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太效应的系统模型
从更综合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设想的这些积累优势与劣势的过程并没有无限制地进行下去?
--R.K.默顿默顿在分析马太效应与人才成长、资源无限增长之间的关系时,指出"这种结束优势积累的抵消过程还没有被系统地研究过,特别是对于科学这件事来说。
更具体的就是指人力与物力资源在研究性大学的分配过程和与之相伴的科学研究能力分散过程。"可见,马太效应造成的优势积累并不是永远都会持续下去的,本章继续沿着默顿的发问,借用彼得·圣吉的系统分析模型勾画出科学共同体在当今社会运行的状态,尝试着通过对系统模型的还原,讨论下默顿所说的马太效应抵消过程与系统视角下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增长与投入不足"系统分析模型。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的第七章"是自我局限还是自我持续地增长"中研究了"神奇科技(Wonder Tech)公司"(代名)成长、发展到最终破产的案例,他在章节末尾提出了研究"神奇科技公司"的系统模型,被称为"增长与投入不足"系统模型(Growth and Under-investment Systems Archetype)。
这是一个研究企业投入与利润之间复杂关系的系统模型,若仅仅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看,它可以提供一种对企业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的系统思考与解释,但是它的理论内涵却十分广阔。
这个"增长与投入不足"包含了三个反馈循环的过程。一个正反馈循环、两个负反馈循环。负反馈过程中还有"延迟"效应。"系统思考语言中的所有概念,都是以这三个元素为基础建立的。"正反馈环路表述的可能是良性循环或者是恶性循环。比如说一种产品,它的质量很好,销售出去之后产生了很好的口碑,进而顾客越来越多,顾客多进而销量又增加,又促进了产品的生产。这个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坏的开端导致越来越差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总之,正反馈系统的目标是加速某项因素的发展过程。而"负反馈系统是寻求稳定的系统。"它有着自我调节的机制来维持系统内部的稳定状态,"自然界特别偏爱负反馈的平衡稳定作用。"像人体内部保持体温恒定、创伤愈合、瞳孔对光的适应等都是负反馈机制。但是"负反馈环路比正反馈环路更难于辨认,因为它往往看上去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延迟就是"在行动和结果之间的间隙和空隙。"像产能过剩、谷贱伤农、进食与吃撑现象等都是延迟效应的体现。"当某个变量的作用需要经历时间来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时候,延迟就出现了,它成为系统语言的第三个基本要素。"上述就是系统思维三个基本要素的简要介绍,正反馈、负反馈、延迟概念都很简单,在"增长与投入不足"系统模型里,还有两个系统基本模式:"增长极限"和"转移负担"基本模式。"增长极限"模式是一个正反馈循环和一个负反馈循环嵌套在一起,"转移负担"模式是两个负反馈循环嵌套在一起。彼得·圣吉对"增长极限"模式的定义是:"一个正反馈(放大)过程开始启动,产生一个期望的结果。它创造一个成功增长螺旋,但也在无意之中产生副作用(在负反馈过程中显现的),从而使增长逐渐放缓。""转移负担"模式所表述的含义是:
面对困难复杂问题时,采取容易上手、意图良好的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往往只是解决表面问题,问题得到一时的解决而深层矛盾依然存在。越是处于这种状态,这种方法就越产生依赖性。就像安眠药对失眠患者一样,失眠患者失眠的原因是各种因素决定的,而吃安眠药只能解决一次问题,解决不了失眠的根本原因,时间长久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进而很难从这个困境中摆脱出来。"增长与投资不足"系统模型就是这两个基本模式的组合,它是通过将上述两个系统基本模型共有的一个负反馈循环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将科学共同体作为研究的对象略作修改套入到上述模型时。
科学共同体受到来自于政府的资金注入从而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科学活动就有相应的科研产出。预期与现实的科研产出又会促进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这三个要素之间就构成了一条马太效应的链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原理告诉我们,功能的发挥会增加原有系统的熵,使得原有的结构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这时,科学共同体的科研能力,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的要素都会存在熵增的情况。在科学共同体、政府之外的社会公共领域,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会刺激到政府与科学研究者进行与之相关的科研产出。与此同时,科学共同体科研能力的下降会影响到公众对科研基础建设的认知,政府又会通过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来改善科研能力。
于是,在这样的系统模型下,"增长极限"模式表现在"科研产出"会因为科学共同体科研能力由于各种原因的逐渐下降而达到上限,这时不论政府注入多少资金、物质基础都很难改变这种情况。"转移负担"模式表现在当科学共同体的科研能力逐渐下降时,各种内外综合因素会给科学共同体成员施加更多的压力,要求他们不断培养科研能力,这个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在这种压力下,科学共同体的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但是解决问题更深层次的方法并没有被采取,由于对科研基础建设的认知会有滞后现象的存在,反而会加深对"施加压力"方法的依赖,这样就形成了"转移负担"的循环回路。
(二)马太效应在系统模型中的位置与抵消过程。
彼得·圣吉认为,"正反馈(或放大反馈)过程是增长的引擎。只要你处在增长的局面,一定就有正反馈作用。",正反馈可能有好的结果或是坏的结果,引起正反馈的原因可能是很微小的举动或者期望。彼得·圣吉分析,"心理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是第一位命名了这一现象的人,他称之为'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可以说对于"不断自我循环增长、微小力量持续逐渐变强"的这一正反馈现象,默顿与圣吉都有共同的理解。彼得·圣吉还继续总结了正反馈的其他形式,"民间智慧对正反馈的描述有:滚雪球效应、流行效应、良性循环;还有特别场合的说法:富人更富、穷人更穷。"马太效应就是描述、研究这种"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现象的,默顿从"科学家名望的高低"角度总结马太效应原理,认为有名望的科学家更有可能被同行承认,而且这种可能性不断增加。可以说这与彼得·圣吉对正反馈的研究正好相互对应,正是因为正反馈与马太效应表述的都是某些变量相互促进、不断自我循环增长的过程,所以用正反馈循环这一形式来表示马太效应原理是充分可行的。
马太效应在"增长与投资不足"系统模型中就是构成"增长极限"的正反馈循环,但是当它与社会各方面因素相结合的时候会存在增长的限度,简单的追加政府投资肯定不会促进科研产出继续增长了。对于此,默顿有过专门的论述,他将这一过程称之为"抵消过程(countervailing processes)".
