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神经病学论文

中医通腑泄热法治疗脑出血并破入脑室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7-01 共2284字
论文摘要

  脑积水属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一种较为多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易造成病人认知功能缺失及神经功能受损,对病人预后有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降低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本组研究以本院2012年全年内科收治并确诊为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50例病人为探讨的对象,通过随机抽签分组形式将50例病人分成西药组、中药组,各25例。前者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给予病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通腑泄热法,分析对比两组病人出现脑积水的情况。结果显示采取中医通腑泄热法治疗脑出血并破入脑室,显著降低了脑积水的发生率。
  
  现做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病人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均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岁。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剧烈、呕吐、恶心、神经功能缺失、存在程度不一的意识障碍。发病至住院的时间均在2~4h之内。全部病人均伴有高血压史。入院时均经头颅CT明确诊断。本组病例均排除中风后出汗、小便失禁以及瘫痪者。
  
  1.2 治疗方法
  
  50例病人均通过头颅CT诊断,并按照Graeb评分的相关标准展开评分,分值共分成3级。
  
  ①Ⅰ级:分值在1~4分之间。②Ⅱ级:分值在5~9分之间。③Ⅲ级:分值在10~12分之间。全部病人经随机抽签分组形式分成西药组、中药组,各25例。西药组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给予病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通腑泄热方剂,方剂处方为:大黄5g,石菖蒲10g,钩藤5g,甘遂5g,红参15g,牡丹皮10g,水蛭5g,三七10g,天竺黄10g,丹参5g。每日煎煮1剂,分3次口服,每次40ml。共用药3周,1周为一个疗程。3周后全部病人均进行头颅CT复检有无脑积水,并做疗效对比。
 
  1.2 评分方法
  
  总分=部位分+部位最高分。部位分:每一部位为1分(两个侧脑室只算一个部位,中脑导水管与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在CT上有肉眼下积血时各计一个部位)。部位最高分取两个侧脑室积分相加之和与第三、四脑室三者中各自积分的最高者。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所得所有数据都用SPSS16.0软件做统计分析处理,用X2检验有关计数资料,用P<0.05代表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以Graeb评分的相关标准为根据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在Ⅰ级、Ⅲ级,中药组无一例出现脑积水,占0%。西药组有2例出现脑积水,占8%。比较两组脑积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在Ⅱ级,中药组出现1例脑积水,占4%。西药组出现10例脑积水,占40%,比较两组脑积水的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即P>0.05。
  
  3 讨论
  
  在中医学上,脑出血属“中风”范畴,目前将其归于“出血中风”。以往中医学者将中风的发病原因主要从风、痰、虚火以及瘀等来辨证。但结合近年来的临床经验而言,排除脱证之外,脑出血病人常见的症状主要有头疼头昏、口干苦臭、气粗、便秘以及烦躁焦虑,更甚的表现为面赤身热、舌质多红以及脉弦滑等,这些均是痰热腑实的相关症状,再加上伴有瘀血阻滞,所以容易出现偏瘫或者麻木、口角歪斜症状。现代研究普遍认为出血中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在阳明腑实,阳明腑实为促进出血中风发生转归的一个关键所在。
  
  往往90%以上的脑出血病人均有热结便秘,急性情况下治其标,热则需清之,而实则需泄之,以确保六腑通顺为主,以通腑泄热为最佳。采取通腑泄热法治疗脑出血,可以促进病人脑组织快速新陈代谢,进而有效降低病人的颅内压,使气血逆乱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得以有效缓解风、痰、虚火以及瘀等症。阳明腑实,由于阳热耗伤津液,导致肠道津亏以及大便干结难排,进而致使腑气不通,阻滞中焦,进而郁而化热,和肝风、痰火相冲,干扰清窍,最后使元神受伤。再加上浊气淤积以及清气难升,致使清窍失养。所以,中医对急性期的脑出血治疗重在通腑泄热,只有热消才可顺利清窍,腑通才可顺利排掉浊气。
  
  脑积水被中医视做出血中风的主要变证之一。
  
  “离经之血为瘀”,血瘀水停,则水饮淤积,进而蒙蔽清窍,导致发生脑积水。由此看来,预防脑积水的根本方法是治疗脑出血,只有化瘀逐水,才可以使水饮得泄。
  
  在本研究中,通腑泄热处方主要是以大黄为主,甘遂、水蛭、丹参以及三七主要起到化瘀逐水之效,再加上钩藤和牡丹皮,起到清热熄风之效,而天竺黄以及石菖蒲则起到化痰开窍作用,同时辅以红参反佐来进一步固护正气。在整个方剂中,关键在于通腑泄热,同时兼顾化瘀逐水、化痰开窍以及泄热熄风、固护正气,均是以出血中风的根本病机为根据有针对性地施治,以预防水饮淤积于脑内。结合病理和生理来看,出血后脑积水主要由于脑室系统内的凝血块或者是基底部脑穹窿面的闭塞性蛛网膜炎阻塞脑脊液回流导致。除此之外,血肿本身和其四周脑组织的水肿压迫了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的回流受阻而引发脑积水,所以在预防出血后脑积水上应加快吸收血凝块,保持脑脊液的回流通道顺畅,缓解脑水肿,避免脑脊液形成,以促进血凝块的吸收。研究表明,通腑法具有较佳的脱水疗效,有效缓解了脑水肿。在本组处方中,大黄有效促进了血液的循环,起到化瘀止血之效,加之联用西药脱水剂,能起到活血及减轻脑水肿的功效,与此同时可有效增加肠道的血流,控制血压以及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水蛭素起到抗凝之效,可分解消散体内的淤血。
  
  参考文献
  [1]潘东亚,姜红峰.首次脑出血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9);82-83.
  [2]杨世臣,万智.中医辨证论治:通法治疗急性稳定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2,30(04):22-24.
  [3]马光涛,赵丛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预防治疗[J].吉林医学,2012,33(10):2118-2119.
  [4]宋方禹,陈翠玲,高龙飞,等.微创术治疗脑室出血后脑积水21例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04):72-7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