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汇率工具与国际经济秩序
面对全球经济大萧条,各国政府的核心任务是提振本国经济,扩大国际市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危机期间,各国自我保护意识和手段更加明显,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也频繁上演。其中,汇率工具成为一项重要的对外经济策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前,大多数国家实行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即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维系着以英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但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逐渐放弃金本位,西方世界开始重新建立世界经济秩序,强势美元的雏形已经形成。
在20世纪30年代,各国的汇率波动很小,在危机治理中的作用有限。二战以后,世界经济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1973),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也逐渐成为应对危机的重要工具。2009年3月以来,美国持续采取弱势美元策略,美元兑欧元、日元、英镑等货币比价不断下降,对美国的净出口产生有利影响。不仅是美元,日元、欧元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也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这当然有助于扩大发达国家的国际市场份额,而对于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却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场汇率大战中,美元弱势策略以及美元流动性过剩动摇着美元霸主的根基,与此同时人民币等新兴经济体货币的国际信誉和清偿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货币体系正向着“美元主导,多种货币并举”的格局演变。
在未来,各国为了降低储备风险,必然采取多元化的储备策略,美元、日元等发达经济体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必然下降,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也逐渐演变为国际储备货币。伊朗(2009年10月)就宣布将放弃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阿根廷(2009年11月)中央银行决定适当增加欧元和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外,还决定买入澳元、加元和挪威克朗等升值趋势明显的外汇。巴西和阿根廷(2008年9月)允许在两国间贸易中使用当地货币;中国和俄罗斯(2010年11月)已确定使用各自货币进行双边贸易支付结算。中国和韩国(2012年12月)决定动用货币互换安排进行双边贸易结算。
7.区域性经济组织与合作机制
世界经济危机使大部分国家卷入其中,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孤立的“自救”很难取得扭转危机的效果,却有可能形成相互掣肘的局面。因此,各国在致力于本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同时,还要积极寻求国际“互助”措施,以应对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为了弥补国内市场萎缩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都竭力扩大国际市场,争夺殖民地国家的市场。为此,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组建排他性的经济集团,如英国的“英镑集团”、美国的“美元集团”和法国的“金本位集团”。这些经济集团均在内部实行关税互惠制度,在其所属的传统市场中排斥其他国家。21世纪初期经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国际贸易依赖程度更大、国际资本流动更频繁、超主权的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发展更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全球合作来治理经济危机的必要性更充分,建立一个应对经济危机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条件也趋于成熟。
经济危机期间,20国集团国际经济合作论坛(G20)的使命已经转变为国际合作治理经济危机,G20峰会已经成为经济危机期间协调各国经济金融政策的主要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在经济危机期间承担着“危机贷款人”角色,在推动欧债危机缓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地区性组织和机制在经济危机期间也产生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金砖五国(BRICS)会议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欧洲中央银行(ECB)与欧洲稳定机制(EFSF、EFSM、ESM等);东盟(ASEAN)及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
三、危机反思与启示
经济大萧条让公众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我们应该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以避免悲剧重演。通过对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两次经济危机的比较分析,能够让人们吸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辨识新的经济环境中大萧条产生的新因素、治理的新对策;也有助于人们对未来经济危机趋势有所预期,并尽可能做到事前管理和防范。在上述比较分析过程中,得到如下四点启示:
1.不一样的经济大萧条
经济大萧条是国民经济持续收缩的表现,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现象。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世界经济秩序还是各国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经济大萧条的诱因、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危机对策也出现适应性的转变。
2.金融泡沫更值得警惕
经济大萧条与金融业萧条如影随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无论是实体经济中的泡沫,还是金融体系中的泡沫,都是诱发经济萧条的“罪魁祸首”。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工程技术快速发展,金融体系的风险和不稳定性都在提高,因而警惕金融泡沫、化解金融风险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面临的重要挑战。
3.政府干预要适度
面对大的经济萧条,政府干预是必要的,这是政府职能发展与变化的历史趋势。依据功能财政思想,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是治理萧条的不二法则。但是,如果财政赤字达到一定规模,赤字本身也就成为危机的诱因。因此,适度的宏观调控是一种折中,更是一种修正。
4.坚持全球合作原则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然而,当一国特别是大国出现萧条时,这些国际贸易、资本通道同样也会加快危机的扩散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广泛、更严重的打击。因此,在获得全球合作带来的增长和发展利益的时代,各国也有责任和义务联合防范经济危机。各国一定要吸取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德国、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教训,避免部分国家军火需求拉动策略而助长军国主义势头,要用和平和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利益争端。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J].史学理论研究,2009(1).
[3]陆寒寅.再议金本位制和30年代大危机:起因、扩散和复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