首先,默顿从社会心里的角度分析了这种抵消过程。他认为,"相应的,一些已经牢固树立起名声的大师们,在一种师徒矛盾心理模式影响下,可能不会想要有才高八斗的同事参与到他们自己的或竞争伙伴的研究领域当中,他们感知到这些年轻人可能会迫使他们过早的退休。"已经取得公认成就的大师出于自我保护的潜意识肯定会有这样的心理,当然也会存在例外,默顿举了艾萨克·巴罗(Isaac Barrow)的例子,他是牛顿上一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Lucasian Chair of Mathematics at Cambridge)的拥有者,由于这个席位同一时间只授予一个人,所以就显得尤为珍贵。巴罗在他 39 岁的时候就从这个席位上退了下来,将其传给了他的学生,牛顿,而牛顿此时才 27 岁。默顿称其有"强大的自我批判能力(powers of critical self-appraisal)"和"博大的精神情怀(largeness of spirit)".然而,"在我们的时代,当然,至少在看上去处于永无止境的学术财富和影响的年份里,巴罗会继续有拥有他的席位,而牛顿会被授予一个新的位子。"其次,优势差异促使了综合性的抵消过程。顶尖高校里的某些专业也并不是都处于学术科研的前沿。这个给那些规模、声誉较小的机构提供了足够的机会,让其将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到该单一领域的研究中去,进而创造出有利于科研事业发展的微吸引环境(attractive microenvironments)来吸引该领域的顶尖人才。这也是马太效应内含逻辑造成的结果,因为马太效应促使资源与人才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地聚集,而在另一个领域就会留下空白,这时候不同的研究团体就会产生不同的强势学科,正是这种差异性的优势促成了综合性的马太效应抵消过程。
最后,默顿提到了平民主义和民主价值观(populist and democraticvalues)也是抵消过程的重要因素。对于此他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说明,只是说这些价值观会让政府采取更广泛的措施来应对优势积累。若是在"增长与投资不足"系统模型视角下纵观默顿对马太效应抵消过程的研究,他就是在探寻影响科研能力下降背后的机制,就是上节"科学技术之社会运行"系统模型当中围绕科学共同体的负反馈循环。
(三)系统模型的社会现实展现。
将视角放到系统领域,把科学共同体作为行为主体,展现出来的社会运行结构就是"增长与投资不足"系统模型。在这里,正反馈循环是简化了的科学共同体内部结构。它包含着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拓展人类知识的疆界。这里用"科研产出"表示这个目标与其它附带在其中的各种活动和结果。正反馈循环就是马太效应原理的体现,而它之所以不能无限地增长下去是因为各种因素产生的阻碍效应,同样的,常识经常告诉人们,无限地增长是不可能的,而这个认知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彼得·圣吉用"增长极限"模式来说明这种现象,前文已经论述过,科研能力会随着科研活动的进行而逐渐下降,这是一个系统的熵不断增加的结果。默顿分析的"抵消过程"强调的是一个积累优势的科学行为主体会由于一些内在原因而不得不外流出一些科研人才与资源。这是在"科学中的社会"视角下审视马太效应原理。而科研能力的改善与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这就需要从科学共同体的外部出发来思索提高科研能力的社会进程。
彼得·圣吉用两个嵌套在一起的负反馈循环结构来表示"转移负担"系统模式。这一系统模式哲学内涵强调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直接方法与根本方法之间的关系。直接方法会在短期内起到作用,每一次直接方法的运用都会增加对其的依赖性,但是同样会使得系统的熵逐渐增加,当熵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系统崩溃,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其它的方面。在这里,管理机构对科学共同体施加压力,采用强制性质的措施是直接手段,在短时间内会促使科研能力的提高,不过这却是竭泽而渔。提升科研能力的根本方法在于对科学研究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建设方面。而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我们国家在经历过重大的历史变故之后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逐渐地采取相应措施建立起制度化的科学研究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由此可见,建构起根本方法的社会循环体系是多么的不容易。科学共同体外部的社会心理因素与其内部的现实情况相互作用,再结合其目标追求,拓展人类知识的疆界会不断地为人类社会进步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