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酒精依赖者发生家庭暴力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8 共5247字
摘要

  酒精依赖是因长期过度饮酒,进而出现心理上无法对酒精有所控制的渴求状态,精神及躯体都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需要饮酒,进而损坏人体健康。由酗酒导致的精神、躯体疾病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问题,也是各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关注酒精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危害,尤其是酒精依赖者出现的暴力行为,有研究显示,家庭暴力行为发生的概率中,有酒精依赖者为 78. 3%,由此可见,家庭暴力行为的产生于酒精物质滥用两者有明显的关联性[1].酗酒不仅会对人的躯体和精神健康构成伤害,同时也严重危害社会功能。调查显示,在有过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当中,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所占比例分别为 72%、15% 、11% ,通过数据可见,家庭暴力行为中,女性受害者所占比例明显多于其他类型的受害者。在家庭暴力的实施者中也以男性为主,约占 96%,而酗酒又与男性发生家庭暴力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从年龄、教育程度、经济、地域、人格、家庭、婚姻等多方面因素综述酒精依赖者,发生家庭暴力行为的相关高危因素。

  1 社会人口学及文化因素

  1. 1 年龄

  研究发现,年龄与家庭暴力的发生相关,Saltz-man 等对美国 16 个洲的妊娠妇女调查显示,20 岁以下女性,较 30 岁以上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增加了 4. 3 倍,可能由于此年龄阶段的女性多与家人同住,易遭受家庭及伴侣的暴力行为有关。也有学者用行为危险因素监控系统( BRFSS) 及被殴打妇女调查表( WEB) 研究调查了 3429 名 18 ~ 64 岁妇女遭受暴力的情况,发现家庭暴力行为中低发年龄为55 ~ 64 岁,18 ~ 24 岁女性则遭到更多的暴力行为,是高发的人群[2].Rennison 等也有类似的发现。家庭暴力行为的严重程度在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透过中华两千多年封建文化,一直存在“男尊女卑”“夫权统治”的思想,它贯穿我国千年的历史至今。这种自古以来的封建传统思想,致使男、女性别的不平等性进一步加强,处于家族结构的顶端的男性对女性拥有控制权。当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的时候,流传下来的传统封建思想让其委曲求全,屈服于男性的暴力行为,甚至有女性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多数的研究证实,在家庭暴力行为中,女性作为受害方的危险明显大于男性。

  1. 2 受教育程度

  不同性别之间,家庭暴力的发生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Thananowan 等[3]研究发现,遭受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在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中多见。有研究发现,女性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会明显影响家庭暴力的产生,受到良好教育的夫妻,暴力行为较未受过良好教育的明显偏低,可以说成长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暴力行为的产生是一种保护性因素。国内学者发现,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的孕妇易遭受家庭暴力。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男性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越高,那么夫妻之间的交流沟通会更加融洽,产生暴力行为的几率会降低,由此说明受教育的层次与暴力行为有明显相关性。

  1. 3 家庭经济状况

  研究证实,家庭暴力的发生与夫妻间工作及经济收入的不均衡明显相关。社会生活中,经济来源微薄的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概率明显偏高[4].经济上依赖于男性的妊娠期妇女更易遭受家庭暴力,尤其是失业或无业女性[5].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由于我国的封建文化思想,在家庭结构上,女性地位明显低于男性,在金钱及物质上依付于男性,家庭中,金钱的优势致使男性拥有很高的权威,夫妻间的暴力行为则是男性对女性乱用权威的一种体现。

  1. 4 地理位置

  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夫妻间的暴力行为有明显的地域性,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有研究显示,家庭暴力行为的女性受害者中,从地域分布上,由城市 -郊区 - 农村,依次的概率呈现递减趋势。在美国也显示 1993 ~ 1998 年间,城市的女性家暴发生率为10‰,城市周边的郊区、农场发生家暴的概率低于城市,为 8‰。但也有研究表明,处于农村环境的女性更容易遭受丈夫的暴力行为。我国学者张亚林,研究了不同地域中夫妻发生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城市12. 4% 、农村 3. 3% 和工厂 14. 5%[6].说明地域位置与家庭暴力相关。

