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可以通过得体的礼仪展示出来。通过对医学生礼仪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在借鉴国外医学生礼仪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礼仪教育应从营造文明良好的社会氛围,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临床礼仪教育;医学生注重自身礼仪行为,自学提升道德修养方面入手。
关键词:医学生; 礼仪教育; 职业精神;
Probing into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Spirit
Tang Yunxing Wang Nanxing Sun Hongliang
医学生职业精神是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被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一系列职业信念、价值取向及职业准则的总和[1]。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可以通过得体的礼仪展示出来。作为新时代医学生,学习礼仪之道,既可以提升个人素养与气质,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正如荀子所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2]。医学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医生的职能是以高尚的医德救死扶伤,减轻患者痛苦,面对全社会形形色色的人们,医学生只有“知礼”“明礼”“习礼”,进而“达礼”,方能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 医学生礼仪教育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意义
医学生礼仪教育与普通大学生礼仪教育有所不同,除一般会面礼仪、家庭礼仪、服饰礼仪外,医学生礼仪教育更侧重于在临床实践中与患方交往所需的礼仪素养。医学生礼仪教育不仅旨在完善医学生基本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促进医学生形成高尚的医德,具备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能真正做到“一切以患者利益至上”。
1.1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形成高尚医德医风
当代医学生不仅要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人文素质的培育,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人们在文化方面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修养,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个人的灵魂,而礼仪是文化素养的重要外在表现,礼仪水平间接反映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遵从一定的原则与规范,树立礼仪形象,展现从内到外的文化气质,最终形成高尚医德医风。
1.2 营造和谐医疗环境,减少医患纠纷
当今医患关系错综复杂,医疗环境不断恶化,这与医患双方沟通不足、互不信任有一定关系。医者个体礼仪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患关系,重视医学礼仪,既是对自身职业的尊重,更是对患者的负责。面对饱受疾病折磨之苦的患者,只有具备“以人为本,礼仪为先”的理念,通过亲切的微笑、得体的举止,才能帮助患者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其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彼此建立起好感和信任,进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明确表达文化理念和文化观。礼仪教育不仅是礼仪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促使礼仪文化传承光大的媒介。礼仪是具体可见的,它生动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重视礼仪教育是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可以使医学生充分认同中华文化,坚定信念,实现“文化自信”。
2 医学生礼仪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
医学生的礼仪教育与普通大学生礼仪教育有所不同,它是一种职业礼仪,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医德、良好医疗行为、精湛诊疗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一代新人。除了大学生基本礼仪要求之外,它还包括以下特殊内容。
2.1 外表
医疗行业作为特殊的服务类行业,有特定的容貌和服饰要求,不仅体现医务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和医院学校的纪律性,更要为患者展示一种尊重。例如在工作中医学实习生要统一穿白大褂,女生不能披头散发,不得涂指甲油,手术室内不得留长指甲,不得佩戴任何首饰等,这些特殊的要求不仅是规章制度,更是对患者生命的敬畏。
2.2 语言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语言是医生的另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在很多疾病面前,慰藉的语言往往比高端的医学治疗手段更有效,问诊、病情讲解、术前交代、术后注意事项讲解等,无时无刻不需要语言发挥治疗作用。因此,做到文明礼貌用语,语气和蔼,谈吐大方,将会提高医者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
2.3 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能反映其文化素质水平,也能影响他人的心情。医务工作者在医院工作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除了基本的站立、行走姿势,医学生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床旁礼仪、查体、查房、换药、拆线等都应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平时注重医疗行为的规范化培训,给患者以踏实安心的感觉。
3 国外医学生礼仪教育启示
