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符号元素的运用对观念摄影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13 共2696字
论文摘要

  观念是认知主体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看法与认识,它受认识主体的文化底蕴、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影响。在艺术中,观念作为作者创作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运用抽象的符号体现作者的创作理念。摄影艺术亦是如此。

  观念摄影曾有许多的提法,如先锋摄影、前卫摄影、实概念摄影等。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是摄影的一个分支,是从摄影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是将个人的观念通过视觉化的元素表达出来。它在拍摄和制作手段上更加自由,尤其是数码技术的逐渐完善,更加拓展了摄影的领域。我们在解读观念摄影作品时,更注重体会作者的创作思维,透过画面表面领悟画面背后的故事。

  一、观念摄影的发展

  从摄影诞生之日起,摄影是否属于艺术就有各种争议。在摄影诞生150年后的1989年,英国伦敦皇家学院推出“摄影的艺术”作品展,其后摄影才被认可为属于艺术的门类。中国首先提出的是摄影中的观念艺术,并称为概念摄影。观念摄影是观念艺术的一个分支。作为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的西方美术流派,与传统艺术强调造型性不同,观念艺术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体现的是作者的观念或概念,而不是一种艺术家所创造的实体。观念艺术家所追求的是事物的概念或意义比艺术的物质形态更强烈。按照这样的标准,观念摄影强调的是观念是否新奇、是否有创意,从而淡化了技巧方面的东西。它更关注自己的观念是不是别人还没有过的,制作出的照片是否符合自己所想的。

  1996 年创刊的“New Photo”是中国最早研究观念摄影的杂志之一。虽然此杂志只发行4期,但对于观念摄影在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观念摄影在我国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识,国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念摄影展览。如今的观念摄影可以用“泛滥”来形容,有些作品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作者无病呻吟的表达,有些作品过分地依赖西方,缺乏反映中国本土文化的东西。目前人们对观念摄影的理解有两大误区:一是将观念摄影与纪实摄影相混淆,强调观念摄影的纯记录方式;二是夸大观念摄影的领域,将凡是作品中有观念存在的都归结到观念摄影的领域。摄影作品就是作者主观认识的体现,可以说任何一幅作品都加入作者的观念。如果照这种说法,所有的摄影作品都是观念摄影。

  二、符号元素

  符号学告诉我们,简单地说把“A 事物”比喻成“B事物”,那么“A事物”就是一种符号。例如,人们习惯将鸽子象征和平,那么鸽子就是一种符号。一个国家的语言、国旗等都是符号,代表事物的符号通过被指涉的对象产生意义。符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客观事物的抽象标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符号的内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元素。一个具象的事物,如一个手机、一个玩具、一把椅子都可以看作是作品的一个符号,而赋予它超出事物本身的意义,传递着作者的观念和情感。

  观念摄影是视觉艺术的一个分支,它将画面上的局部按照符号划分,这是观念摄影与传统摄影的重要区别之一。视觉艺术是一种语言的本体,通过各种相互关联的符号的排列组合,构成特定的图像,完成以图像为基础的语言创作表达,实现符号的统一。人们通过观察去发现这种关联,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观众的社会背景、生活阅历有所不同,导致对一幅观念作品在理解上产生差异,这都是允许的。艺术理解没有错与对。

  摄影同为一种文化形式,其产生之初特别强调作品的真实性。摄影创作遵循通过符号组合表达主题的这一创作规律。在特定条件的制约下,摄影师只能通过镜头获取客观现实影像来组合作品,而不能通过主观臆造作品。影像是具有原型的、不断变化的抽象符号。从这个层面理解,摄影创作是将客观事物抽象化,通过影像反映事物的本质。镜头下的事物都是“符号”,这些符号由具有象征意义的真人实物来充当。在观念摄影中,符号元素的选择与组合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成败。例如,摄影师刘铮的观念作品充分运用社会普通基层人物形象,如僧侣、乞丐、农民、舞女等,以此表达人们的情欲、渴望和感情,以及现代人的精神贫困。

  三、观念摄影—符号的组装与整合

  观念摄影是符号的组装与整合,是一种拓展图像内涵、拓展具象思维的艺术。它突破了图像的审美局限性,使其具有超出图像本身的双重语意。客观世界中的元素错综复杂,每一种符号在人们长期的积累与总结后具有隐喻性。在观念摄影的创作中,作者需要重新组合这些符号元素,来表达作者的创作主题。如摄影家菲利普·哈尔斯曼拍摄的《一只眼睛的达利》,运用诙谐的手法表达出达利在创作中的敏锐视角与不拘一格的创作特征。

  我们在解读一幅摄影作品时,其实就是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势必会对作品的指向性理解产生多义性。在观念摄影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也没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导致解释的多种可能性。同时观众和作者对创作时产生的语境也会导致理解上的多义性。在观念摄影创作时,作者要善于利用符号对观念进行“发现”和“挖掘”,在多个相互联系的“潜意识”中构建主题。

  四、符号元素的运用对观念摄影的影响

  观念摄影中艺术符号的运用拓展了形象思维,赋予作品除了审美功能外的更深层次的含义。真正意义上的观念摄影,并不就是画面所表达的完整的观念,而是要通过摄影画面的某些符号去传递某种观念,让观众自己去领悟,去突破肤浅的描述,而注重深层次的挖掘。观念摄影区别于其他摄影门类的重要特征就是将一些元素符号化,而这些带有指向性的符号本身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我们在解读观念摄影时最先感知的就是符号特征。在观念摄影的创作中,如何安排并塑造好这些符号元素为主题服务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观念摄影的作品带有一定的隐喻特征。何为隐喻?我们常说的隐喻是文学上的一种修辞手法,我们对隐喻的了解也多是文字语言方面。观念摄影符号的隐喻,指作者在创作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语言的隐喻手法运用到图像上,从而形成自身的创作风格。如在摄影师马良的作品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服装、面具等一些比较旧的东西,作者通过这些元素符号的组合表达他的创作主题。如他的摄影作品《上海妈妈的好孩子》《另类风景》等都各有一个“亮点”,马良将这个“亮点”视为“刺激点”。这些刺激点有些是常规的布置,有些则是逆常规的安排。

  观念摄影的核心是其观念的创新性,要求对技巧的运用更为宽泛,这就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可以运用绘画、雕塑、数字三维技术等手段作为摄影艺术的表现方法,传递自己的创作理念。相对其他的摄影门类来说,观念摄影对作者的艺术创作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作者应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积淀。同时,观念摄影更加强调作者本身的观念体现,而技巧仅仅是创作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石志民.中国观念摄影的镜子.浙江画报,2011.2
  2.陆丽伊.浅谈中国观念摄影.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