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在互联网的兴起,大学生网购也成为一种常态,大学生网购主要集中在服装、书籍、电子产品、美妆、零食 、娱乐、还有小礼品什么的!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关于大学生网购论文范文,提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大学生网购论文范文第一篇:鲁东地区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以烟台地区部分大学为例
作者:王力甲 王丁甲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市场得以持续繁荣发展,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网购市场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群体的网络购物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首先阐述研究方法和相关统计学操作,其次结合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消费社会学的视角解释这一行为,来具体描述大学生网购行为的情况,最后通过分析鲁东地区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促进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合理化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消费行为;
作者简介:王力甲,男,山东临沂人,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王丁甲,男,山东临沂人,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生物细胞、生命科学。;
1 调查设计与方法
1.1 概念操作化
一是从大学生网购的时间、购物频率、网购费用占生活费比重以及网购最多的商品类别及价格、网站、支付方式四个维度调查了烟台大学生网购的基本情况;二是从网购的原因动机、购物网站选择的原因以及其他买家的评价对网购的影响三个维度调查了大学生网购行为的影响因素。
1.2 测度的信度与效度
本测验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454,内部一致性信度相对较强,指标的主观性较弱;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测量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所测度的问题,效度较高。
1.3 问卷设计
以非概率抽样为主,采取自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笔者在社交平台发放问卷并请已回答的学生提供其所属高校的更多调查对象填写问卷。本问卷回答者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烟台职业学院等,基本涵盖烟台地区高校。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取了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方法。利用三线表、复式条形图等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展示分析;同时采取假设检验卡方检验等推断统计方法。
2 调查结果
2.1 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总体状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5份,实际回收155份,回收率、有效回答率均为100%.女生为112 人,占比72.26%;男生为43 人,占比27.74%.可以看出女性在网络购物中的比重高于男性。大二年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人数最多,为115人,占比74.19%,其次是大三年级占比13.55%,大四年级比例最低,为 1.94%,仅3人。笔者分析,大一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对生活费用的掌控不稳定,没有过多参与网络购物;大二学生有更多空闲时间和资金消费,在网络购物活动中表现稳定频繁,大三、大四学生则课程较紧张或忙于毕业事宜,在网络上的时间较少。由于抽样方法有滚雪球抽样特征,笔者估计此方法对年级分布的特征影响较大。
2.2 大学生网购前行为分析
第一,网购时间。
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中,具有三年以上网购经历的比例最大,为43.9%,其次有1~2年网购经历的为29%,少于1年网购经历的占比9.9%最低。由此推断网购在大学生生活中已极为普遍且已有较长时间。
第二,网购频率。
平均每月进行 1 次网络购物和平均每月进行 4 次及以上网络购物的都为48人,均占30.97 %,每月至少2次网购为 30人,占比19.35%,每月至少3次网购为 29人,占比18.71%.虽然网购频率中各部分相差不大,但从图1可以看出,女生相比男生购物的人数更突出,推断女大学生对购物更具有兴趣。
第三,网购原因。
由表1可知,大学生选择网购是因为网购的价格较低,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
第四,网购消费。
表2显示,大学生网购消费占生活费比重在各个比例分布较为平均。但从表3可知,将网上消费占生活费比重与性别进行交叉分析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月均消费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16.649,P=0.001,α=0.05)
2.3 大学生购物中行为分析
第一,网站选择。
淘宝、天猫、京东三大消费网站常被调查者使用,比例分别为48.5%、17.9%、16%,使用亚马逊网站的频率最低,仅1.6%.知名度高,便宜、折扣活动多,选用的快递较方便是促使大学生选择该消费网站的主要原因,知名度高促使选择该网站占37%.
第二,支付方式的选择。
大学生经常在只支持支付宝支付的淘宝上消费,导致支付方式中支付宝付款频率最高,在155名调查大学生中占63.2%.排在第二的花呗比重较高,占比24.8%,反映出大学生常常入不敷出。使用最少的支付方式为货到付款,占比仅0.4%.
图1 大学生网购频率与性别的复式条形图情况
表1 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的频数分布
表2 大学生网购消费占生活费比重
表3 大学生网上消费占生活费比重与性别进行交叉分析
注:a代表1 单元格(12.5%) 的期望计数少于 5.最小期望计数为 4.99.
