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践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17 共73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危机探析 
【引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理论探究引言 
【1.1  1.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根源 
【1.3  1.4】经济危机的实质与出路 
【2.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挑战 
【2.2】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实践挑战 
【3.1】经济危机理论意义  
【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践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1)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08 年金融危机在虚拟经济领域爆发,表现为"负债消费、消费过度",表面上看与以往的经济危机呈现相反的特点。以往的经济危机大多在实体经济领域爆发,以"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为特点。此外,当前的金融危机的周期相对延长,影响范围也扩展到全世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似乎已经"不合时宜".针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和危机的实质,国内外提出了五花八门的理论。比如"消费需求过度论"、"金融监管缺陷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论"等。国外的结构凯恩斯主义者、积累社会结构和新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危机根源论"在国内外有着相当广泛的市场,该理论认为本轮危机根源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导下制定的政府政策,包括放松金融监管、工资压抑等。但"学界提出的新自由主义危机根源论的实质,是将危机的发生仅仅归因为政府政策的作用,回避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深度停滞趋势的反思。"

  对危机根源认识,国内外学者要么停留在具体体制机制政策失误的层面上,要么笼统地解释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缺乏现实针对性。实际上,本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没有超越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逻辑,而是对其验证与发展。这需要我们理清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金融危机的具体机制;认识危机爆发的领域和表现形式的新特征。由表及里地分析此次金融危机:

  首先,此次金融危机首先在虚拟经济领域爆发,然后扩散至实体经济领域。

  表面上看金融危机是由虚拟资本自身的特殊运动产生的,是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但仔细分析,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原因。马克思指出:"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消费方面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产品过剩、人口过剩、资本和虚拟资本过剩问题。马克思根据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总结出货币危机与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息息相关。

  进入 21 世纪后,资本主义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品恶性泛滥,债务规模越来越大。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资本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但金融资本越来越不满足于对生产资本的从属和配角地位,逐步与生产资本相脱离,从服务于生产资本转向主宰生产资本。"金融体系似乎已产生了一种新的、魔术般的货币-货币循环,在再次循环中,仅用货币本身就能制造出货币来,而无需实际生产的介入".②学者朱炳元通过分析详实的资料总结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经济加速金融化、金融资本虚拟化、实体经济空心化、日常消费借贷化、国家走向债务化、人民群众贫困化等六大趋势".③虚拟经济加速发展的另一面是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过剩不断增加,利润率不断下降,资本加速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这进一步造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的失衡。

  其次,与以往的"消费不足"相反,此次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是"消费过度".实际上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限制,人民群众日益贫困化,社会购买力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推动下,形成寅吃卯粮的"负债消费模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水平相对下降,这就造成越来越丰富的产品卖不出去。资本家只能通过发放贷款用"明天的钱"来激发劳动者的购买需求。例如此次的金融危机次贷现象的出现,金融系统为了满足低收入阶层和还款能力差的人的购房需求,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和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但经济的泡沫总要破灭,美联署从 2004 年 6 月到 2006 年 6 月连续 17 次加息,控制流动性过剩,引起次级贷款证券价格的下跌和抛售风潮的出现,危机爆发。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2)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变化和社会革命的艰巨性

  二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推进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垄断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文已具体阐述过,此处不详赘。)应该说,二战后西方资产阶级通过一系列举措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并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了工人运动。这些措施包括改善工人生活工作条件、保障工人的福利、提高工人受教育水平甚至在工会中培植"工人贵族".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变化,表明了社会革命的艰巨性。

  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了工人阶级的就业结构。工人阶级构成多元化,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提高,生产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来看,工人阶级仍是无产阶级阵营的主力军。正如列宁所说:"区别各阶级的基本标志,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占有某一部分社会生产资料,将其用于私人经济,用于目的在出售产品的经济,--这就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阶级(资产阶级)同失去生产资料、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阶级的基本区别。"

  ①马克思曾经指出,工人阶级"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有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费基金,并且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②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工人阶级走向富裕生活,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贫富差距鸿沟越来越大,工人的劳动所得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正如列宁很早以前指出过的那样:"因为百万富翁的财富增加得愈来愈快了。"

  ③在发达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世界第一大国的贫富差距不尽人意,"一份由国会发布的一项关于收入不均的报告显示,从 1993 年至 2012 年间,美国最富有人群(人口的 1%)的实际收入暴增 86.1%,而剩下的人群只收获 6.6%的增长。美国成为发达国家中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国家:10%的劳动人口占有一半的收入。"