  2 社会心理因素

  2. 1 人格特征

  酒精依赖伴有家庭暴力行为者在人格方面具有特殊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力差,孤僻、冷漠好奇心强,喜欢依赖,反社会行为等为酒精依赖者广泛存在的人格特征[7].O Farrell T J 在对有发生过暴力行为的酒精依赖犯罪者中研究发现,反社会人格特征在他们中占大多数。人格障碍中的边缘型,反社会型在暴力实施者中起到很大作用[8].有学者应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对酒依赖者进行心理测评[9],其轮廓图的比较显示,酒依赖者表现出对周围人的需要漠不关心,不仅难以预见行为的后果,对别人的评价也过分在意,敏感多疑、自私,由此说明个性特征与酒精依赖的形成有相关性。国内研究显示,施暴者有更明显的外倾性格,因而说明家庭暴力的实施者易冲动,表现出进攻行为[10].尤红等[11]应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通过对酒精依赖者的研究也发现,其存在明显的人格问题。

  2. 2 社会支持

  家庭暴力行为产生与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有明显相关性。有研究表明,酒依赖患者如果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将对其的日常心理健康状况起重要作用,社会支持与家庭暴力行为的出现有着潜在的联系[12].大多数酒精依赖者明显存在社会支持缺乏,不仅来自家庭主观支持匮乏,周围的客观支持也较正常人偏少。良好的社会支持能间接维护躯体及精神健康,稳定情绪,对负性的心理刺激有缓冲作用。

  由此可以估计,如果酒精依赖者遇到了自身难以逾越的困境,若拥有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则可能帮助他很好的应对问题,进而缓解其心理冲击和压力,改善酒依赖患者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家庭暴力有缓冲作用[13-14],甚至能预防一些家庭暴力的发生[15].

  2. 3 生活事件

  家庭暴力行为的产生可能与不良的生活事件呈正相关。大部分人在遇到工作紧张、压力大、不顺心、家庭不和等情况会采取借酒消愁。有研究表明,压力与青少年酗酒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16].因此,压力似乎是酒精依赖的关键机制; 喝酒的人面对压力和负面因素明显较高,压力可以转向更沉重和频繁的饮酒[17],所以压力也是预测家庭暴力的一个因素[15].洪小美等人在对 28 例酒依赖者进行研究表明,酒依赖者 87. 64% 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18],遇到不良的生活事件,无法采取积极的方法去处理,而是消极酗酒,甚至通过暴力行为宣泄心中愤闷。两者又互相影响,进一步加重了产生负性生活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加大了酒依赖患者对社会、家庭生活的不满,增加了其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2. 4 应对方式

  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与错误的应付方式明显相关。酒精依赖伴家庭暴力者易冲动,对个体行为实施的后果无正确预见性,对长期后果的缺乏思考,不能应对负性的事件[19].国内研究显示,酒依赖患者在受到外界应激后,多是通过酗酒、吸烟、甚至暴力行为等方式来解除烦恼。多数酒依赖患者均采用消极应对的方式,来处理遭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20],加之酗酒者主观支持感受度低,不能很好的使用社会支持,导致负性的生活事件进一步严重,在两者互相作用下,酒依赖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研究发现,酒精依赖者在遭受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例如“回避、退让、自责”等。因此,要在酒精依赖者的暴力行为发生前,告诉他们如何正确应对负性事件,通过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处理酗酒后的应对技能,改变日常生活中消极的处事态度及不良行为,从而恢复躯体及心理的健康,减少施暴的行为[21].

  2. 5 婚姻与家庭

  婚姻在家庭暴力行为的产生中处于重要位置。许多研究表明,婚姻与酒精依赖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稳固、幸福的婚姻关系,可以减少酒精依赖者的饮用量,并对其消极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进而减少酒精的危害性; 相反不幸、漂浮的婚姻关系,则可能将夫妻间的一方推向酗酒。研究表明,在婚姻暴力行为产生中,酒精滥用是其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22],酒精在家庭暴力行为的事件发生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婚姻是目前全球已知的,对妇女产生暴力行为的高风险要素[23]

  .在有家庭暴力行为的男性中,有酒精滥用问题者占 57. 5%,而不存在暴力行为的酗酒男性只占 42. 5%[24].很多婚姻间的暴力由醉酒导致,施暴行为在酒后的几率明显增高[25].夫妻之间社会资源和能力的不平衡,尤其是男性较低的家庭收入,社会地位下降等缺乏社会资源,会致使家庭暴力增加[26].因此,在酒依赖患者的婚姻家庭中,如果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夫妻间又存有不同的学历、收入,加上错误的沟通方式等因素,发生家庭暴力的风险会增加。

  2. 6 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期虐待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否能采取正确的养育方式,对健康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的酗酒会导致更多的婚姻冲突,减少父母间的温暖,从而让孩子生活在有害的家庭环境中[27-28].在多数酒精依赖患者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养育子女时期,对待他们的教育成长方式普遍不良[29],在经历了不良的教养方式后,有可能导致反社会、冲动性的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又为酒精依赖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家庭环境是另一个青少年酗酒的重要决定因素[16],消极的家庭环境,有可能增加孩子酗酒及家庭暴力的行为[30].早期目睹了父母间暴力行为同时又被攻击的儿童,成年后出现家庭暴力的概率是 12%,两者皆备几乎是严重婚姻暴力的必备前提。而两者都没有经历过的人发生婚姻虐待行为的概率只有 1%[29].

