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国外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进展、热点及前沿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7420字
论文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媒体不断地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伴随而来的是,媒体中的暴力内容大量显现于电视、电影、新闻、影像、音乐、视频游戏以及网络之中,这些隐含的暴力内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儿童和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已经成为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国外,有关媒体暴力的研究正以线性形式增长,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那么, 国外关于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理论根源是什么? 其研究是如何演进的? 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前沿领域又是什么?从传统的经验总结式研究视角回答上述问题并不难,但此类研究颇有深度,且略显主观性。而近年来科学计量学的新方法为上述问题的回答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因此,本文拟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方法与技术,以期得出国外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进展、研究热点与前沿,为我国的媒体暴力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的是科学计量学的方法。20 世纪 60年代初, 科学计量学是运用数学方法对科学的各个方面和整体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科学计量学在借助统计分析、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开始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技术,向科学知识图谱与可视化转型[1]。 该方法借助计算机可视化信息处理软件,可做到以下几点:(1) 在海量的相关文献中快速、准确、全面地筛选出关键文献,并形成对该领域相关研究整体性的把握, 快速实现对某一研究主题的研究综述;(2) 了解当前研究热点;(3) 探测前沿研究动态,开辟复杂的研究信息中新的未知领域。

  CiteSpace 软件是当前信息可视化分析的一个代表性工具, 是基于 Java 程序语言编写的专门用于引文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 由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开发于 2004 年 9 月,软件自开发以来,版本不断升级和更新[2]。 本研究使用的版本为 CiteSpace 3.5. R. 3。

  1.2 数据来源

  研究以 Web of Science (WOS) 数据库为数据源,以“violent media” or “media violence” or “car-toon violence” or “television violence” or “TV vio-lence” or “violent movie” or “violent film” or“video game violence” or “violent video game” 为标题进行检索。 检索时间限定为“1962-2012”,共命中以媒体暴力为标题的 727 条来源文献,17184 条有效引文数据。来源文献包括: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参考文献字段。

  2 国外媒体暴力研究领域论文的整体分布

  本文首先从文献的时间分布、 发文期刊分布入手, 对国外媒体暴力领域的研究进行总体地把握与宏观地认识。

  2.1 时间分布

  对某一学科、 领域论文发表年代的统计分析可从时间上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3]。 国外对媒体暴力的关注, 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电影这一媒体的出现,而这一时期只是发端。从文献时间分布结果中可以大致将媒体暴力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见表 1)。【1】

论文摘要

  
  第一个阶段是潜伏期, 即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20 世纪 90 年代。 尽管在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以及暴力犯罪的持续上升, 政府部门开始组织专家开展研究, 但有关媒体暴力的研究依然处于潜伏阶段, 仅见的一些研究关注的多是电视暴力的内容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从表 1 也可以看出,1962-1992 年论文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其发文量较少。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期, 即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在这一时期相继涌现,如国家暴力起因与防治委员会的报告,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报告,国家电视暴力研究的报告。从这时开始,媒体的暴力效果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的方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元分析)也越来越多样;2002 年一般攻击模型的形成是媒体暴力研究迅速发展的标志之一;从 1994 年到 2010 年媒体暴力的研究对象也逐渐转向电子暴力游戏。 这一时期,也正是美国的媒体效果研究从陷入僵局十几年的“有限效果论”的“泥淖”中拔出来,而进入了新效果论的阶段。暴力效果研究的角度从行为层面转向受众认知层面,正是其突破有限效果论的一个突出表现[4]。 从 1993 年开始,论文数量递增,文献也表现出转型期的特征。 尤其是 1998年-2012 年论文数量激增且趋势集中,国外学者对于媒体暴力领域给予了广泛关注,研究成果丰硕。其中,2008 年达到所有考察年份的峰值,为 57 篇。

  2.2 论文期刊分布

  对期刊所载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有助于确定论文的期刊分布规律,了解学科发展动态[5]。 对 Webof Science 中的 727 篇文献进行统计, 可以发现这些论文分布于 136 种期刊中, 按照论文数量递减顺序,获得如表 2 中的媒体暴力领域期刊分布(限于篇幅,只列出前二十八位)。

