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参与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大部分工作,人们对智能已然产生了“依赖性”,劳动观念逐渐弱化。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群体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劳动意识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想要“拯救”智能时代劳动观念,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就要顺应时代的步伐创新出新的教育方式。通过调动多元力量,创造良好氛围、开设AI智慧课堂以及校企合作,为智能劳动教育创造条件等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以提升大学生对智能时代的适应能力和掌控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 智能时代; 创新途径; 大学生教育;
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人工智能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引领了时代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引发了思维方式的转换。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公职人员、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等后备军,作为未来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肩负重要的时代使命。他们劳动思维的培养和正确劳动观的树立与社会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出,人所付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离劳动越来越遥远,大部分事情只靠动动手指,发送语音信息便可以完成。人们的直接劳动变得十分隐蔽、神秘,似乎不需要人的劳动就可以创造财富和美好生活。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也遭到质疑。因此当前理清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念弱化的原因,阐明智能时代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指出劳动教育的创新途径至关重要。
一、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念弱化的原因
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影响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在智能时代这一大环境下,在享受科技便利,丰富知识和增长见识的同时,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也在逐渐弱化[1]。主要原因在于智能时代的人际交往、学习思考和实际劳动等都以全新的方式展现。
1. 人际交往以线上交流为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矛盾”这个词来形容,智能时代的通信技术既把人类之间的距离拉近,又因为新时代的互联网和通信软件的开发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促进我们传统的交流方式改变,人机关系、虚拟和现实关系正在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2,3]。人类已经走过了“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空限制消失了,却多了一层“电子屏障”。但是人是需要实际社会交往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长时间脱离社会交往会极大阻碍人的发展进步。大学生在线上交流中主要是与文字打交道,他们所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屏幕,因此智能时代的交往难以体现出人的社会性质,也就使大学生远离了劳动实践,困惑于交往也是需要实际劳动支撑的,甚至大部分学生会有“社交恐惧症”等问题。从这点来说,劳动教育在这个时代尤为重要。
2. 学习思考过度依赖互联网
在互联网“肆虐”的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智能”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腐蚀着人类思维,降低人类脑力劳动的频率和灵敏度。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人的脑力劳动即复杂劳动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智能时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使得劳动意识不断减弱,劳动观念模糊,也会产生凭互联网可以解放大脑的错觉。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实践,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最主要途径。据了解,当前大学生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是互联网,靠“搜索”来学习知识,依靠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或者可以说是并没有进行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和动脑过程,这种学习思考的模式与当今时代的创新主旨也是背道而驰,严重阻碍对未来时代新人的培养和教育。因此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升思考能力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3. 实践劳动的可操作性降低
劳动过程包含着许多协同关系,能够有效锻炼人的心智和思维。从生产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一步步解放人类的双手,到人工智能的普及逐渐解放人类的大脑。以往需要几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到了智能工具那里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智能家居的普及也让“主妇们”在家务上得到解放。大学生们生活的时代本就是高科技的时代,他们往往不需要体会直接劳动的辛苦。正是由于现实实践劳动的可操作性不断降低,使得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很难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内在意蕴。然而实践证明,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们需要具备更强的劳动意识和劳动品质,拥有更能与智能时代相适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4]。时代发展洪流这一现实外部条件很难改变,但可以从改变人的意识出发,通过强化对大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来改变这一现状。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针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迫切需要的,通过劳动教育增加实践机会,树立可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劳动观。
二、智能时代针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劳动观念弱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智能时代提供的便利条件,他们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已经习惯于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依赖,难免会造成劳动观念弱化。那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改变这个现状?这就体现了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在智能时代的必要性和意义。
1. 劳动教育为实现五育融合提供实践条件
“五育”融合是指各育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在各自发挥育人功能的同时又能凸现每种教育的独特之处。德育是各育实施发展的统帅,智育提供智力支持,体育为各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协调各育发展,而劳动技术教育则为五育之间的协调融合提供实践的条件[5]。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升,也是对思维能力和组织规划能力的一种锻炼。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明,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一观点具有深刻意义,让原本被“刻板分割”的各育从分离走向融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更倾向于对组织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包含了对大学生的智育--思维能力培养,也包括了体育--身体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为其他各育提供实践基础,实现了五育融合,共同发展。
2. 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进入智能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大学生熟练掌握操控设备的相关技术,还给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今天,对每一代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掌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同时也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中学生观的主要内容。而要开展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有能实现比目标的教育作为支撑——劳动教育。劳动教育通过家务劳动、学校劳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途径来增强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沟通交往能力。大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能够重新考量人际关系、学习语言艺术等。因此,大学生在进行体力劳动的同时,还需要在劳动中感受整个过程,从过程中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人和物之间的利用与制约关系。劳动教育的宗旨就在于培养学生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劳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
我们要培育的时代新人,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较高的劳动素养的人,是要有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且劳动教育具有凝练顽强品格和坚强意志的作用,同时在劳动过程中还可以培育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精神,这恰恰与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和源泉,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工具给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凸显了一种育人和引导价值。科技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与高科技发展相关的技术应用和操作方法,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感受时代变迁的同时,也能充分反思自身不足并全面了解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利与弊,激发学生的反思精神和判断能力。大学生更需要培养坚定的劳动信仰,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实现时代的过渡和超越,做智能时代的领航者。因此,劳动教育为培育时代新人现实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最佳途径。
三、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具有“人机融合”的特性,不仅将人的直接现实劳动隐蔽起来,显示出“机器创造价值”的幻象,也让人们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意义产生了质疑。前文提到了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念弱化及其原因,以及对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那么又要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新路径呢?
