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新新闻摄影形态
诚如与《新民晚报》以及晚报摄影部最近几年间的创新实践一样,全国大多数平面媒体都在纸质媒介之外,开办了网站、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等。这种拓展各种新型媒介渠道的方式,当然是迈向传媒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但是还远远不够,还应潜心致力于改革转型与创新发展,这样才能突破重围、开创出“柳暗花明”般的发展空间。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提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融合媒体',’融合‘作为它的一个特性存在其中,目前传统媒体要解决的难题,不是人工再去融合,或者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新媒体上,或者简单地多媒体叠加,而是要探索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去开发、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融合媒体固有的技术优势,创造出符合互联网新媒体特性的融合新闻产品来。”
新媒体技术已经使得新闻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一走向多元。对于新型媒体融合新闻产品,目前全世界传媒人都在积极探索之中,《纽约时报》的《雪崩》,英国《卫报》的大数据新闻等,可以视作较为成功的尝试。透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未来融合新闻是什么样子,视觉化呈现必然是其基本特点。这对今天我们的新闻摄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由静止的图像到动态的视频,由感性的画面到理性的数据图,借助地理位置标签等将凸显图像信息的服务性、传播的定向化等等,都是未来新闻摄影转型的重要方面,值得开拓探索。
由此,除了传统的新闻图片和新闻视频之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渠道的特点,可望在以下若干方面实现创新转型的突破。
第一,全景图片新闻摄影。全景摄影是借助新型摄影技术对景观进行 90°甚至 360°拍摄,从而在二维空间呈现三维图像的创新形式。近年来,在各种新型媒体平台上逐渐探索,受到受众的欢迎。例如,新兴的澎湃新闻接连推出新闻全景图片,让受众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采用飞行器拍摄手法更是充满视觉冲击力。这种拍摄方式被大量运用到“台湾高雄气爆事件”“、云南鲁甸强震”、“宁波百年老教堂火灾”等报道之中,给后期编辑提供较大的发挥空间,使新闻传播的效果得到强化与增值。
第二,高像素图片新闻摄影。借助新技术,拍摄超高像素的图片已不是问题。2013 年1月21日奥巴马就任美国第 57届总统,华盛顿邮报网拼接了奥巴马就职演讲期间13 分钟内拍摄的 305 张照片,成为一张 10 亿像素的照片。放大后可以清楚看到就职典礼现场的每个人、每个细节。华盛顿邮报网在说明中强调:用户可以通过放大功能“探索”这张照片的所有细节,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官员、贵宾,还可拖拉黄色标签,平移到自己的Facebook账户。很多网友纷纷为这张高像素照片贴标签--把现场出席嘉宾的姓名、身份标注出来。
第三,视觉化图片新闻。利用新闻图片、图表、漫画等形式,把文字、数字的结构、意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是新媒体时代受到欢迎的创新形式。比如当前许多媒体着力探索的数据新闻,不仅仅是数据的挖掘、整理,更关键的是对数据意义的视觉化呈现。例如英国伦敦骚乱后,《卫报》等制作了各种数据新闻。下面这则数据图中,读者根据时间、地点,把光标移到相应的位置,就能看得相应的新闻图片和报道等。
第四,动画图片新闻。把新闻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结合起来,让平面新闻变成能演会播的动新闻,也是新媒体探索的一种。台湾壹传媒在这方面进行过尝试,但是在新闻真实性等方面有很多问题。但是这种符合新型媒体特点的传播形式值得进一步探索。
3. 从配图片到讲故事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对新闻图片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摄影记者的地位重视不够。尽管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先生一再倡导“图文并茂、两翼齐飞”,但是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新闻图片往往处于“插图配文”的附属地位,摄影记者独立自主地采访报道意识和能力并不强,某些摄影记者的文字功底较弱,往往停留在只能为新闻图片配写简单说明文的阶段。
图片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媒介视觉元素,新闻图片在吸引力、感染力等方面的作用,在某些程度上会超过文字,真可谓“一图胜千言”.利用系列新闻图片讲述故事,已经成为国际媒体的一种惯常操作方式。2007 年,《新民晚报》摄影部为资深摄影记者雍和开设了一个半版篇幅的“快门快语”专栏,此后《新民晚报》摄影部又另辟“自摄自话”栏目,鼓励晚报摄影记者既能拍照又能撰文“.快门快语”、“自摄自话”这两个专栏,就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街头巷尾的百姓故事、生活即景的联想思考,以专题摄影和纪实报道形式记录基层市民生活。这两个专栏刊发一张或几张构图较新的新闻图片,同时配发三四百字的思辨性文字说明,独特的摄影视角证实了现场事件细节,洗练的文字说明提升了图片报道内涵,既使受众如临现场,又使受众“读图”之余有所感悟。
然而,类似形式在传统媒体中尚不多见,究其原因可能是与摄影记者习惯于“配图”角色,不擅长运用“精彩图片+ 精粹文字 = 专题摄影报道”这一有效形式,未能将新闻故事演绎得更为生动精彩。
网友们时常说“有图有真相”.这句话体现了“一图胜千言”价值,显示了图片报道的直观性、可信度。但是,对摄影记者来说,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自己定位于反映事实真实的功能上。摄影记者是新闻记者的一个专业分支,反映事件、挖掘真相永远是新闻摄影记者的使命和职业价值所在。笔者认为,专业的真相挖掘者,因为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独特的专业视角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任何媒介时代都会成为宝贵的传媒人力资源。
4.借力草根优势,打造 UGC 传播平台
无论是公民记者的兴起,还是社交媒体带来的“无社交,不新闻”的新传播生态,都彰显了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自主生产内容的价值。媒体融合发展,也需要建立专业生产+用户生产模式,打造自己的UGC平台。
2014 年初,《新民晚报》摄影部开设了“街拍”图片报道专栏,广泛征集受众拍摄的新闻图片,不仅刊登在晚报版面上,还同时上传于晚报摄影部主办的“新民印象”微信公众账号,吸引了许多用户参与和浏览。“街拍”专栏既体现了受众参与互动的传播格局,又不失为专业媒体人主导的传播平台。
UGC 平台一方面要有开放性,一方面要聚集大量网友,以普通网友的新闻生产为主体。目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官方微信的“微社区”已初现端倪,一批摄影发烧友、驴友在微信社区上传各自拍摄的照片,分享各自的旅行攻略,十分热闹。在国际媒体中,CNN 的 iReport更是取得成功的经验。iReport 是一个网民自主交流的平台,网民可以自主拍摄视频上传,也能参与新闻热点事件的评论。
总之,回顾新媒体技术运用、新兴媒体发展过程,我们清晰地看到,新兴媒体就是运用网络技术、信息内容融合发展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专业摄影记者在传媒融合大势中要实现突破,关键是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把当今可用的技术都囊括到我们的视野中来,进入到我们的项目设计,用最好的技术,达到最好的水准,取得融合发展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