  对表 2 进行总结, 我们可以将这些期刊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专业期刊,如《侵略行为》、《侵略与暴力行为》、《关系暴力》,其中《侵略行为》发文量位居榜首;二是心理学综合期刊,如《国际心理学杂志》、《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等,尤其是《国际心理学杂志》发文量位居第二,说明在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对媒体暴力较为关注;三是诸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协会》等医学期刊,这些期刊对媒体暴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发文量居中;四是各种传播媒体方面的期刊,如《广播和电子媒体杂志》、《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等,其对媒体暴力有所反映,但发文量较少,且较分散,只能作为一般性研究。 以上分布充分说明对媒体暴力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媒体暴力研究内部, 此外在整个心理学领域对媒体暴力的研究也掀起了一股热潮。

  3 国外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关键文献

  将数据导入 CiteSpace 3.5. R. 3, 并进行相关参数设置。考虑上述论文时间分布的情况,同时考虑1962-2012 年跨度太大,可能会使结果分散。 另外,从表 1 的时间分布中可以看到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 1993 年以后,因此,仅选择近二十年的文献进行分析,即设置“Time Slicing”(时区分割)为“1993-2012”,时间分区为“2”年一个分区。 阈值引文数量(C)、共被引频次 (CC)、共被引系数 (CCV) 分 别设定为 (2.2.20)、(5.4.20)、(4.5.20)。 运行 CiteSpace3.5. R. 3, 可以得到媒体暴力研究的关键节点文献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限于篇幅,不再呈现)。

  在 CiteSpace 分析中,一般以中心度来作为节1引网络图谱中, 中心度大的节点文献往往被视为具有在领域知识发展过程中起到知识“拐点”作用的关键文献, 对某领域的关键节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该领域核心理论的演进路线[6]。 取 中心度 (量化某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图论概念) 大于 0.1 的文献为关键节点文献 7篇(见表 3)。从表 3 可以看出,1973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Bandura 发表的 Aggression: A social learninganalysis[7]1国外媒体暴力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它引起了国外各界人士对媒体暴力的关注。 该文厘清了攻击性的概念,阐述了媒体暴力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建构了媒体暴力的有关理论。 国外早期媒体暴力的理论研究所运用的是社会学习理论, 它为随后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提供了铺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媒体暴力研究的重要理论根源。

  1994 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教授 Paik 发表了The effect of television violence on antisoci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8]一文。 这篇文章的中介中心度达到了 0.47,在所有文章当中是最高的,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媒体暴力研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拐点”的核心文献,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开启了媒体暴力领域运用元分析方法研究的先河, 极大地推动了媒体暴力研究的发展。 该文对 1957-1990 年间关于电视暴力对攻击性行为影响的 217 个研究做了元分析,结果显示电视暴力与攻击性行为显着相关。 该文进一步发现:(1)调查研究比实验室研究更真实,其中调查研究认为性别差异应受到重视;(2)学龄前儿童受电视暴力的长时影响最大, 且男孩的影响略高于女孩;(3)电视节目中的色情或色情暴力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2001 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 Anderson 和密歇根 大 学 Bushman 共 同 撰 写 了 Effects of violentvideo game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aggressivecognition, aggressive affect, physiological arousal,and prosocial behavior: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9]一文。 这篇文章的中心度为0.27,在提取出的文献中排名第二,可见这篇文章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该文之后, 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对暴力电子游戏研究的热潮。 该文将有关电子暴力游戏效果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回顾,使用元分析技术析出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心理唤醒这五个结果变量。 研究表明暴力电子游戏助长了玩家的攻击性信念、感受和行为,提高了唤醒水平,并削弱了他们的助人行为,而且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相关研究,这些效应在性别、年龄变量上基本相同。 与 1994 年Paik 的文章相比,该文的研究方向由电视暴力转向电子暴力游戏;研究的结果变量逐渐丰富,从单一的攻击性行为转向攻击性认知、 情绪、 行为及心理唤醒。

  2002 年 Anderson 发表了 Human aggression[10]一文,其中心度为 0.15。 该文构建了一般攻击模型,这一模型对媒体暴力研究相关的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知联结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脚本理论、兴奋迁移理论)进行了整合。 并指出,一般攻击模型既关注特定情境下攻击行为的发生过程 (短时效应),同时阐明了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长期影响(长时效应),即攻击性人格的形成过程。

