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组织的活动必须以权力为基础才能达到一定的目的。
权力存在关系当中,人际交往中总是存在倾向去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现象。约翰·斯科特将人际交往中的“权力”界定为“行动者加入凝聚性群体的能力,及影响与自己有关联的他人的能力”.人们对传统权力的认识,更多聚焦在贪污、腐败、压迫等与之有关的负面作用上,随着近 20 年来社会认知研究范式的引入,权力已经从一个政治学概念转变为作为一种可控的心理状态,启动权力可以引起与之有关的心理和行为,同时它的积极作用和中性效应越来越多地被认识。
人际交往是个体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舒茨( W. Schutz) 提出的人际需要有包容、情感和支配 3 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有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社会学家霍曼斯( G. C. Homans) 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人际关系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互动总是遵循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取最大利益的原则,这种交换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非物质方面,如荣誉、地位、声望等。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前沿思潮的代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性格、能力、学识等综合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些品质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又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开放性社会的标准之一。2001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 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是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不容乐观,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有自负、自卑、嫉妒、多疑等心理,以往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综述类的理论分析和相关研究中,实证研究较少,把权力运用作为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因素的可查文献就更少。
鉴于此,本研究就权力运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期望能为权力和人际交往的关系问题提供实证依据,为大学生的实际人际交往和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二、方法
1. 实验设计与范式。采用 2( 关系类型: 朋友、陌生) * 2( 自信水平:高、低) * 2( 胜任能力: 高、低) 的被试间设计,因变量是权力运用的次数和人际交往意向变化。
引用结果相互依赖型( interdependent-outcomestask) 任务为实验范式,要求两名被试一组,实验时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估计屏幕上棋盘中黑色棋子的个数) ,被试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都有权力去改变对方估计出的数目,搭档双方都会知道被改变的情况;如果不改变,对方的估计数据会被记录下来,作为最后计分依据。
2. 对象
选取四川师范大学138 名在校本科生,排除 16 名没有完成实验或意识到实验目的的学生,最终有效被试122 名,为了方便统计,使各组人数相等,最终保留96 名( 男 48 名,女 48 名)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3. 材料
关系亲密度测查量表: 2007 年刘肖岑、桑标等人编制,共 4 个项目,10 级评分,对搭档两人的亲密度、相似性、喜好度和交往意向加以评定,得分越高,关系越亲密,以项目均值作为关系亲密度的指标,克龙巴赫 α 系数为 0. 86.
实验内容主要是要求被试对随机呈现的五子棋盘上的黑色棋子数目进行估计,实际测验的分数以被试估计的数值与实际数值之间的差值大小表示,差值越小,估计得越精确。整个实验由电脑程序编程实现。每次棋盘上的黑色棋子大小一样,数目不同,平衡棋子呈现的空间位置。实验有两轮,每轮 12个项目,总共有 24 个项目。两轮之间有 2 分钟的休息时间,耳机中会播放轻音乐。
通过呈现时间的长短来控制被试的自信水平,高自信组呈现时间为 25 秒,低自信组呈现时间是 5秒,当被试观察棋盘的时间更长时,他们对自己估计的数值更自信。
胜任能力: 一半高胜任能力的被试被告知他们的成绩高于其他被试,另一半低胜任能力的被试被告知成绩低于其他被试。
权力反馈: 随机选取高胜任和低胜任下的一半被试看到他( 她) 的搭档较多次改变了自己的估计分数( 高权力运用) ; 另一半被试看到他( 她) 的搭档没有或极少次改变自己估计的分数( 低权力运用) .反馈方式和对方看到的被改变次数是实验之前设计好的。
人际交往意向量表: 项目一个,十点评分对自己在最大程度上愿意与对方交往,分数越高,意愿越强烈。
4. 程序
实验前,将同性别的两人分成一组,关系类型有朋友和陌生人两种; 以抽签的方式把朋友组和陌生人组分到不同的实验室; 互为搭档的被试在不同的实验室依次完成以下任务:
首先,填写亲密度测查量表。
其次,正式实验前先对被试进行 10 次前测,前测后把成绩告诉被试。高胜任能力的被试被告知他们的成绩高于其他被试,低胜任能力的被试被告知成绩低于其他被试。
再次,要求被试端正地坐在电脑正前方,戴上耳机,并按屏幕当中的指导语要求( 您和搭档的分数将联合起来和其他组均分进行比较,获得高分的组将获得一定的奖励) ,对短暂出现在屏幕上棋盘中的黑色棋子个数进行估计并记录下来。这时,被试可以看到搭档的反应数目,同时被试有权改变搭档的数目,这种改变被记录下来并且搭档可以“看到”; 如果不改变,搭档的分数将作为最终评分的依据。
最后,统计实验结果,告知一半被试他( 她) 的搭档较多次地改变了自己的估计分数; 告知另一半被试他( 她) 的搭档没有改变自己估计的分数。所有的被试进行人际交往意向测查。
三、结果
1. 实验控制测查
亲密度测查: 以朋友和陌生人为分组变量,对亲密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亲密度的得分为: 朋友组 M = 6. 64,陌生人 M = 3. 81,两者之间差异显着: t( 94) =10. 102,p <0. 001.结果显示朋友的亲密度高于陌生人,本实验对两组的区分是有效的。
自信水平测查: 以高自信水平和低自信水平为分组变量,对被试的实际测验分数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 高自信组 M =2. 75,低自信组 M =7. 58,t( 94)= - 17. 573,p < 0. 001.高自信组与正确得分之间的差距显着低于低自信组,实验变量控制有效。
胜任能力测查: 以高胜任能力和低胜任能力为分组变量,对满意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 积极反馈 M =6. 61,消极反馈 M =3. 94,t( 94) =8. 408,p< 0. 001.被试对得高分的满意度高于低分情况,实验对这一变量控制有效。
2. 大学生的权力运用次数
