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纪实摄影图片在传播过程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6-04 共526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机制探究
  【绪论】我国纪实摄影传播模式探析绪论
  【第一章】纪实摄影概论
  【2.1】纪实摄影图片的拍摄及后期处理
  【2.2】纪实摄影图片在传播过程的选择原则
  【2.3】纪实摄影图片在传播过程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3.1 - 3.3】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媒介
  【3.4  3.5】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效果分析
  【结语/参考文献】纪实摄影图片传播效果提升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纪实摄影图片在传播过程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一、图片表达方式直观生动
  
  图片和文字一样,只是讯息传播的一种基本符号,一种基本的信息载体。不同的传播目的决定了它们各自的传播功能。对于任何讯息来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的传播的重要性已到达空前的高度,在新闻传播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摄影师玛尔塔·希尔说过这样一句话:用照相机把发生的事件记录在案,予以证实并进行描述的可能性,这就赋予摄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唯一独有的权力,这就是真实性[23].很多时候,图像表达的内容有一图胜千言的效果,通过图像传达出的讯息能够迅速地传递到读者,并塑造和改变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2003年,中国历史上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期间用相机拍摄了一组地球的照片(图2-12),这是中国人首次拍摄我们所居住的星球。相机发挥了人类视觉延伸的作用,并将中国人的视线首次带上外太空。太空的一幅幅照片令人叹为观止,用最直观的方式向人类展示着地球的妖娆。
  
  当我们在阅读浩瀚文字一般的文章时,一幅照片便立刻让长篇大论明朗起来,让彼时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文字立刻活灵活现起来。此时的图片便展现了它的过人之处。《华盛顿邮报》原发行人玛格丽特曾说过:“新闻图片是以无可争辩的新闻事实,先征服你的眼镜,再征服你的心灵”.纪实图片如同新闻图片一样,在视觉传达的上的表现力直观、明确。相比较于文字新闻,一篇配有生动现场摄影的文章报道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所以说对读者的影响也更直接。英国摄影师迈克·威尔斯的纪实摄影作品《乌干达干旱》拍摄的画面是一个黑瘦的几乎干枯的乌干达小孩的手放在了健康的传教士的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孩子的手看上去仿佛一只即将饿死的小鸟的爪子或考古坟墓中掘出的木乃伊化石之手,很难让人想到那竟然是一只人类的手(图2-13)。
  
  这幅摄影作品把贫苦饥饿和健康富足巧妙地放在一起,可谓独出心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非洲地区,贫困和粮食的短缺问题突出,因疾病和饥饿而死亡的群众不计其数。包括乌干达在内的众多非洲贫困国家的现实问题,曾被西方许多媒体多报道,期间也涌现出了众多反映当地现状的纪实摄影照片。在照片中,一个个因饥饿而骨瘦如柴的人们和因饥饿而暴毙的尸体比比皆是,巨大地冲击着全世界读者的视觉和心理。比如这种照片所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比任何文字说明更有力量,表现出社会不平等的罪恶,同时也透露出发达国家的自我谴责,反映人人伸出一双援助之手的深远意义。这张照片用强烈对比的形象语言揭示了乌干达旱灾的恶果,它给人们视觉神经造成了强烈的刺激,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其与作者共同完成对这幅作品主题的理解。这幅作品打动了1981年第24届WPP国际评选委员们的心,被评为年度最佳新闻照片。照片的作者、英国自由投稿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拍摄的这幅《乌干达旱灾的恶果》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被德国的《星》、美国的《生活》、法国的《巴黎竞赛》各大杂志广泛刊登,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的心目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片作者本人威尔斯回忆道:“教父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中。我拿起相机迅即拍下这幅照片。当时我没有想得太多,刚好这只大手是白的。另外,我觉得这张照片非常粗俗,陈腐,老调重弹。无论如何,它算不上一张伟大的照片。光线没有趣味,构图没有趣味。但我感觉在乌干达却非常有用。世界对这里存在的饥荒尚不知晓,我高兴的是这张照片使得人们注意到了这里的情景。”
  
  二、图片传达讯息现场感强
  
  一张照片,如同传播学中的5W模式,也至少需要具备“4W”--When、Where、Who、What,即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时,而这几个要素都是传递图片现场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一张优秀的摄影图片在具备以上基本元素的同时,还应添加言简意赅的图片标题和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丰富这张照片的“骨肉”,使其更加活灵活现。
  