  酒精物质滥用的高危因素之一是儿童期受到虐待行为[31].已有研究表明,童年的创伤是一个已知的,暴力与物质滥用有关的因素,童年有创伤比没有创伤的更加容易出现物质滥用[19].酒精依赖伴家庭暴力者多有童年躯体受虐史,儿时的受虐待行为导致幼年至成年的生长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增加成年后暴力行为的可能,而且有研究证实童年期若遭受虐待,成年后酒精滥用可能性会增加,Clark 等研究结果提示,如果在儿童时期遭受过躯体虐待,那么成年后其酒精滥用率较童年时无虐待者高出 6 ~12 倍[32].由此可见,儿童时期的受虐行为,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33-34],养育的方式、所处的家庭环境、儿童期是否受到虐待等因素对产生酒精依赖并有家庭暴力行为有直接作用。

  2. 7 酒依赖合并其他精神障碍

  酒依赖者明显存在抑郁、焦虑、强迫等方面的障碍[35-36],同时这些患者还存在述情障碍,即缺乏想象力、幻想力,象征性思维减少,不能用言语恰当表达自己情绪、往往以躯体不适表达自己的情绪。国内有研究表明,酒精依赖并伴有抑郁者中,越早的出现抑郁症状,且有酒精依赖阳性家族史、并经历过家庭暴力,错误的教养方式,负性的应激事件,缺乏良好社会支持等,是酒依赖的高发社会因素[37].焦虑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引发酗酒,同时降低应对事件的能力[38].P Rasanen 在对 11017 例出生样本前瞻性的随防到 26 岁,归纳该样本精神疾病的诊断及其犯罪纪录,发现酒精依赖暴力犯罪者中,如果患有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精神疾病,那么与健康人群相比较,暴力攻击犯罪发生率高出 25 倍之多。单纯患精神分裂症者,但无酒精滥用者中未见重复暴力犯罪者。虽然暴力行为的发生与精神障碍患者之间的相关性不能全用物质滥用来解释,但它是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一个因素,其中不乏酒精依赖者。暴力犯罪在患有精神障碍,同时伴有酒精滥用者中明显偏高,反映了酒依赖对精神疾病的影响。

  总之,酒依赖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扭曲的个性特征,缺乏良好社会支持,教育程度低,负性事件过多、不能应对等特点,再加上婚姻质量本身不美满,家庭中沟通不到位,易于发生家庭暴力行为,尤其是指向配偶方的暴力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竞争不断加剧,人际社会关系愈加繁杂,饮酒所带来的健康及心理社会问题势必会不断增多。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提倡适度饮酒,避免酒精成瘾。对酒精依赖者予以早期干预,以减少酒依赖的发生,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处事方式,提高婚姻的质量,维护家庭及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Wallace C P,Mullen P,Burgess,et al. Serious criminal offending andmental disorder. Case linkage study[J]. Br J Psychiatry,1998,172:477-484

  [2]Thompson R S,A E Bonomi,M Anderson,et al.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Prevalence,types,and chronicity in adult women[J]. Am JPrev Med,2006,30( 6) : 447-457[3]Piispa M. Age and meanings of violence: Women'experiences of part-ner violence in Finland[J]. J Interpers Violence,2004,19( 1) : 30-48

  [4]Fanslow J,M Silva,E Robinson,et al. Violence during pregnancy: As-sociations with pregnancy intendedness,pregnancy - related care,andalcohol and tobacco use among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New Zeal-and women[J]. Aust N Z J Obstet Gynaecol,2008,48( 4) : 398-404

  [5]Xu X,F Zhu,P O'Campo,et al.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China[J]. Am J Public Health,2005,95( 1) :78-85

  [6]曹玉萍,张亚林,孙圣琦。 湖南省家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总体报告[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 3) :200-203

相关标签:家庭暴力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