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实践论文

中学政治教师暑期实践——如何践行感恩教育

来源:思想政治课教学 作者:陆全贵
发布于:2019-10-18 共3272字

  感恩是知恩图报的回音。感恩, 不仅体现了一种反哺之情、一种回报之心, 更应是一种代表着时代主流、推动着社会进步的优秀道德品质。一颗颗感恩的心, 组合成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感恩之心是可以培养的。我们要全身心融入生活, 努力把感恩彰显出来, 孝顺父母, 感恩师长, 尊重自然, 回馈社会, 报效国家。那么, 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呢?

  2013年暑假期间, 笔者参与了泰州市某学校的一次暑假实践活动, 该活动通过三个活动小组的不同活动主题 (小组1“学孝一日, 行孝终生”, 小组2“大爱无疆, 关爱他人”, 小组3“你我行动, 美好城市”) , 营造出浓厚的“感恩”氛围, 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去亲身体验, 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撼, 明白了感恩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至善向上”的正能量。同时, 该活动彰显了人性之光、道德之光和文明之光, 为我们提供了三条可以借鉴的感恩教育途径。

  一、彰显人性之光:学孝一日, 行孝终生

  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母亲》一书中写到:“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 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服, 等我赚到钱以后;要给母亲买好吃的, 等我找到工作以后;要让母亲坐趟飞机, 等我成为富豪以后……但那时我不知道, 其实没有‘以后’。”在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可能也都有过这样的心态和遗憾,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活动小组1的活动主题是“学孝一日, 行孝终生”。他们来到寺巷街道新华村郭老太的家中, 所有人都被郭老太一家的温馨画面震撼了。74岁的栾遐龄, 用行动注解孝德。他推着轮椅, 椅上坐着因患尿毒症需要透析的老母亲郭秀英。从家到医院至少8公里的路程, 因为没有直达车辆, 他们每次都是在离医院还有1公里多的地方下车, 然后老栾扶着老母亲坐上轮椅, 母子二人慢慢走向普济医院。

  十月胎恩重, 三生报答轻!老栾告诉孩子们, “母亲都97岁了, 自己回家还能叫一声妈, 很知足;要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好好尽孝, 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这充满浓浓人情味的质朴语言, 流淌出纯真的母子之情, 触动了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74岁栾遐龄的孝心感染着学生。有个家庭困难但学习优秀的学生, 父亲是个泥瓦匠, 母亲是一名普通工人。他怕没面子从不让父母骑自行车接送, 而且经常为家庭琐事对母亲大发脾气, 甚至破口大骂。这个学生受到栾遐龄老人事迹的感染, 在泪流满面中许诺, 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其他学生, 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意。有个男生, 坚持每天都和父母沟通, 在微博上和妈妈互动说“妈妈你辛苦了”。还有个学生, 在父亲的书桌对面放把小椅子坐在那里, 陪伴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

  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们, 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他们承诺, 今后和父母相处时, 一定会做到细心陪伴、用心观察, 记住父母的生日, 了解他们变老的痕迹, 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 而不是要等到某一天, 忽然发现父母不再爱吃清脆的蔬果, 却爱吃煮得烂烂的蔬菜之时, 才满心愧疚。
 

中学政治教师暑期实践——如何践行感恩教育
 

  日前, “常回家看看”入法引来一片争议之声。其实这种争议已无太大意义, 毕竟入法只是一种形式, 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加快“回家尽孝”的步伐, 如何更快提升全民尽孝的意识。在立法的基础上, 我们要注重对青年人进行有关孝道与孝心的教化, 用教育的途径让子女从内心深处对父母始终抱有感恩之心, 时刻把孝敬之心装在心里。一个能够自觉对父母尽孝的子女, 不需要法院的强制, 他也能“常回家看看”。

  二、彰显道德之光:大爱无疆, 关爱他人

  活动小组2的学生带着“大爱无疆, 关爱他人”的活动主题来到“最美教师”杨向明的家中, 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和深切缅怀之情, 并全方位了解杨老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曾经的点点滴滴。

  泰州教师杨向明, 500万泰州人民为之骄傲的名字, 勇救落水男孩英勇献身。他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动了整个城市, 一座城市因一个人而感动, 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市。他是全民道德的先锋, 他以自己的行动, 诠释了“人民教师”的神圣含义, 托举起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他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泰州这座城市的爱心, 迸发的人性光辉将久久投射在城市上空, 让正能量在我们可爱的家乡传播、传递、弘扬, 激励我们沿着爱的大道继续前行。