英国行为学家罗兰德博士指出:患者初次接触医生时,医生的外表是患者对医生进行判断的全部依据,如果医生不符合患者的预期,他们的焦虑感就会增加[3]。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临床中基于礼仪的医学模式值得学习。当一个人住进医院,他必须穿上统一的病号服,在陌生的床上睡觉,被冠以患者的身份。而医生,作为治疗团队的领导者,为患者营造舒适优雅的环境是其职责和义务。但是如今大部分住院患者根本不知道医治自己的医生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职责,这已经不足为奇了。美国Michael W.Kahn教授为医生在医院首次会见患者时设计了一个礼仪规范的项目清单,称之为“礼仪医学”:(1)进入病房前敲门或请求得到患者同意;(2)介绍自己;(3)与患者握手;(4)在患者房间坐下;(5)解释在照料患者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6)针对他的疾病和住院治疗情况询问患者的感受。这样做的结果是:医学中良好的礼仪行为与意识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中,美国纽约大学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而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资料库———文学、艺术、医学素材库。素材库主要面向教师、学生、患者以及对医学感兴趣的人群,在这个素材库中,包含了许多人文精神教育资源,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以及它们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提升整体素质,而且利用资料库学习礼仪修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近邻日本,礼仪教育中既借鉴了中华礼仪文化的历史传统,也吸收了西方文化重视人权的思想,强调礼仪的本质首先在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每个人都能够尊重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人人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尽责尽力。在日本的医院,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乘坐电梯时,都非常愿意耐心地等待后来者,为他人“留门”;都会刻意压低声线,低声交谈。由于医学知识的复杂性,很多医患信息交流需要借用画图来沟通,日本的医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晚上都要花大约1~2小时来练习画图,先是对着实物画,到最后,就能够看着CT片子,根据解剖关系,把血管还原成一幅幅图像。经过严苛训练,医学生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医患沟通非常融洽。
4 当代医学生礼仪教育的路径选择
4.1 营造文明良好的社会氛围,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墨子·所染》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4]简而言之,用青色染料就成青丝,用黄色染料就得黄丝。国王使用贤人,便受贤人的感染,国家便得治理;士人结交贤友,便受贤友的濡染。礼仪作为文化最鲜明的象征符号,首先触动人们敏感的文化神经,诸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等礼仪缺失乱象,折射出我们国家当前礼仪文化的断裂,尤其是医学领域,对医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十分重要。媒体广泛报道的“60分贝暖医”江学庆,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他在医院能够始终保持笑容满面与患者拉家常,轻声细语和患者谈病情,受到患者的一致认可。媒体对这样正能量的宣传,可以增强医学生职业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职业文化认同感。
4.2 完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临床礼仪教育
礼仪课程教育可以规范职业行为,完善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中开设的交流技能课程,讲授医患交流沟通方法,如倾听、移情、医学礼仪用语、医疗礼仪行为等,考核方式以角色扮演为主,模拟医生问诊场景,根据在沟通中对所学技能运用情况来评估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人文教育课程,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能大胆地以一个良好的风貌去询问患者病情,迈出了临床工作的第一步。
在临床实践中,教学医院及带教教师要加强岗前培训,制定医院礼仪规范,约束学生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讲文明,规范巡视病房、查体问诊的礼仪行为,明确医务人员的交际礼仪、就诊礼仪,通过案例分析,深度剖析礼仪教育在行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此加深学生对医学礼仪教育的理解。
4.3 医学生注重自身行为礼仪,自学提升道德修养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发育正处于成型和成熟阶段[5],通过良好的礼仪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良好礼仪观念,时时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注重提升自身礼仪修养,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校期间,尊重老师,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互助;在医院,着装得体,友善扶送患者,进入病房提前敲门,保持查房站姿等。通过自我行为规范、自我灵魂净化、自我情操陶冶,最终提升道德境界,形成良好医学生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田怀谷,黄新建,汪文新.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审视及其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84-86.
[2]杨中碧,马丽娜.礼仪与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 杨秉辉.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技巧[M].上海: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11.
[4]马肇基.国学智慧大典(图文珍藏版)[M].北京:线装书局,2010.
[5]林莉.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