  一般攻击模型填补了理论上的缺陷, 并为干预研究提供了方向。可以说,一般攻击模型是媒体暴力理论研究成熟的标志。

  2004 年 Anderson 发表了 An update on the ef-fects of playing violent video games[11]一文。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对以往元分析文章的更新。 更新之处在于:实证研究证实了电子暴力游戏与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心理唤醒五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关研究证实其间的相关更具真实性。 但由于元分析方法的局限与效应值变小相关,导致电子暴力游戏低估了对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2010 年 Anderson 发 表 了 Violent video gameeffects on aggression,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A meta-analytic review[12]一文,其中心度为 0.14。 这篇文章也使用了元分析方法,但与以往不同,其独特之处在于:(1)方法学标准更加严格、完善,该文选取了纵向研究,并整合了未发表的研究,结果未出现偏差;(2)比较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得出了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受电子暴力游戏影响更大的结果;(3)发现了暴露于电子暴力游戏是一个因果风险因素, 它会增加攻击性认知、情绪、行为,减少同情和亲社会行为;(4)指出了以后应增加电子暴力游戏对同情、 脱敏和亲社会影响的实证和纵向研究, 这预示研究新热点———前沿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析出的 7 篇核心文献中,An-derson 的文献有 5 篇,从中可以看出 Anderson 的研究在该领域居于重要地位。 在此, 我们有必要对Anderson 做一下介绍。 Craig A. Anderson1978 年在斯坦福大学获硕士学位,1980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特聘心理学教授,并担任暴力研究中心主任。 自 1995年以来有关媒体暴力的研究成果如下: 发表论文123 篇,着作百余本,编制量表 16 个,参加国际大会报告十余次, 美国心理大会报告若干次。 可以说,Anderson 是国外媒体暴力研究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由此还可以确定, 美国是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主要国家。

  4 国外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

  4.1 国外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热点
  
  研究热点是在某一时期内, 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论文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在引文分析中, 一般通过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以高频关键词来确定某领域研究的热点[13]。借助CiteSpace 3.5. R. 3 关键词共现功能, 可以分析媒体暴力研究的热点问题。 运行 CiteSpace 3.5. R. 3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输出关键词共现图谱(限于篇幅,不再呈现)和高频关键词表。 本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见表 4。【2】

论文摘要

  
  从表 4 可以看出,“攻击性”(aggression)是图谱中最大的节点。 除此之外,“媒体暴力”(media vio-lence), “ 电子暴力游戏 ” (violent video game), “ 暴露”(exposure),“电视暴力”(television violence)4 个关键词最为抢眼,其节点相对较大。但“电视暴力”节点属于引用突变 (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此节点中心为红色实心点,点击可查看突变历史)。 其出现次数从1962 年的 3 次 上升到 1993 年 的 11 次 , 达 到了顶峰,随后逐年下降,1999 年仅为 2 次。 电视暴力曾经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国外媒体暴力研究的重点之一,在 1990 年美国国家暴力起因与防治委员会的报告之后, 出现了大量研究电视暴力的论文[14]。 本研究的结果与之相吻合,即在1993 年电视暴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迅速达到了顶峰。 但目前它已不是研究热点,这与 Anderson 等人的分析结果基本相同[15]。

  排除数据收集时使用的关键词“媒体暴力”、“电子暴力游戏”、“电视暴力”外,“攻击性”频次最高,这说明媒体暴力对人的负面影响体现在攻击性上,领域研究者较多关注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的关系问题,并相应提出攻击性的概念, 即攻击性包括个体的认知特点(如敌对归因等)、个体的情绪特点(如冲动、易怒等)及外在的攻击性行为表现(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等)三个不同的侧面[16]。

  “认知”(thoughts)、 “敌意”(hostility)、“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behavior) 这三个高频关键词是攻击性概念的具体体现, 说明了研究者关注的是媒体暴力对人的认知、 敌意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唤醒”(arousal)关键词的提取说明媒体暴力在唤醒(生理唤醒和心理唤醒)上的影响研究也较多。 但从对关键词“攻击性”的分析来看,媒体暴力领域较多倾向于对攻击性的研究。 媒体暴力能否启动生理或心理唤醒? 带着疑问,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 发现接触暴力媒体会导致个体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及其它生理指标的变化, 且这种唤醒和兴奋具有迁移性,它会进一步激发、维持或强化个体当前的行为倾向, 更易将攻击性动机转化为攻击性行为[17,18]。 “唤醒”也是当下媒体暴力研究较多关注的。