  ①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发布报告称,"发达国家贫富差距也创下 30 多年来最高纪录。所有 OECD 成员国,最富有人口(总人口的 10%)平均收入已达到最低收入 (总人口的 10%)的 9 倍。报告指出,就是以平均主义享誉的国家如德国、挪威和瑞典的居民收入差距都拉大到了 6 倍。在经合组织 22 个成员国中,17 国的基尼系数上升。

  ②这说明了工人阶级受国内和国际资本的剥削,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没有得到改变,仍然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依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主力军。

  ③因此,即便工人运动在战后的某一时段处于低谷,也并不意味着它从此沉寂下去了。据 2010 年 12 月 3 日-5 日在南非茨瓦尼召开的第 12 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发表的《茨瓦尼宣言》指出:"过去一年里,对劳工权利、社会保障权和工资进行的反人民的攻击引发了群众斗争的升级,特别是在欧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年,成千上万的人找不到工作,美国梦褪去光辉,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严重的贫富差距、国家政策和金融制度对富人的偏袒,使得美国爆发了以 99%对抗1%的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示威者声讨不公正的社会现实,要求实现自己的权利。

  据《时代》杂志所做民调显示,54%美国人在不同程度上对示威者所持的观点表示支持,23%不同意,其余 23%没有表示意见。华尔街示威活动蔓延至全世界,短短一个月之间,全球 1571 座城市响应。华尔街运动虽然没有酿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动摇,但也反映也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对社会现实的觉醒:在美国,1%的富人拥有着 99%的财富。我们 99%的人为国家纳税,却没有人真正代表我们。华盛顿的政客都在为这 1%的人服务。

  2、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自主权,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这些严重压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针对这一现状而提出的,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成绩不能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运用好"计划"这一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制度色彩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在经济调节中各有优势和短板。计划经济缺乏激励和提高效率的直接作用机制,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三是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方式不具有制度属性。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明确规定,明确市场主体,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的平等地位;培育现代市场秩序,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完善个人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改革中,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资本主义因"新经济"的刺激而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悲观态度。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为美化粉饰搞资本主义的一套东西,实质是抛弃了社会主义而投向资本主义怀抱。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失业、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问题似乎更对这一说法加以"佐证".因此要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中来。新自由主义指导拉美国家改革实践的失败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力回击了为资本主义摇旗呐喊的呼吁声。也再次证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而我国又缺乏回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轨道所必需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能走极端,要看到完全的市场化的弊端,也要看到形式上高度计划集中是不可取的,要将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结合起来,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市场体制改革。实际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根源不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虚假空洞,而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比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不彻底。

  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理性对待西方的经济学说和思想,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等。"①2014 年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又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2)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既要发展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市场体系,也要增强经济的计划性。由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衍生来的是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的确定。在上文中提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强调宏观调控,这是因为当前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备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因此要从多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和弊端。

  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关于宏观调控的争议不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要不要国家的干预,而在于国家干预的程度是多少,这就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在常态情况下政府频繁介入经济领域会导致"重政府,轻市场"、"重国富,轻民富"、"重发展,轻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是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在社会性公共服务部门如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项目发挥作用。实现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转变为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为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坚持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加强经济的计划性,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

  3、有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1)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从目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没有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特别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得一些人看不清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有人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来佐证资本主义永恒论这一论调。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但这些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08 年的金融危机极大嘲讽了宣扬资本主义制度永恒论的腔调。

  资本主义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感叹过资本主义制度蕴藏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资本主义制度同历史上所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看,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证明了:"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①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调和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此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①中国的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诞生的,生产力和工业基础极端落后;处在资本主义阵营的包围下和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全球经济体系中。经济全球化,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的积累;另一方面西方思潮涌入我国,存在"西化分化"的危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不乏质疑声,"市场社会主义""商业共产主义","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变相的资本主义"这些说法。实际上,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区别。"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②中国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小 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重新读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对于认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对于澄清理论界关于危机理论解读的混乱现象具有理论意义,危机理论是对当今叫嚣的"市场经济万能论"、"市场经济永恒论"的反驳,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只能"救一时之急",而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的瘟疫。危机理论支撑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死刑判决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