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贝歇学派“类型学”的创作特点浅析
【绪论 - 1.2】贝歇学派生成的理论语境及其理论意义
【1.3 1.4】贝歇学派的理念
【2.1 2.2】贝歇学派“类型学”和传统摄影“类型学”的比较
【2.3】贝歇学派的发展及风格
【第三章】基于贝歇学派“类型学”的创作实践及其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贝歇夫妇及其弟子摄影作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 反思与展望
21 世纪的今天,数字照相机越来越大众化,摄影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使用的记录手段,这对摄影家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摄影家想要获得认可,就必须进行新的创作,这既体现在摄影手法的更新上,也体现在摄影观念的创新上。首先,在摄影手法上要把握时代节奏,当然,不能为了摄影技法的创新而创新,技法应该围绕所要表现的内容展开。其次,摄影观念上,应该多阅读有关各个艺术门类的前瞻性信息,多了解摄影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进行创作,以此呈现出具有自己独特符号的作品,贝歇学派为摄影家们在新形式下如何进行创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样本。
“类型学”摄影被视为贝歇学派的“灵魂”,它所倡导的“客观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拍摄手法”这一理念影响着国际摄影艺术界,也对贝歇夫妇及其弟子们的摄影生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贝歇夫妇不是 “类型学”的创造者,但是“类型学”因他们而声名远扬;尽管贝歇学派内部的摄影形式与风格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理念却有着本质的相同性。
贝歇学派从发端到现在,一直为各国摄影家们所追捧,这其中有其必然因素。
他们是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结合历史条件和文化因素在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他人,那只能是他人的影子,有所创新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如果说创新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前进一步,而创造则不然,它是创造出新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贝歇学派不是盲目的重复,而是超越了前人,开创了一种客观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拍摄手法;最后他们将自己置身于大的社会背景及社会文化中,符合特定历史条件的要求,不仅开创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记录着人类文明,使他们的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
当然,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是万能的,传承随着时间、地域的演变,注定会有变化。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技术手段都在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在学习一种新事物时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考虑与分析,看其是否贴合我们自己的现实、文化等多方面的条件,所以我们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应该加入自己的思想,使其具有明确的身份特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参考文献
[1]真小灰。贝歇夫妇:类型学摄影 50 年[J].影像视觉,2000,6:12-13.
[2]张葱,Bernd,Hilla Becher 等。以庄重的姿态,高贵的恒心--贝歇夫妇的摄影艺术[J].明日风尚,2012,7:172-177.
[3]杨莉莉。客观即减法--论托马斯·鲁夫的摄影和新媒体艺术[J].美苑,2008,2:36-41.
[4]钱永宁。影像的本质:“make”或“take”--我看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J].中国摄影家,2012,12:86-91.
[5]安德烈斯·古斯基,林路。 从《莱茵河Ⅱ》的天价解读古斯基[J].数码摄影,2012, 2:18-27.
[6]姜丽丽。 图像世界新的构造者--论摄影家安德里亚·古斯基[J].美术大观,2012,6:101.
[7]顾铮,希拉·贝歇,曾力等。让“对象”说话--希拉·贝歇访谈[J].东方艺术,2012,10:112-115.
[8]缪晓春。贝歇访谈[J].中国摄影,2001,2:48-52.
[9]顾铮。托马斯·施特鲁特的现代都市风景[J]. 中国摄影,2001,2:53-57.
[10]缪晓春。安德烈亚斯·古斯基访谈[J]. 中国摄影,2001,3:60-64.
[11]杨小彦。图像的人文主义历史[J]. 中国摄影,2001,3:58-59.
[12]缪晓春。德国当代艺术摄影发展概述[J]. 中国摄影,2001,1:36-42.
[13] 杨莉莉。图像趋冷还是意义趋冷: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的本土化研究[J].美术研究,2009,4:45-51.
[14] 贺云翱,毛敏。类型学--考古学者的“利器”之一 [J].大众考古,2013,2:21-25.
[15]顾铮。奥斯维辛之后的摄影[N] .东方早报,2012-07-02(10)。
[16]艾伦·维斯曼着;赵舒静译。没有我们的世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7]林茨,王瑞。摄影艺术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8]阮义忠。当代摄影大师--20 位人性见证者[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19]吴炜。摄影发展图史[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
[20]林路。摄影思想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
[21]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
[22]顾铮。我将是你的镜子[M].上海:上海文艺出本社,2009.
[23]顾铮。国外后现代摄影[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24]徐婷婷。出龛入龛:当代美国摄影艺术家访谈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0.
[25]宿志刚,林黎,刘宁。中国摄影史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6]唐东平。摄影作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7]唐岱。和谐与冲撞--世界百位摄影名家创作之路[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5.
[28]孙京涛。 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9]鲍昆。观看·再观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0]巴雷特着;何积惠译。影像艺术批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1]安妮-塞琳·婕格着;祝纯,屠希亮译。影像制造者 影像引领者[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
[32]格里巴杰着;朱攸若译。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33]巴特尔着;赵克非译。 明室:摄影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34]苏珊·桑塔格着;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6]顾铮。我将是你的镜子-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37]顾铮。国外后现代摄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38]瓦尔特·本雅明着;王才勇译。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9] 林路。摄影艺术二十讲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0]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1]玛丽·华纳·玛瑞恩着;唐小佳译。100 个改变摄影的伟大观念[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
[42]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3]克里斯多佛·詹姆士着;陆加佳译。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4]顾铮。城市表情[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5]安·瓦尔坦诺夫着;罗晓风译。摄影的特性与美学[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9.
[46]埃米尔·路德维希着;杨成绪,潘琪译。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7]独觉色品图像研究中心。世界摄影大师经典作品集[M]. 汕头: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48]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9]罗岗 ,顾铮。 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0]伊丽莎白·帕特里奇着;光哲译。多萝西娅·兰格[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51]李楠。新闻报道摄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2]Susanne Lange . Bernd and Hilla Becher: Life and Work[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07.
致谢
一直以为时间走得很慢,恍惚间,毕业就在眼前,原来时间不等人。曾很多次想象着毕业致谢要怎么说,真的到了这一刻,我的语言却如此匮乏,无论如何都表达不出我心底最真的那份感激。回头看看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收获颇丰,感慨亦是良多,我想,多年后我一定会感谢自己拥有的这段岁月。
首先,感谢我的恩师李楠教授,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一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在论文开题、写作、修改的过程中,每次与老师交流总是能够使我豁然开朗,在毕设的过程中更是给予我太多帮助。从大学到研究生,做您的学生已有七载,跟着您学习的东西已经列举不出,它们值得我受用一生,“感谢”二字已经不足以表达我对老师深深的情意,但我又想不到用什么词语表达,学生唯有奋发向上,不断努力,才不会辜负恩师的期望,我谨借此机会,向恩师表达深深的感谢与敬意。
其次,感谢教导过我的老师们以及研究生处所有的老师们,谢谢您们给我们提供的这个美好温馨的环境,让我能够不断前进,这儿就是我的家,感谢您们的关怀与帮助,这份恩情我会牢记于心。
再次,感谢为我进行答辩的所有专家、老师们,感谢老师们给予我参加答辩并当面接受批评的机会。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您们对我的教育培养。19 年的求学路上无论是喜悦还是烦恼,每次都会有您们与我一同分享,因为有您们的支持与鼓励,我才能够走到现在,以后的人生之路由我伴您们一起走。
对于未来,我唯有心怀感恩,大步前行!感恩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