  在现场的真实拍摄是纪实摄影的基本前提。正如同照片的视觉延伸性,它将人们的视觉从日常生活延伸到事件现场,本着真实再现的原则进行拍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效果。近些年来,在世界纪实摄影界的发展上逐渐展露出一种趋势,即通过纪实摄影图片表现灾难类事件现场(图2-14),钟情于对灾难现实情境的捕捉刻画,而且画面中多以惨烈或血腥场面为主,变身为事件现场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灾难类现场纪实摄影图片在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反映灾难的同时,体现出人道主义关怀,使人心灵触动。也就是说,这类纪实摄影图片以其丰富的画面元素和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唤起了读者的道德关怀和情感力量,达到了文字表达所不具有的传播效果。
  
  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曾经说过,一定要等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才按下快门,而这个瞬间又能够使这件被记录下来的事情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是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在说到自己的“决定性瞬间”时,布列松的解释是:“对我来说,摄影这种在几分之一秒内发生的事,是对某一事件中互为表里的两个部分同时辨识的过程。事件本身具有内在的意义,外在方面,又透过影像形式的精确组织,把意义恰当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布列松用摄影这种手段将事物的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这几个不同方面同时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这对摄影家提出了一个很高的美学标准,同时也展示了他本人把握世界的充分自信。由于现场事件发生时的这个决定性瞬间是短暂且不可逆的,所以对瞬间的捕捉尤为重要。[24]如图3-3中孩子的父母抱着刚刚被救援人员救出的已经奄奄一息甚至已经远离人世孩子,母亲呼唤孩子的声音仿佛在我们耳边盘旋,现场感极强,画面冲击力丰富,那悲泣的哭诉仿佛锥子一般刺痛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三、图片传播效果的显着性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人们读报或网页的时候,一幅图片通常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一整篇的新闻报道中,图片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增强报纸或网页的可读性。传媒界有一个着名的“三步五秒理论”--即重点设计封面或头版,对读者的视觉形成强烈冲击,让读者在报摊三步之外、五秒以内,就能辨认出自己的产品,从而产生购买冲动。报界的三步五秒理论早已为我们所熟知,该理论的出现,让报业的从业者重新审视报刊视觉上的吸引力,也让他们意识到视觉的冲击力远比文字的冲击力更直接,效果更显着。因此,视觉冲击力的竞争导致了现在各报业明争暗斗的战场,这也是报业竞争随时代演变的结果。读图时代的很难想象一份没有图像只有文字的报纸能在市场热销。80年代后的中国,视觉上的冲击一次次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摄影师焦波摄影作品集《俺爹俺娘》感动了全中国,《十年一瞬间》摄影展用纪实摄影全记录的形式再现了中国人民挣脱封建桎梏,掀起致富大潮的历史风貌以及在特定境遇下的生存状态。因此,传媒行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就务必将视觉注意力放在关键的位置,要投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市场经济的需要催生了如今的读图时代。在消费速度愈来愈快的今天,人们期望于用最少的时间获知尽可能多的信息,快速的生活节奏已促使人们追求更高效率的阅读模式。显然,传统的文字阅读模式已不再占据上风,图片的传播模式已取代文字传播而大行其道,这也是平面媒体加入不同媒体之间竞争的重要竞争优势。[25]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例,该报如同中国的人民日报,是美国纽约出版全世界发行的大报,是美国严肃刊物的典型代表,极具公信力和权威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拒绝使用大量的图片报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大报屈从时代地开始大量使用图片于其中,增强了该报的可读性,也加强了自身的竞争力。
  