  最让大家感动的, 除了杨老师舍己救人的行为, 更多的是他在生活细微之中无私奉献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他的故事, 凝聚着人间的真情与温暖, 彰显着人性的美丽与光辉, 触动了学生们心底最柔软的那根神经, 让他们感受到了奉献的真谛和爱的力量, 品悟到了道德的力量, 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希望自己能以杨向明老师为榜样, 不断鞭策自己, 与爱为邻, 爱别人、帮助别人, 用爱心为别人打开一扇窗, 把爱给予别人, 不求别人回报。

  通过杨老师的感人事迹, 学生们深切体会到, 爱不是一种状态, 而是一种心态。人的仁爱之心, 在三种情况下最容易激发出来:一是对别人的艰难和困苦, 能够充分地理解和同情的时候;二是个人的关爱和救助活动, 能够得到他人乃至社会肯定的时候;三是把自己帮助他人, 真正当成是一种快乐的时候。学生们纷纷表示, 要像杨老师一样, 学会爱人, 把关爱别人看成一种快乐, 用亲身活动去践行。

  三、彰显文明之光:你我行动, 美好城市

  活动小组3的主题是“你我行动, 美好城市”。活动开始前, 领队老师对学生们说:“上海世博会让我们知道了‘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作为中学生, 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活动让我们居住的城市更美好呢?请同学们亲自去行动, 活动结束后跟大家展示你的活动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泰州市的不同角落。在活动结束后的交流展示环节, 学生用一幅幅温暖的画面为这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画面一:和耿奶奶一起做“免费午饭”。耿素珍是名退休工人, 家住靖江市新建路上一间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旧平房里。每天, 她为进城卖菜的、做手艺的、蹬三轮车的、外地打工的这些“临时亲戚”准备午饭, 一做就是22年。孩子们和老人一起烧一大锅粥, 你一碗他一碗地分给大家吃;一起择菜、炒菜、淘米、做饭, 为那些起早贪黑忙碌的“临时亲戚”们, 带来酷暑下的爱心午餐。

  画面二:公车上让座。学生们坐在车上, 看到上来了一位抱小孩的女士, 双人座上靠外一位学生主动站起来让座。该女士直接坐下, 并没有说谢谢。车继续走, 双人座靠里的乘客也起身下车。该女士斜了站在旁边的孩子一眼, 直接把抱着的小孩放到了空座位上。接着, 车上又上来了一位抱小孩的人, 该女士也没有主动让座。活动小组中的另一个学生对该女士进行文明劝导, 可是其不但不听, 还随地吐痰以示不屑。后来, 在其他人的指责下, 尤其是售票员再三吆喝并点名命令下, 该女士到达站点后才不情愿地站起。车内的所有人都夸奖活动小组的学生们, 为公交站点创造文明有序乘车新秩序贡献了力量。

  画面三:参加《这就是泰州》公益摄影大赛。摄影大赛活动从今年5月开始, 至明年1月结束, 主题为“文明泰州”。活动小组中有个孩子, 希望市民能够给环卫工人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多一点点关心, 于是拍下了环卫工的“敬业瞬间”:一位环卫女工蹲在马路边, 两手并用, 在砖头缝里, 一点一点地拔小杂草……在跟拍的过程中, 学生们还看到了一位女环卫工热得浑身湿透, 随身带的茶杯没水了, 就跑到附近的河边, 舀河水喝。随后, 学生们将省下的矿泉水, 送给这位环卫工人。

  后来, 所有活动小组的学生们都行动起来, 带着电饭锅、勺子和小碗, 走上街头, 煮绿豆百合汤给环卫工送清凉。他们先后给40多名环卫工送上绿豆汤, 累计行程十几公里, 虽然个个汗流浃背, 但没有一人舍得喝一口。“再热再累, 我们与环卫工人相比, 不值一提。”他们还呼吁“自觉爱护环境卫生, 把垃圾投进垃圾桶, 就是对环卫工们最大的支持。尊重他们, 关心他们, 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就是关心我们自身的生活质量, 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

  短短的暑假实践活动很快就结束了, 但相信学生们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感恩之心将伴随他们终生。通过这次实践活动, 笔者深刻体会到, 我们的感恩教育必须带着理想和希望上路, 落实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我们必须从点点滴滴的日常琐事做起, 于平淡中发现感恩的风景, 于细节中捕捉感恩的精彩。或许只一句问候、一声呼唤, 便能享受“常回家看看”、“常回家谈谈”的温暖;或许只一个微笑、一个拥抱, 便能带来他人由衷的谢意;或许只一个弯腰、一次起身, 城市便会因你的“积微成着”而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教研室
原文出处:陆全贵.践行感恩教育的三条途径——一次暑假实践活动的感悟[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10):95-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