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银行危机的定义、发展过程及引发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8 共2826字

  第 2 章  银行危机的定义、发展过程及引发因素

  2.1  银行危机的定义

  通常意义上,银行危机包括:银行挤兑(Bank Run)、银行业恐慌(BankingPanic)以及系统性银行危机(Systemic Banking Crises)。银行挤兑是指大量的银行客户由于对金融危机的恐慌或者相关影响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但是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以支付如此大量的取款。当众多银行同时遭遇挤兑时则会出现银行业恐慌。银行大量倒闭,其无法有效履行中介功能,银行系统的资本消耗殆尽,需要政府的救助时则发生了系统性银行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998 年 5 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给银行危机下了个定义,银行危机是指这样一种情况:由实际或潜在的银行挤兑与银行失败导致银行停止偿还负债或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出现政府被迫大规模提供援助。

  本文直接对银行危机进行研究,因此用"Banking Crises"来表示银行危机。

  2.2  银行危机的发展过程

  2.2.1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的银行危机。

  在 13 世纪到 20 世纪 30 年代,银行业处于萌芽、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失败和银行危机经常发生。在这一时期,公司股份制度逐步得到发展,中央银行制度逐渐成型,货币的发行权也慢慢集中到中央银行手中,银行的业务逐渐从发行银行券转向存贷款业务,这些变化发展都与银行危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引发这一时期银行危机的因素中,除了信用违约、银行业务不当、国际性传染之外,银行危机的周期性也逐渐显现。如在 1825 年到 1866 年的英国,银行危机就周期性的出现,分别在 1825 年、1837 年、1847 年、1857 年和 1866 年都爆发了,大概间隔 10 年左右。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银行危机在规模和危害上都相对较小,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危机发生国中央银行的发展。

  2.2.2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时的银行危机

  1929 至 1933 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这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的危机,令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深陷其中,到 1933 年为止,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20%,工业生产水平倒退了 20 年,造成了经济的极大衰退,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萧条".

  因此,20 世纪 30 年代银行危机主要出现在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一时期的银行危机最明显的特征是国际性和传染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更加便利,但同时也成为危机在各个国家间传染的主要渠道。这一时期的美国银行危机促使美国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实行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并着手实施利率管制。

  2.2.3  二战至 20 世纪末的银行危机

  自二战结束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各国对银行业进行严格的监督管制,全球银行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从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世界银行业出现了新的动荡态势,银行危机开始愈演愈烈,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储贷危机、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和北欧国家的银行危机、1994 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 1997-1998 年的最为严重的亚洲金融危机。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发生的银行危机具有系统性,并凸显出了银行业流动性危机问题。

  2.2.4  21 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

  21 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银行危机的爆发主要由 2007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和 2009 年以后的欧债危机所引发,共在 25 个国家中爆发。这两次危机虽然都对银行业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欧洲银行业危机与之前的金融危机有很大不同,美国是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业遭受巨大的灾难;而本次欧洲银行业危机则是由银行持有大量欧元区国家债券引起的,而且欧债危机与欧洲银行业危机呈现出相互影响和相互传染的特征,欧债危机引发了欧洲银行业危机的爆发,而欧洲银行业危机又或将导致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与以往的银行危机不同,21 世纪以来的银行危机出现了明显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1)大多表现为系统性银行危机;(2)波及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影响更深;(3)银行危机的成本不断增大。

  2.3  引发银行危机的因素

  引发银行危机发生的因素众多,本文综合归纳出以下三点:金融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其中金融因素为最重要的因素。

  2.3.1  金融因素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因素与银行危机的发生密不可分,具体由以下 3 点影响:

  (1)金融泡沫。

  金融泡沫,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十分深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和金融泡沫之间的关系密切。一方面,许多银行在信用活动中聚集资产,在经济繁荣时,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上升,并且使其价格逐渐背离实际价值,这时又会吸引大批银行资金的涌入,加剧泡沫的膨胀;另一方面,金融泡沫的膨胀和破灭使银行在金融泡沫的运行中陷得越来越深,一旦泡沫破灭将给银行带来巨额的不良资产,银行挤兑危机随之发生,由于传染性整个银行业都将陷入危机当中。因此,金融泡沫可以说是银行业危机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金融结构。

  金融结构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种类与相对规模。金融结构的不同例如金融机构种类的多少以及银行在金融机构的地位等因素都对银行危机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在银行发展的初期,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几乎承担金融中介的全部职能,银行为国内外各项交易办理结算支付,同时各种期限长、风险高的融资活动也由银行承担。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担负的责任太多,并且这些不同的功能有些是相互冲突的,因此银行系统会比较脆弱,抗冲击能力较差,出现危机的概率也会增大。

  (3)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会引发国内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Velasco 和 Change(1998)研究发现,如果金融自由化措施过分的关注调整国际资产和国外债务的期限错配,就会发生流动性问题。金融自由化中的资金账户开放、国际利率水平下降,都将会吸引大量外资涌入,为国内银行提供了可运作资金,但这却会加剧流动性问题的产生,由此或会引发银行危机。如 2008 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受美国金融自由化程度加深、金融监管过松的影响。

  2.3.2  宏观经济因素

  纵观历次银行危机的发生过程中,宏观经济环境大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宏观经济因素中的 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汇率以及利率等因素都容易诱发银行产生系统性问题。有时,国家为了维持宏观经济的平衡,会牺牲银行的利益,比如控制长期通胀水平过高。同时,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会冲击到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例如本国货币贬值引发外汇风险导致银行资产缩水,类似情况也可能导致银行系统发生系统性风险。

  2.3.3  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府对银行借贷行为的干预,一方面政府的干预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减少道德风险,但同时政府如果管制过于严格,许多政府认定风险过高的贷款计划将被迫流产,即使回报率会很高。但为了促进市场的自由发展,政府或会放松管制,那么银行或会开展了过多的高风险业务,一旦发生道德风险将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此外,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不统一也会加重银行业危机,比如像欧洲银行业危机中欧元区货币发行和金融监管的缺乏协调、欧洲央行与各国央行之间管理的不统一也是导致欧洲银行业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