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德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提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指导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从教学到管理都连接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目标上,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 全员育人的内涵及其对师德建设的要求
全员育人的主体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组织等,其中学校是核心,是全员育人的中流砥柱。全员育人的内涵是在德育教育的大环境下,明确高校所有部门包括管理、服务、行政部门以及院系的每一位员工身负的育人责任,使教育教学一体化,共同完成育人目标,并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是育人的园地,是培育学生的主要载体,全员育人是高校的核心价值所在。
1.1 高校师德水平是全员育人的基石和保障
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师的道德建设,已成为全员育人的基石和保障,即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需要进行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也只有在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因此,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程度,是衡量其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由此,德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还要诚实负责、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
1.2 全员育人对师德建设提出的要求
全员育人有效的实施,需要把育人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参与人员身上。教师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因此教师德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观念,因此全员育人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各项素质的核心,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质,就需要首先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全员育人要求教师把学生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道授业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德育修养,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正确的典范作用。
2 目前高校师德状况
2.1 师德水平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恪守职业道德,使得师德风范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性。教师从事教育人、塑造人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道德高尚,而且还保持着与时俱进,是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
(2)榜样性。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思想不成熟或社会经验少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授课过程和个人魅力,易于成为学生喜欢和追捧的榜样,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3)奉献性。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而教书和育人的程度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中包含着教师的奉献精神;同时,教师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教学、科研上,而这种劳动的付出不一定能获得等值的回报,有无私奉献的成分。
2.2 目前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较高,基本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但从个体来看,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1)教书不育人。有些教师对教书育人的含义理解片面,认为其任务是教授学生书本知识,育人是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也有教师因个人利益得失,利用课堂教学过程,随意发泄对现实的不满,结果不但没有教书育人,甚至对学生产生了误导。
(2)治学不严谨。有的教师或因为工作压力大,或忙于第二职业等,对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时间精力投入少,上课应付了事,使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3)德行不规范。个别教师学术道德差,弄虚作假,不能用教师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去影响教育学生,做不到为人师表;也有的教师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与同事间关系紧张,缺乏相互尊重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 师德建设的理论支撑和发挥教师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性
3.1 师德建设的基础理论支撑
(1)人本观出发的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素质,例如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情感品质等紧密结合,这些素质在协作互助中推动教师的发展。
正因如此,单纯的师德教育是乏力的,它难以整合教师的其他素质,不能成为提高整体素质的枢纽和动力。因此,当代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道德发展规律为依据,扎实地将师德建设工作融入到教师的全部工作实践中。
(2)道义论思想对师德建设的影响。德性论和义务论是道义论的两大支派,对我国师德建设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师德建设与德性论所倡导思想相同,他们都要求教师追求和实现道德完美的理想;另一方面,师德建设与义务论所倡导的思想相同,引导教师从社会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3)功利论思想对师德建设的影响。道德与利益结合的合理性是功利论思想对师德建设的最大贡献,肯定高校应关注教师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看待教师的多层次需要,正确理解教师成长、发展中不断进取、追求成功等行为的道德价值。
(4)契约论思想对师德建设的影响。契约论思想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新视野,它的优势在于充分考虑顾及了每一位行为主体本身的利益。契约论思想对师德建设的影响表现在认定教师道德义务来自于所有的人为满足利益需求的自愿契约,教师的行为只要符合契约要求,便是道德的举动。
这种思想有别于我们一贯的以崇高的师德榜样的行为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来认定教师义务的观点,对我国师德建设法律条文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起了一定的作用。
3.2 师德建设中发挥教师主体能动性是关键
师德建设研究在回归教师的职业生活的同时,也从教师个体道德进行研究,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是师德建设最关键的要素。
(1)将德育全方位渗透到教师的生活、教学和科研中。
师德表现为生活的特性,它只有辐射到教师生活的各个角落,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生活、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三大生活主题,教师能够主观地按照道德原则安排这三种生活方式,才会使师德建设卓有成效。在全员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生活、教书育人工作是师德建设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师主观意识到自己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个普通人,以此来带动教师生活整体的道德化转变。
(2)教师的自我教育尤为重要。高校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在各种内、外因素合力作用下形成的,从根本上说师德是教师的个人修养,因此师德教育主要在于教师的自我教育,在高校师德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把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个体如果能够紧密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从师德的角度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切实做到把师德要求内化为个性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师德行为,那么社会整体的师德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
4 提高高校师德建设切实可行的途径
4.1 高校加大宣传
高校作为师德建设的主体,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对师德建设表现出自上而下的重视和需求。一是由学校职能部门发起全校、全员的师德建设号召,通过多种方式使广大师生知晓并重视师德建设;二是大力表彰在师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在教师中树立榜样和楷模,使学校到处都充满了正能量;三是充分利用校报、网络等宣传方式,宣传先进的人和事,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激励更多的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实现人格的升华。
4.2 教师提高认识
(1)爱岗敬业。师德建设的核心是爱岗敬业,合格的教师应当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崇高地位,不断培养和提高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做到敬业和乐业。只有那些对学校与学生有高度责任感,具有强烈敬业爱岗精神的教师才能够在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影响学生。
(2)加强学习。人的道德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不断生成的过程,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的是灵活多样的以教师自育为基础的网络式师德教育体系和教师自我反省式进步,而不是单纯的讲座式、报告等传统式的师德教育形态。
教师自我教育是师德教育的基础,其有效形式是引导教师在内心欲念冲突中实现德性的自觉升华。
4.3 各方因素积极配合
(1)学校提供保障。加强师德建设,不只是对教师提出要求,还需要高校帮助教师创造达到这些要求所需要的条件。学校要解决教师安身乐业问题,关注教师的利益要求,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让他们产生满意感和归属感,这样教师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深入地做好引导人发展的工作。
(2)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是师德建设参与的主体,作为师德最直接的感受者,学生在师德建设中应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和评判权,师德建设的效果和成效应当尊重学生的评价,发挥学生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但这同时也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评判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当学生主体的参与能够真正客观地反映师德水平的现实状况,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全员解放思想。中国传统的尊师教育使教师天然地成为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对象,导致师德提高只能靠教师自身的觉悟和修养。随着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虽然教师头上固有的神秘光环逐渐弱化,但仍存在着高校师德建设参与对象的封闭性强的局面。需要全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参与到师德建设中,使高校教师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一起搞好师德建设。
4.4 激励、监督作用落实到实处
(1)充分发挥师德建设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胜法宝,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激励机制同样不可或缺,表现突出的模范教师应该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激励。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对教师高尚品德的肯定和嘉奖,同时能够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在高校中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使教师将加强师德修养变为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2)完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首先,鼓励教师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才能充分发挥其自我监督的作用,以达到慎独的境界,这是师德建设比较理想的状态;其次,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要健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最后,重视考评结果,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升职、职称评定等环节应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使加强师德建设成为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
5 在良好师德氛围下,培育全员育人的新环境
良好的师德是全员育人的基石,全员育人的大环境又能促进师德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有利于形成教书育人的良性循环。全员育人通过建设体制健全的教育体系,在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育人的发展方向,促进良好师德建设,在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中,真正做到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朱凌云“.精致育人”理念下深化高校全员育人制度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2011(5)。
[2] 张廷。优化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重要手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