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且特殊的情感形式,移情不仅是个体之间内心沟通的桥梁,更是维护社会积极团结的中间力量。
1 什么是移情
1. 1 移情的概念 Titchener 在 1909 年首次提出了移情的概念。他指出人不仅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而且能用心感受,这就是移情。后来,Hoffman 对移情做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移情是指感知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并能够对他人的需求做出正确且适当的反应。现如今,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大多数学者将移情定义为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情感反应。尽管移情的定义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但大多研究都已证明移情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2 移情的结构 由于研究侧重点以及角度的不同,关于移情的结构有很多不同的研究结论。大多数研究认为移情主要包括 3 个成分: 对他人的情感反应、采择他人观点的认知能力、情绪调节。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采择他人观点的认知能力指导我们使用自身的认知资源,而情绪调节则帮助我们有效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感受。
也有研究者认为,移情主要包括两个成分: 情感移情与认知移情。情感移情是指通过知觉、想象、推测他人的情感状态进而产生与他人类似的情感反应。认知移情则指理解他人情绪感受的能力。认知移情与心理理论( ToM) 关系非常密切。
ToM 是一种表征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并由此推断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根据心理理论与移情的关系结构,移情的加工过程可分为高、低两个路径。高路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认知移情过程,是基于逻辑关系与情景信息对他人情绪感受进行的推测。低路径则通过了解他人的基本特征( 如,面部表情、躯体运动等极显着特点) 感受其情感状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移情过程。
2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对移情的研究
2. 1 移情的加工路径 有研究认为移情的加工分为自上而下的高路径与自下而上的低路径。根据多项 fMRI 研究,进行认知心理理论活动主要激活的脑区为颞顶联合区( TPJ) 、颞上沟( STS) 、背内侧前额皮质( dmPFC) 与中后皮层( PMC) 。
认知移情与情感心理理论主要激活的脑区为腹正中前额皮质( vmPFC) 。而情感移情主要激活的脑区为前脑岛( AI) 、中扣带皮质( mCC) 、杏仁核( AMY) 、次级躯体感觉皮质( SII) 、额下回( IFG) ( 见图 1)。【图1】
2. 2 移情与镜像神经系统 17 年前,Gallese 等人在利用单细胞记录技术研究猕猴大脑运动前区皮层( F5 区) 时发现了镜像神经元。他们在研究中发现,F5 区的神经元不仅在猕猴抓握物体时有放电反应,而且当猕猴观察其他个体进行抓握行为时也有放电反应。由于 F5 区的神经元使得个体将观察到的外界行为投射到自己身上,因而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
考虑到猕猴大脑的 F5 区与我们人类大脑的布洛卡区具有相似的功能,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推断我们人类的大脑也存在与猕猴大脑 F5 区相类似的镜像神经系统。这种镜像神经系统为模仿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行为理解、移情、共情以及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在 fMRI 研究的帮助下,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人类的一些脑区确实具有这种镜像功能。主要有额下回、运动前皮质、前顶内沟、后顶内沟以及躯体感觉皮质。
人类的这种镜像神经系统与猕猴大脑镜像神经元的所在区域基本一致。近几年,对情绪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人类镜像神经系统的存在。
2. 3 关于厌恶情绪的移情研究 较早的一项关于移情的神经成像研究是以厌恶情绪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无论是被试自身闻到厌恶气味还是观察到他人闻到厌恶气味,岛叶皮层和前鳃味皮层都得到激活。在另一项研究中,主试呈现一些描述真实生活情境的短句,其中一部分短句能够引发厌恶情绪,另一部分则是中性短句。要求被试想象如果他本人和他母亲听到这些短句会作何反应。结果表明,若不考虑短句情境,被试思考母亲的反应时,额叶皮质、腹正中前额皮层、内侧前额叶皮质以及右下顶叶会被激活。若考虑短句情境,那么无论思考内容是指向自己还是指向母亲,杏仁核与颞极都得到了激活。
2. 4 关于疼痛的移情研究 对疼痛的表达是一个能促使他人产生帮助行为的有效信号。因此,研究个体如何感知他人疼痛是探讨移情神经机制的有效途径。近期,大量的 fMRI 研究都表明观察他人的疼痛时产生的个体移情是由几个相应脑区调节的。Lamm 对疼痛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当个体自身产生疼痛与对他人疼痛产生移情时,激活的脑区均是前脑岛( AI) 与中扣带皮质( mCC) 。此前,Singer 在研究中先后让被试自身接受疼痛刺激、观察朋友接受疼痛刺激。
结果发现,在这两种情景中被试的前扣带皮质( ACC) 、脑岛与小脑都被激活。Jackson 的研究结果与 Singer 比较一致。
他在研究中,向被试展现描述躯体疼痛的照片与日常生活照,要求被试想象这些情境中主人公的疼痛程度。与自然生活情境相比,疼痛情境照片使得被试产生更多关于疼痛的情感加工反应,尤其是 ACC 和前脑岛得到了明显的激活。ACC在感受疼痛的情感维度上起关键作用,岛叶主要负责监测躯体的生理状态( 见图 2) 。【图略】
3 展 望
移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情绪现象,对个体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以往对移情的研究,主要以发展阶段及亲社会行为等相关研究为主要取向。近年来则主要集中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方面。未来研究应从多个视角展开。首先,缺少对孤独症患者、有反社会人格个体等存在神经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群体的移情研究。对这类人群的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对个体移情的影响,而且在神经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移情的脑神经机制。其次,未来应开展指向人类的单细胞记录技术,这势必对探讨人类是否存在镜像神经元有深远意义。第三,近几年有研究表明,反移情是促进心理治疗的有利工具,未来研究可试图探讨反移情现象的神经机制。最后,移情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多元化,在神经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可将移情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检查、治疗有社会认知障碍的群体。此外,还应大力开展、推进以教育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将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Hoffman M L. The contribution of empathy to justice and moral judgment[M]. In N. Eisenberg & J. Strayer( Eds. ) .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1987: 47-80
[2]Decety J,Jackson P L. A social -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on empathycurrent direction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5( 2) : 54-58
[3]Walter H.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Concepts,circuits,and genes[J]. Emotion Review,2012,4( 1) : 9-17
[4]Gallese V. Action recognition in the premotor cortex[J]. Brain,1996,119: 59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