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巨大的社会变迁使现代国人生活在紧张、压抑、焦虑的状态下,产生了很多心理亚健康的问题。
一、心理亚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四位一体(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全新定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思维紊乱、情感障碍、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等".本文所研究和阐述的亚健康状态包括:
沉迷网络、孤独、冷漠、炫富、仇富等心理状态。
二、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几点表现
1.沉迷网络。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透露,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04亿,手机网民达到4.64亿。沉迷网络的主要群体是"80"、"90"后,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缺少伙伴,且从小接触电视电脑,网络成了他们最密切的伙伴,成了他们最重要的交友工具。而另一方面,退休群体也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都市社会的节奏日益加快,都市人生活压力大,休息时间减少,人们更倾向线上交易,现实环境中冷漠的人际关系和忙碌的生活状态也促使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通过网络维系、发展朋友关系。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空间,交往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网络交往更容易隐藏个人真实信息,个体完全可以任由自己的意愿,虚构一个可能与现实截然相反的自我形象,沉溺在自我塑造的角色中,并满足于这一与他人进行交流时所形成的虚拟自我形象,这其实就是一种沉溺于"迷失"的幻灭心态。网络是一个更容易滋生迷失感和孤独感的空间,当今人们追求自我认同时的两大歧路:一是自恋,二是从众。虚拟社会与现实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别,很可能使个体产生很大的落差,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可能会造成他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接受障碍,加上现实社会的很多压力也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极易导致他们逃避现实生活,拒绝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这样的情况也很可能使得他们在现实社会与人交往时产生冷漠、孤独、不受理解的情绪,甚至会形成社交冷漠和社交障碍。
2.孤独。"孤独就是缺乏正常社会接触而导致的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是令人痛苦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这指出了孤独的三个特点:首先,它是由社会交往缺乏,特别是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缺乏造成的;其次,它是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体验;第三,它是个人自身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
孤独带给现代人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孤独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瑞典斯德哥尔摩老年学研究中心对1200多名7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调查,发现独居、没有朋友或与子女关系差的老人得痴呆症的可能性比社会交往较广者高60%.(2)孤独对寿命的影响。法国全国科研中心心理实验室的专家指出,与外界交往少的老人死亡率要较交往多者高出两倍多。(3)孤独会影响人的情绪,可使人感到抑郁、恐惧、绝望、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甚至敌意和愤怒。在认知上,孤独使人自我评价降低,自卑感加强,认为自己不受欢迎、没有价值、没有足够的能力应付社会要求;在行为上,长期的孤独容易造成一个人过度自我关注、不关心他人、不善于理解他人和自我表达、人际交往被动和退缩,孤独者的社交技能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强烈的孤独倾向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让都市人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快节奏的忙碌生活使现代人更难有机会交流沟通,更无暇发展兴趣爱好,朋友更少,发展朋友的可能性更低。在流动性极强的现代化社区中,甚至会出现"住在对门人不识"的状况。另一方面,便利快捷的社交网络使人们更加便利地发展和维持线上友谊关系,在一个侧面更加降低了当面交流的可能性。而在丰富的网络虚拟世界的对比下,现实生活更易产生孤独感和绝望感。另外,一些特殊的群体更易产生孤独,如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空巢老人。
3.冷漠。冷漠是指对他人冷淡漠然的消极心态。冷漠主要表现为对人怀有戒心甚至敌对情绪,既不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又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毫无同情心。冷漠通常因受人欺骗、暗算等心灵创伤或因种种原因受人漠视、轻视甚至歧视所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带上灰色眼镜看待人生,逐渐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同情心。"小悦悦事件"之后,国人的冷漠心理被热议,18人经过不救,甚至有大量网友质疑陈贤妹救人是为了"搏出位",这些心态值得反思。
一些专家认为国人的冷漠心理由来已久,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血缘社会",社交关系的注意点在于维护"血缘"关系或"家族关系"上,人们对于关系圈子外的人或事关注颇少,甚至会非常冷漠。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出现,即遇事比较自私、冷酷。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异乡求学、工作和生活,社会流动性日益加强。异乡求学或工作所伴随的价值观念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导致外地人无法融入其所生活的社会,朋友缺乏使越来越多的外地青年选择冷漠处之。与传统的血缘、业缘相比,现代商业社区中的居民彼此之间缺乏密切联系,工作和生活规律的不一致也使他们缺少相互联系的机会。不得不说,现代国人的冷漠是社区冷漠的泛化。
4.仇富心理。仇富心理就是当一些人打破"等富贵"的局面提前富起来后,处于相对贫穷的群体对先富起来的群体,特别是一夜暴富者所表现出的怀疑、嫉妒、蔑视、不屑、愤懑、仇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对财富的眼红都是一种可能存在的心态,只是人们往往会自觉地想要将这种心态合理化,尽可能多地找到这种心态所存在的理由,譬如不能把这种富人对财富的拥有理解成对方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后的所得,而是觉得这是对方祖辈家族遗留下来的财产或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暴利,等等。
在我国,仇富心理有其特殊的形成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在"大锅饭"、"合作社"的社会分配形式中集体主义心理盛行,贫富差距小,百姓之间相安无事。而改革开放后,分配形式发生变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经济社会改革带来了无处不在的致富机会,抓住机遇的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保有平均主义观念的国人对先富起来的人产生了敌视。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时代弄潮儿"的致富机遇和致富方式并不算光彩,特别是在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投机取巧、贪污腐败的案件日益增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一些方面增大和助长了国人的仇富心理,但国人在非理性情绪的影响下,往往部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一些辛苦劳动的劳动者持有偏见,认为是他们挤占了自身的经济和公共资源,对一切自认为会比自己"富有"的人统一持有一种仇富心理,也极大地影响了其自身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
5.炫富心理。炫富的人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其他可取之处,缺少兴趣爱好,缺少朋友和家人的陪伴,长期感觉不到真情,心里特别渴望被人尊重,炫耀的背后很多时候透露出的是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精神分析学派所研究的心理防御机制中,有一种防御机制叫做"补偿",即认为人在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渴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会立刻补偿回来。比如,渴望洋娃娃的孩子自己赚钱以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买回洋娃娃。
一方面,爱显摆的人很多属于"一夜暴富"人群。
他们可能长时间生活并不如意,甚至被人看不起,一旦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发了财,或者傍上有钱有权的人,有了"资本",就像"打了翻身仗"一样,希望将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全部展现出来,尽量"人尽皆知",希望通过别人的赞美赶跑心底深处的自卑。另一方面,物质的发达使很多人过于追求名利,而疏于梳理情感联结、人际关系等精神财富,到最后,"穷的只剩下钱",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不得不把自己仅剩的"财富"展示出来,以此来展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得安全感。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平均主义的格局,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媒体报道为了追求"话题性"、"热门度",大肆宣传博人眼球的不实报道,致使"拜金主义""、浮躁心理"泛滥,也为炫富心理培育了土壤。
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几点亚健康状态是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的,这几点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和成因应当引起社会人的重视,因为只有在认识上引起重视,在行动上有意避免,才能更加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车文博,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2]隋幸华,鲁涛。从网络盛行的"穿越小说"看当下青少年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J].新闻天地,2011:16-18.
[3]江彬。孤独威胁现代人的健康[J].心理与健康,2007,(8):7-8.
[6]杨秀莲。文化变迁时期的人格问题及其成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7):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