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下文简称《舌尖2》)开播,首集开门红,收视率达到了1.572%,网络播放次数突破1000万.时隔两年,《舌尖》系列何以能持续保持着高收视率,这不仅仅在于片中的"美食"与"故事",还在于其精致唯美的镜头语言让观众耳目一新,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与震撼.一般说来,影视作品的镜头语言主要包括景别、运动摄影、蒙太奇剪辑等要素,现笔者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舌尖2》第一集《脚步》的镜头语言进行简单的分析.
1 特写镜头自成风格
影视中特写镜头指的是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特写镜头是一种超常规的视点,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因此特写镜头不能滥用,要否则会削弱它的表现力.
但在《舌尖》系列中特写镜头运用的却是非常频繁,这成为《舌尖》系列镜头语言突出的一个特点,尤其是片中关于食材的展现与制作过程中特写采用更是到了极致.对此虽有一些观众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特写太多,但是笔者认为作为美食为主体的纪录片,如果想清楚的展现出食材的制作过程,清晰而有质感的展现食材诱人的色泽与味道,特写镜头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长焦距浅景深拍摄的特写镜头,把周围背景完全虚化只清晰凸显出主体内容,起到了强化视觉的作用,能让观众排除一切干扰,注意力只集中在主体物上;同时微距摄影拍摄出的特写镜头也清晰的再现出食材本身具有的美妙的纹理和色彩,给观众带来一种非同寻常的,奇妙的视觉感受.
《脚步》的片头,一开始就运用了一组特写镜头,手抚挂面、快速挤奶、秸秆燃烧、油泼辣椒、香浓红烧肉,立马把观众带到了诱人的美食境地里,立马引逗出观众的口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职业养蜂人老谭夫妇的途中的饮食,案板上清脆脆的黄瓜、新鲜的菜叶、透绿的莴笋、干香的麻辣香肠、油滋滋的烟熏腊肉,虽然是被冠之以路菜,但是通过特写镜头放大的展现,也变成了诱人无比的美食;而后一组特写镜头描述了豆花从倒面、搅拌、取汁、熬制、挤水、切块的制作过程,紧接又是一组特写,切香菜、拍蒜、炸花生、拍花生、取泡菜、油泼佐料,而后装盘、大口品食.即便是生活中平常的豆花也在镜头的表现下让人大咽口水.后面还有老奶奶的裤带面、鲜美的望潮和跳跳鱼、柔韧山东大饼、酸甜的稻花鱼等等无不是通过特写镜头展现出的食材的特质.
有些观众反映看《舌尖》让人垂涎欲滴,甚至有了想舔屏幕的冲动,毫无疑问,在景别的表现中,只有小景别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2 变速摄影突破常规
变速摄影,最初概念来源于电影,即指改变正常速度(每秒钟24个画格,电视为25帧 / 秒)的摄影.变速摄影包括升格摄影(高速摄影)和降格摄影(低速摄影),目的是为了表现正常速度所达不到的某些特殊效果.当电影的拍摄速度超过了24画格 / 秒(电视25帧 / 秒)时,我们便称之为升格拍摄,升格拍摄的画面以正常速度放映,造成了时空上的延展放大,这便是慢镜头;而降格摄影则相反,是以低于正常的速度进行拍摄,却以正常速度放映则塑造出快动作,营造出一种快节奏.
《舌尖》系列多次运用变速摄影来进行叙事和表现一些特殊的效果.单在《脚步》片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鲜脆地带着水珠的青菜散落盘中、油滴下落、?头插入笋根部震动引起晶莹的水珠四处飘落的升格拍摄镜头,把我们日常生活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动作进行了夸张性的放慢,给我们营造出一种唯美又奇特的视觉感受.后面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浙江台州杨世橹捕捉跳跳鱼的慢镜头.通过解说已经告诉观众,要使用5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渔线,捕捉10米开外只有5厘米长的跳跳鱼其难度和精准度不亚于20米投篮.这反而更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与兴趣,想知道难度这么大,那么杨世橹到底怎么完成的呢?随后又解说道,从发力到捕获仅仅需要八分之一秒.如果是正常的速度拍摄,八分之一秒我们还来不及眨眼,看清过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时摄像采用了高速摄影,把正常的速度放慢,观众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发力、甩杆、钓鱼、收杆、取鱼的整个过程,让观众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惊叹于主人公精湛的捕鱼技术.
除了升格摄影的采用,本集中还有大量的降格拍摄.白云变幻莫测的西藏高原、快速退潮的海面、房县山林上翻滚的流云、太阳瞬间升起的美好景象、车影灯光流动的北京城、光影流动的水稻田等等都是将大远景的景物以低速摄影的形式展现,不仅交代了环境,同时,将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压缩到瞬间的变化之中,呈现出一幕幕奇异精彩的景象,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3 运动镜头灵活多变
运动摄影主要是指摄影机机位在水平以及空间中所做的各种位置、角度的变化.一般说来镜头运动主要包括:推、拉、摇、移、升、降、甩.
对于镜头的运动,除了能塑造立体的空间外,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叙事和抒情.在第一集《脚步》片头过后的一组运动镜头让人记忆犹新,疾驰在山间公路上的摩托的航拍、大海上的忙碌的渔民的移动拍摄、走在金黄麦田里麦客的升镜头拍摄、行走在山林的藏族小伙的跟拍镜头等,这几个运动镜头的组接主要起到的是抒情的作用,给人营造出一种个体的生命总是处于一种迁徙流转的态势.结合解说词"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画面加解说很好地阐释了本集的题目《脚步》的寓意--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
《脚步》的第一个故事,藏族青年白马占堆爬上10层楼的高树采蜜的过程,也是通过运动镜头的运用表现了过程的漫长与惊险.其中有对树木从底往上的升镜头拍摄表现高大的特点,还有父亲后背的跟拍镜头造成一定的悬念、地面移动拍摄父亲与弟弟点燃烟火的同时让我们了解到了周围的环境、最让人觉得惊险的是摄影师吊在威压上晃动着对白马爬树时前推与后拉的空中拍摄,以常规的标准看这些运动镜头拍摄的不是很稳定,这一方面是真实状况的体现,另一方面正是这些晃动不稳的镜头更好的表达出白马攀爬过程的危险,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白马的安危紧紧地揪住了观众的内心.
老汉饶长清在山林中采摘小花菇的段落中,大量地采用了后跟、前跟的运动镜头,使观众的视点与画面主体人物的视点重合,表现出明显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同时在饶长清翻找一根枯木上的小花菇时采用了一个平移的运动镜头,很让观众对周围的空间环境有了清楚的了解. 类似的运动镜头在片中还有很多,丰富灵活的运动摄影也是《舌尖2》突出的特点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外,对《舌尖》的镜头语言的分析还包括拍摄的角度的丰富多样、灯光与色彩的纯熟运用、蒙太奇的流畅组接等等,鉴于篇幅,笔者就不一一谈到.对于高品质的接地气的《舌尖》我们期待着它的第三季能继续给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上的盛宴.
参考文献:
[1]邵清风.视听语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