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后经济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2 共4187字
摘要

  后经济危机背景下,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受到强烈冲击,高校毕业生也会遭遇毕业后难就业的尴尬境况。从当前就业形势看,大学生已经不再是骄傲的初生牛犊,而在逐渐为自己的就业担忧,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后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及深入,高校不断扩招的举措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进一步探究后经济危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探寻较为合理的、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培养途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尴尬现状。

  一、后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一)公务员与事业单位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对工作本身产生了抗拒,尤其对于未知的工作领域,感到莫名恐慌,所以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扎堆报考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希望通过国家考试的形式获得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可能从事的事业单位工作并不相符,甚至相去甚远,但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依然成为许多大学生毕业的首选。

  (二)考研推迟就业

  除直接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考研继续求学深造,以推迟就业时间。其一是这部分学生认为读研可以适当缓解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其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认为读研是提升自己专业含金量及综合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而可以对自己未来就业增加筹码,将来会更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相比于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然而,弊端是毕业后求职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而且,大学生在读研期间也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发展有用的知识,反而浪费了积累工作经验的时间。

  (三)选择有人才缺口的企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民创业的热情高涨,小微企业也逐渐增多,一部分新生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缺口。往往那些综合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且缺乏自信心的毕业生会选择这部分有用人缺口的小微企业。虽然这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整体规模,且企业内部管理及人力资源制度也不尽完善,但数量庞大,且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而且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不高,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讲其招聘人才入职门槛较低。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这些企业,他们往往想把这些企业作为工作的跳板,先就业,再择业,先积累经验,再择机跳槽。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高校扩招

  在当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里,高校扩招因素占了很大成分。近年高校扩招,使人才培养的总数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毕业人数大范围增加,供需比例失调。在扩招的同时,高校又往往不从自己本身的优势专业入手,有一部分高校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生源,加强冷门专业的对外宣传和招生,甚至以扩建附属三本学院为噱头录用学生。这样做的不良后果,其一是大量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无处就业;其二是大学生要么就读的是前景堪忧的专业,要么是就读学院的资历尚浅,很容易被社会排斥。由此,表面上的就业难问题可以说是事先埋有隐患的。

  (二)高校就业指导机制缺失

  在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的缺失。高校负有培养人才的义务,对人才培养不仅仅应当具有专业性和扎实性,同时在帮助毕业生就业上也责无旁贷。如果仅仅是盲目地培养学生,就业方向和定位都不甚明确,那么这部分学生在培养定位上的疏忽就应当归责于高校本身。不少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顾完成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而对毕业生的毕业走向、择业能力培养等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忽略,更有甚者完全放任不管。虽然当下学校和社会上的公司及企业都形成了合作关系,企业在应届生毕业求职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牵线角色,然而纵观招聘单位的资历和发展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高校对就业单位的审核很是草率,更有甚者冒充皮包公司进入高校招聘而没有受到阻拦。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几乎不具备辨别工作单位和自我定位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据学校的就业指导来寻找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缺失所造成的大学生难就业现象不可小视。

  (三)毕业生心理素质缺失

  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并没有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用人规则非常生疏,找工作的心态存在问题。学生对大学社团和学生组织一般都有热切的向往,认为只要参加了这些组织就能够证明自己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积极的工作精神。其实不然,很多没有参加各类活动和学生组织的毕业生依然具有优秀的工作能力,但是在这部分学生中,不少学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有所谓的“噱头”来润色简历,变得极度不自信,这种心理缺失越是临近毕业就表现得越突出。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成功地找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心态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三、探寻新思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创造就业的客观条件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一直是毕业生的首要就业平台。高校作为具备教学经验的办学单位,其办学的质量和能力都成为学生找到合适工作的重要条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应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合理的就业环境。

  1.优化专业结构。一方面,高校应当适当地调整课程设置,遵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以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知识为主,让学生具备更强劲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的培养目标,还要让课程设置贴近市场和就业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要转变为了扩招生源而产生的在专业设置上不负责的态度,树立“服务社会设专业,依照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高校设置专业与市场深入对接,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从而保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优化就业指导。高校在传统的角色中,往往是只负责学生知识的传播者,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高校在职业化的规划过程应中具备更强的专业性。优化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大力进行校企合作,更要定期邀请有关企业人员进行宣讲或企业动态讲解,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就业方案,尽量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往往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才被提及,而在当下,我们更应当倡导的是尽早地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一级一级的工作划分来落实,包括入校后辅导员的指导和班主任的合理引导等,在几年的时间内对不同学生进行个体评估,循序渐进地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方案定制。

  (二)调节心理状态

  1.就业心理调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就业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对自己的就业心理进行良性的调整,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

  心理调节不当会使大学生对毕业就业问题持有恐惧、排斥的心理,尤其是在临近毕业而遭遇一两次求职失败的学生,更容易抱有自暴自弃的心态。由此,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也成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上的恐惧感,增强就业信心。

  2.就业意识强化。目前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往往太过浅显,导致不少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地面对毕业时的就业问题,就业意识较为薄弱;一些学生存在不良的就业意识,如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等;不少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太高,而自身综合能力不足。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进行择业,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在就业意识的引导方面要注意人性化和个性化,鼓励有条件和有能力的学生尝试自主创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对有志于到偏远地区锻炼的学生也应当予以鼓励,并帮助其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及选择进入公司和企业的毕业生,则应当分类进行择业指导。

  (三)加强实践性的校企结合

  不少高校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几年的培养,向社会输送了人才后,就功成名就、声名显赫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成熟的。所谓人才输送,不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就业的时候给予客观上的帮助,将学生负责任地输送到社会,更多的还要看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少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只会完成任务似的将大学生地校外实践同实践学分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实践时间过短,往往在一个月左右,少数在两到三个月,而且学生进行实践的立足点和目标都较为浅显,没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甚少。

  应当加强学校和企业的结合,企业在支持大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充当一个完成社会责任的角色,而应当将学生的实践同自己的用人需求相结合,对有意愿进入本企业的学生可以长期培养,对表现优秀者予以留用。而对于学校来说,应加深学生实践同企业、社会的关系,可以分期分批,根据各个专业和各个学期阶段的不同,让学生进行深造式的实践学习,和企业建立更为长期、深入、专业的联系,甚至可以参考定向培养的方式设置人才的实践性学习环节。由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实践环节的草率而导致学生在毕业过程中对就业产生恐慌,也能够帮助学生较早且及时准确地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接受企业留用的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前就业,一方面缓解了同期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工作做出了更早的自主选择,争取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探讨后经济危机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明确当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分析当下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各种原因,同时也应当从实际的方面切实地探讨解决的途径,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合理地进行工作定位,顺利毕业,找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力,李玲。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耦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2]尚恒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1)。

  [3]赵娜,李晓波。国外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特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1)。

  [4]贾新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5]廖海华,邹燕矫。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6]朱新伟。浅议新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中国经贸导刊,2009(22)。

  [7]陶淑慧。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培养方式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8]潘献奎。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0(30)。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