  图片传播效果的显着性在当今媒体业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微博为例,一条时效性极强的微博,配以准确、生动的现场图片,在短短几小时内可被转发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次,如同蝴蝶效应般展现出极强的传播效果。在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网络行为中,却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图片传播影响力。图片微博是当下一种直观的微博传播形式,以影像的方式发布微博,以其真实、直观的优势而备受欢迎,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闻周刊”等官方微博也多用图片微博作为其主要微博发布。相关样本研究显示,约86%的热门转发微博配有图片,而配以很少的文字说明。因此,图片已成为大部分热门转发微博的必要条件,仅仅是文字说明的一条微博很难被大量转发而荣登热门微博宝座。由新浪官方发布的年度热门微博近乎全部带有图片,可见图片在微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此外,图片作为一种传播符号,它越过了文字的障碍,将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图片的传播顺应了当今国际呼吁“地球村”、“世界语言”的潮流,它不受地域限制,是一种人人都能读懂的符号,是人人都能看懂的“世界语言”.一幅没有文字说明的新闻或纪实摄影图片,它所传达的内容是一定的,来自全球的读者都能读出其中的涵义。以此可见,我国的摄影师可以通过所拍摄的摄影作品,利用全球性的摄影大赛或网络媒体,将中国的风土民情、改革成就、社会形态展现给全世界,让中国元素传遍全世界,从而利用图片传播的直观性将传播效果最大化。
  
  四、纪实摄影图片传播的发展趋势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图片在讯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图片传播的数量已经呈爆发式增长,我们在市面上已经无法寻觅一份几乎没有图片的报刊或杂志,也无法搜索到几乎没有图片的网页新闻。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媒体走向了图文并重的进程。图片传播已经从“图片配文字”演变为“文字配图片”,即用摄影图片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甚至无需说明。这类题材的图片系列通常作为纪实摄影的一个组图来完整讲述一个故事,例如腾讯新闻的《活着》,一个纪实图片故事栏目,其栏目宣传语是“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图2-15)。时代变迁,百姓浮沉,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在这里,传递现实呼声,谋求社会福祉已触手可及。”
  
  这个纪实类图片栏目就是顺应当下的社会需要而创办的,它用原创图片集的形式,用图片讲故事,深入浅出地报道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及新闻事件。《活着》于2010年劳动节前后创刊,先后推出了劳动者、汶川故事、农民的孩子等十八季近300期专题内容,题材触及新闻当事人、弱势群体、特殊病患、失独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特殊人群的真实生活现状,力求“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
  
  以《活着》2012年的图片新闻报道为例。少女小迎春在天津市一家职业中介所内被人纵火烧伤,烧伤面积达90%,生命奄奄一息。为了拯救女儿,张进友毅然决定“割皮救女”,将自己身上的皮肤割下移植给女儿。这篇报道使用了22张震撼人心的纪实图片,将小迎春的悲惨遭遇和痛苦、一家人的悲痛欲绝、父亲的父爱无疆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看完后为之感动。《活着》将小迎春的故事搬上腾讯网平台,引发无数爱心网友的关切,栏目组也接到了数不清的网友捐款。在短短3天时间内便募集到近40万善款,全部用于小迎春的后续治疗费用,为这个勇敢的家庭送去生的希望。小迎春的故事仅仅是这个栏目中众多不幸人群的一位,却在社会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度,众多网友更是在第一时间被感动并提出捐款,如图2-16.因此,通过一系列纪实类的图片报道,配以文字说明,其能达到的传播效果远比仅仅文字报道要好得多,传播速度和广度也是文字报道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当下图片传播的新形式和趋势之一。
  
  随着媒体业日渐激烈的竞争,时效性已成为新闻图片传播发展的目标,它必须保证随时播发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照片,以增强吸引力、提高点击率和下载率。正是这个规律导致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摄影记者抢先发稿。为此,在一些重大活动和新闻事件中,如航天飞机升空、足球联赛等,摄影记者们都不辞辛苦,背着相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到现场,随时采访拍照,随时在现场抢发稿件。二是图片网站抢占首发照片的高地。在一些可预料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之前,一些图片网站纷纷给各地的签约摄影师打电话预约照片稿件;当一些不可预料的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图片网站的编辑们也想方设法打电话找当地的摄影师们要照片。新闻照片已是许多网站的重要给养。主流网站均会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照片,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要有重大新闻事件,网站编辑都会用最快的速度获取现场照片。在这个意义上讲,能否获取现场的第一手资料照片关系到这个网站的成功与否。换句话说,时间就是生命。[26]2011年7月23日晚上的甬温线动车相撞铁路交通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配有现场事故照片的微博成为了向全国人民传递信息的先行者。因此,对时效性和准确性的高要求已然成为图片传播的重要试金石,也是图片传播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关标签:纪实摄影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