  “暴露”(exposure) 作为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变量被提取出来, 进一步说明媒体暴力的研究与短时效应、长时效应密切联系。 “脱敏”(desen-sitization)作为关键词被提取出来,表明当下研究者较多关注暴力媒体对攻击性人格形成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追踪检索进一步发现, 在媒体暴力研究领域开始出现了从对短时效果研究到长时效果研究转向的迹象, 这可能也是该领域实施干预研究的契机。

  “儿童”(children)、“青少年”(adolescents) 是媒体暴力研究领域关注的对象。 从表 4 可以看到关键词“儿童”比“青少年”的频次高,说明该领域对儿童攻击性的研究较多,对青少年的关注相对较少。进一步文献检索发现,2003 年之前主要研究焦点在儿童,因为儿童时期较早接触暴力媒体,并且他们对暴力行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去抑制性, 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更深远、持久[19];2003 年至今,该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转移到青少年, 因为青少年是现代媒体承载的主要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浮躁、逆反是其主题曲,可能由于社会期许效应,他们更倾向于报告自己具有反暴力态度, 即他们比年幼的孩子对自己的暴力态度更不诚实[20]。

  另外,一些关键词因频次较低未在表 4 中呈现,然而也应引起关注, 因为它们可能是一些正在不断扩展的研究内容,如“共情”(empathy)、“现实生活”(life)等。

  4.2 国外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前沿

  研究前沿是科学研究中最先进、 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 CiteSpace 所定义的研究前沿强调的是新趋势和突变的特征,并用 Kleinberg 突现检测算法获取的突现词表示研究前沿[21]。 选择“burst terms”, 运行 CiteSpace 3.5. R. 3 提取突现词,如表 4 所示。

  上述突现关键词代表了媒体暴力研究的前沿领域。 由表 4 可以看到,突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说明媒体暴力研究对亲社会行为的关注, 也体现了对现代媒体内容的要求,以及研究转变的潜力。随着积极心理学在西方的兴起, 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切入。 那么, 如何界定媒体中的亲社会内容?媒体中的亲社会内容能否增加亲社会行为?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 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反复实践,这样的探索与实践本身就是前沿性研究,并将孕育出未来的研究热点。

  “认知”(Cognition)可以说是研究热点的进一步具体化,也是媒体暴力研究方向转变的一个关键点。

  媒体中的亲社会内容是否增加亲社会行为, 认知的改变至关重要,这是未来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电子暴力游戏”和“青少年”在表 4(高频关键词、突现词)中都有所体现,说明它们既是媒体暴力研究的热点同时又是研究的前沿内容。

  国外媒体暴力研究的前沿应为:(1)研究的结果变量:认知和行为;(2)媒体暴力的类型:电子暴力游戏;(3)媒体暴力研究的对象:青少年。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国外媒体暴力研究领域的演进路径为:潜伏期(20 世纪 60-90 年代),发展期(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2)研究热点与前沿。在该领域研究中,媒体暴力与攻击性的关系是重要的研究热点领域;“亲社会行为” 是主要的前沿内容;而“电子暴力游戏”、“青少年”、“认知”既是研究热点同时又是研究前沿。 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该多关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可能影响。(3)关键人物。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 Anderson 教授是该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其研究应该引起媒体暴力研究领域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蔡 建东 , 汪基德 , 马婧. 教育理论研究的量化 与技术化路径. 教育研究, 2013, 401(6): 17-23
  2 陈 悦 , 刘则渊. 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 科 学学研究, 2005, 23(2): 149-154
  3 王克强 , 汤坚玉 , 黄知才 , 等. 我国竞争情报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情报科学, 2009, 27(2): 310-313
  4 王玲宁.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上海: 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 袁 翀. 我国学前教育 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基 于 CSS-CI 的 数据分析 . 学 前教育研究 , 2007, 151-152 (7-8): 5-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