以关系类型、自信水平和胜任能力为自变量,被试实际权力运用次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 析,结果见表 1.【表1】
F 检验结果表明,自信水平的主效应显着: F( 1,88) = 14. 78,p < 0. 001,高自信水平组的被试( M =7. 00) 比低自信组的被试( M = 4. 71) 更加频繁地使用权力来改变对方估计的数目; 胜任能力的主效应显着: F( 1,88) =19. 55,p <0. 001,高胜任组的被试( M =7. 14) 比低胜任组的被试( M =4. 58) 更加频繁地使用手中的权力来改变对方估计的数量。自信水平和胜任能力的交互作用不显着。
关系类型主效应不显着: F( 1,88) = 0. 99,p >0. 05,朋友( M = 6. 85) 和陌生人( M = 5. 79) 在使用权力改变对方估计的数目方面并无显着差异。其他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着。
3. 大学生人际交往意向的变化
以关系类型、自信水平、胜任能力和权力反馈为自变量,被试实验后交往意向得分与实验前交往意向得分之差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正号是更喜欢与对方交往,负号是不喜欢与对方交往。结果见表 2.【表2】
从表 2 看出,被试在得知自己的搭档较多次地改变自己的估计数目后,交往意向更多地发生了变化,被试似乎更喜欢与那些没有或较少改变自己估计数目的同伴继续交往。
F 检验发现,关系类型主效应显着: F( 1,80) =21. 48,p < 0. 001,实验操作后互为朋友( M = 4. 77)的被试之间更喜欢与对方交往,而互为陌生人( M =- 0. 23) 的被试之间变得不喜欢和对方交往。权力反馈的主效应显着: F( 1,80) =93. 49,p <0. 001,高权力运用组( M = -1. 67) 的被试更不喜欢与搭档交往,低权力运用组的( M = 1. 85) 被试更喜欢与搭档交往。关系类型和权力反馈的交互作用不显着。其他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
四、讨论
实验过程中,那些更自信、具有高胜任能力的被试更容易使用手中的权力改变对方估计的数目,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自信水平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有更长的时间来观察实验数据,他们对自己的估计数目有较高的把握,对自己做出的判断更自信,因此会比那些不太自信的被试更加频繁地使用权力;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被试与搭档处于和其他人竞争的一种状态,处于合作的双方更多考虑到最后的结果和利益,通过有把握地改变对方的估计数目从而避免失败; 即使改变对方的估计数目能被对方知晓,但是出于一种利益和结果的考虑,我们还是会经常使用。
Van Knippenberg 和 Wilke 对处于合作和竞争两种任务性质下的被试权力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发现: 高自信水平和高胜任能力的被试会更加频繁地使用自己的权力,他们还指出只有在合作情境下自信和胜任能力这些变量可以增加有权力的个体为他人带来积极利益的能力。大学生喜欢与自己亲密的同伴交往。韩树杰、彭贤指出用来表示成人之间的亲密度能显着预测人际交往关系。
大学生喜欢和那些在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与自己相当的同伴交往,他们相互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话题,生活的交集更多,行为方式更加一致,彼此之间的摩擦冲突更少。同伴之间的亲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逐渐稳定下来的,很难通过外界影响因素打破,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被试更喜欢与自己亲密的朋友交往这一现象。
大学生喜欢与那些不经常使用权力的同伴交往。龚艺华认为人们对权力的认知总是伴随着控制、压迫、服从等消极的方面。
估计数目被改变次数较多的被试不愿意与对方交往,这可能是被试在心理上不接受搭档的这一做法,被试即使对自己估计的数目不自信,也不希望通过搭档来改变。这种改变在被试看来是一种能力上的不匹配、不被认可、不被接受的行为,这会给被试造成心理排斥,因此多次被改变会降低被试的交往愿望。相反,较少或没有被改变估计数目对被试来说是一种认可、肯定和信任态度,这会潜在地增加被试的自信和对搭档的好感,交往愿望也会更加强烈。
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权力的使用一直都在,但频繁使用权力会加大人际距离,不利于人际交往。怎样才能有效利用权力,把权力的效用发挥至最佳状态? 我们不仅要考虑情境因素,可能还要考虑个体因素。
在经典的权力趋近-回避理论的基础上有研究者指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权力特质,人机互动中控制他人和被他人控制的倾向不同,也许这也会为我们之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五、结论
第一,高自信水平的大学生比低自信水平的大学生更加频繁地使用权力; 第二,高胜任能力的大学生比低胜任能力的大学生更加频繁地使用权力; 第三,在相互陌生的关系中,大学生更喜欢与不经常使用权力的个体交往。
[参 考 文 献]
[1][美]伊恩·罗伯特。 社会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
[2][美]约翰·斯科特。 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二版)[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韦庆旺,俞国良。 权力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9( 6) .
[4]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 第二版)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全彩。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学校卫生,2002( 2) .
[6]刘肖岑,桑标,张文新。 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7( 5) .
[7]Annabel Ness Evans,Bryan J. Rooney. Method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M]. 北 京: 中 国 轻 工 业 出 版社,2009.
[8]Van Knippenberg,B. ,Van Knippenberg,D. & Wilke,H. A. M.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attitude change[J].Basic and Applied Psychology,2001( 18) .
[9]韩树杰,彭贤。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人际关系、自测健康的关系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08( 1) .
[10]龚艺华。 国外有关权力对社会认知和行为及心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康复,2006( 42) .
[11]Adnorno T W. 权力主义人格[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