1. 调动多元力量,创造良好氛围
要想推动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向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首要一步。因此应从以下方面系统规划,为智能时代培育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时代新人奠定良好环境基础。第一,国家、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强化责任担当,制定大学生劳动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的方式,为其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第二,要遵守教育发展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首个场所,要动员家长力量,鼓励家长以身作则,让学生在假期回家时做一些力所能及家庭劳动,使学生可以连贯的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加强与家长之间沟通。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实现家校联合,共同推进劳动教育按部就班地前行。最后,对于学生个人要采取环境熏陶和榜样示范的方式进行教育,给学生以直接的刺激,激发学生用双手创造财富的强烈意识。这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2. 推动AI走进校园、融入课堂
当然,大学生受教育主要阵地依旧是学校,因此,学校的责任仍旧艰巨。劳动教育既是五育融合中的关键部分,也是推进“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6]。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想扎根高校,就需要各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首先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设计可行的劳动教育规划,并充分利用校园资源,结合当地特点,开设一些譬如海洋学、新能源之类的地方课程。其次要组织学生多多参与劳动实践,特别是结合人工智能共同劳作,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感受人类智慧的最新成果,树立远大理想。再次,推动AI进校园,一方面要让人工智能在校园各领域占据一席之位,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近距离感受AI的奥秘。另一方面,要让AI进课堂,让学生亲手操作、发出指令,激发学生学习智能技术的兴趣,并开展跨学科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感受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树立坚定政治立场,强化劳动意识和观念,提升对人工智能的适应能力和掌控能力,做AI的主人。
3. 校企合作,为其提供实践条件
单单是在校园内碎片化的接触人工智能难以达到智能劳育的效果,学生也很难理解其中的理论渊源和实际意义。因此校方应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作用,积极联系地方智能技术相关企业或工厂,让专业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人工智能机器是如何从一串串代码变成对人类产生威胁的“智能机器”的,并鼓励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从古至今的一切财富都需要劳动创造。习近平强调,奋斗的青春才有意义。大学生正值美好青春年华,应抓住年轻的快车,多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多多掌握知识技能。俗话说:“技多不压身”,身具多种技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做主动选择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被时代丢弃的人。任何专业的学生都生活在这个时代,都需要学习先进技术来适应这个时代。因此,校企合作不论是对职业院校,还是综合大学的学生都是迫切需要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场所,同时也为学生提早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节奏奠基铺路。
四、结语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在此带动下,智能技术仍在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越进步,科技越便利,人类的劳动观念就会越弱,对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也会产生质疑。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典型代表,是时代发展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最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和改变的人。因此在智能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升其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营造氛围、融入课堂和校企合作三方面提出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提升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把握能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迎合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美云.当劳动技术教育遇到人工智能:审视与超越[J].上海教育科研,2020(2):9-13.
[2]戴菁.人工智能时代更需重视劳动教育[N].学习时报,2020-04-03(6).
[3]徐海娇.意义生活的完整性: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1):88-95.
[4]杨颖秀.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省思与超越[J].中小学管理,2019(5):23-25.
[5] 人民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10-08)[2020-11-15].http://theory.people.com.cn.forest.naihes.cn/n1/2018/1008/c40531-30328238.html.
[6]周洪宇,程光旭,宋乃庆,等.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