欧盟对华投资规模的扩大。
(三)军售禁令和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欧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对华军售禁令问题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成为中方关注的焦点。中方多次呼吁欧盟尽快解除不合时宜的、带有歧视性的对华军售禁令,及早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纠正欧盟不公平的对华反倾销机制。中方的强烈呼声受到了欧盟的重视,欧盟也多次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内部讨论,但是由于这两个问题牵涉到各方的重大利益,时至今日欧盟仍然无法就这两个问题给予中方一个满意的答复。对华军售禁令和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重大瓶颈。
中国仍然处在一个转轨的过程中,自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欧盟确实在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上采取了歧视性的做法,但是中国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方式滞后,低价竞销等,这些因素都是中国产品容易遭受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如果欧盟不能摒弃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见,降低要价,尽早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那么"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在短期内就难以实现突破,这必然会给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掣肘。
(四)知识产权和市场准入问题。
在欧盟看来,维护双边经贸关系"公平"、"开放"的最大障碍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问题。近年来,尤其是东扩以后,欧盟对这两个问题的关注日益升温,强烈敦促中国政府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尽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消除市场准入障碍,确保欧盟企业受到公平的待遇,避免迅速发展的双边经贸关系受到影响。
1、知识产权问题。
在美国经济不振,美元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欧盟将更多的希望寄予市场潜力巨大、经济高速发展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而发展向外扩展型经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产业知识经济发展,所以一定要在国外保护其知识产权。"欧盟对中国的不满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欧盟认为中国出口至欧盟的商品中含有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对欧盟产品的竞争力造成了威胁。另一个方面,也就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欧盟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利,让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事实上,欧盟的呼声已经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回应,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政府先后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订之后,受保护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侵权行为的查处力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中国政府还改善了知识产权侵权刑事惩罚机制,增强对知识产权犯罪的威慑力.
欧盟对中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上指责的声音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可否认,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待加强,亟待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依然很多。第二,虽然中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但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有些措施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三,欧盟并没有客观地从中国的现实发展水平来看待双方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要价过高,超越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承载能力。对于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是一种"两难困境"的选择:一则必须接受现行的知识产权规则,否则就无法与发达国家扩大经贸往来;二则由于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如果中国在执行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时完全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很有可能会永远都无法摆脱"躯干国家"的地位。
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知识产权问题都将是中欧关系中的敏感地带,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必然会不时地给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奏出不和谐音。
2.市场准入问题。
近年来,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急剧增加,欧方对此的解释是中欧双方在市场开放方面不对等。例如,中国并没有充分向欧盟企业开放金融、电信市场,从事这些行业的欧盟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遇到了高资本金要求和复杂审批程序的阻碍;中国政府对欧盟企业在华汽车、石化和钢铁等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设限;中国政府未能开放政府采购等。2007 年 4 月,欧盟委员会出台了市场准入新战略,旨在通过加强与欧盟企业的一线协作,重点消除在进入新兴市场时所遭遇的非关税壁垒。可以预见,欧盟在对华市场准入问题上的立场将会变得更加强硬,而且如果欧盟的要求无法获得满足,欧盟很可能会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
尽管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 欧盟企业已经在开放的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对欧盟部分产业产生冲击,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内继续挖掘潜力空间不大,以及多边贸易自由化进展缓慢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市场对欧盟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充满活力的中国市场自然会成为欧盟的必争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欧盟不会在中国市场准入问题上轻易妥协,势必会表现出更为强硬的态度,加强对中国政府施压的力度,进而最大限度地打开中国市场。但是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安全以及国内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市场开放必须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要循序渐进,对欧盟的要求只能量力而为,让步的空间不大.可见,现阶段在市场准入问题上做出更大的让步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双方在这一问题上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那么这一问题很可能会加剧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制约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