第三,支付价格。
大部分被调查大学生所购商品的价格在0~200元,购买超过200元的商品时,大学生群体往往表现得更加谨慎,不会轻易选择电商网络购物。
2.4 购物后行为分析
在155份问卷中,有48%的大学生认为其他买家的商品评价会对自己有一定影响且会参考别人的评价,46%的大学生则认为对自己影响很大,很注重买家的评价,只有1%的大学生注重主观判断,认为别的买家的评价对自己没有影响。
3 反思与总结
3.1 大学生网购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冲动性购买现象较多。
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群体性攀比消费欲望强导致超支付能力消费,陷入"消费主义"陷阱。花呗的使用缺乏引导也是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行为较多的原因之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很有必要。
第二,网购消费的无计划性和从众性。
大学生群体思想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消费趋附性。当周围同学谈论或进行网购行为时,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大学生潜意识也会加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认为,当个体为了某个行动目的而聚集成一个"心理群体"时,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会产生明显的从众心理。
第三,网络消费成瘾。
人们进行网络消费时,关注的不再是所购买的商品,追求网购付款时的成就感和刺激感成为了消费的驱动来源。大学生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作为网民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人际交往的互动体验,转而在网络上去弥补人际情感。因而,网络消费成瘾无疑会影响大学生正确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形成。
3.2 对大学生网购的建议
第一,树立良好的消费理念,形成良好的网购习惯。
在现阶段大学生经济主要来自父母,过度网购消费会给家庭、个人都带来压力。所以要时刻把握好网购消费的度,避免盲从和过度消费。
第二,加强网络消费安全引导,提高鉴别能力。
网购消费容易造成安全问题,网购便捷轻易,大学生容易过度消费导致生活费不够甚至误入校园贷等陷阱;网络中仍存在漏洞,易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问题。大学生要提高鉴别诈骗陷阱、网络危险的能力,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尽量选择信誉高、好评度高、规模大、口碑评价高、售后服务好的商家。
参考文献
[1]安晓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实证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14.
[2]崔敏。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3]吕婕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新变化及营销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9(28): 165-166.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邬之众一大众心理研究[M] 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5]钦国巍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2(1):17-18,34.
文献来源:王力甲,王丁甲。 鲁东地区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以烟台地区部分大学为例[J]. 中国市场,2021,(29):108-110.
大学生网购论文范文第二篇:大学生服饰消费方式分析与实践创新研究
作者:周昱名 张纪文 母蓉冰 张嫚嫚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大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消费群体,特别是在服饰行业中。文章以大学生服饰市场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结合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征,创新制定出符合大学生消费水平的方案,进而创新出符合大学生的服饰品牌。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创新,
作者简介:周昱名(1999-),女,籍贯:河南许昌,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张纪文(1974-),男,籍贯:河南鹤壁,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
基金:2020年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20104670S;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我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穿着打扮也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服饰的消费观念上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体现地淋漓尽致,据调查发现,服饰消费在大学生的总体消费中占据很大比重,他们对时尚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因此,大学生在服装与服饰的市场中必然占据着一席之地。
1 大学生服饰消费心理特征
1.1 求异心理
对新乡四所高校大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他们在服饰方面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23.8%.他们每月生活费的1/4都用来购买服饰。如今的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化,突出自我个性表现,服饰穿衣打扮是突出他们个性的主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在购买服装时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彰显个性。比如为凸显个性化,大学生购买并穿戴非本季节衣物。
1.2 攀比心理、从众心理
对于如今多种多样的服饰,在质量价格款式上有着好坏之分,那么差异也是理所应当的存在。当代大学生每个人的消费水平也会因家庭等因素产生差别。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社会环境和校园风气的影响,长期生活在集体中的大学生,在消费方面也极易与他人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同质化的现象,其所谓的潮流。对于在心理层面还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一味地跟随也一定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产生怀疑。比如,最近流行的李宁之类的品牌服饰很多大学生就会争先地去抢购。攀比从众心理驱使大学生去消费购买超出自己所承受范围的服饰。
1.3 求实心理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购买服饰的资金或者所有生活费来源由父母支付的占49.8%.也有相对一部分学生靠自身勤工俭学来去支撑自身生活所需费用。大多数学生会根据自身情况,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购买衣物。据调查显示在100元到200元之间的价格最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大于500元的价格对于学生们来说是相对较高的价格。那么,在每月生活费一定的情况下,一部分学生会为了买到更多自己心仪的服饰,从而降低自己在食品上的开支。
1.4 冲动心理
相对于前三种消费心理,冲动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学生的情绪所支配。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的极端心理行为。可能是受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等影响因素,30%左右的人会转化为消费方式发泄出来,调节自身情绪,从而造成冲动消费。那么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外,客观因素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拼多多、淘宝等app的普及,使我们的购物方式多元化,特别是像淘宝推出的双十一购物节等大型促销活动,大学生们为了各种折扣、促销去拼单、凑单。
2 大学生服饰购买行为分析
2.1 问卷结合某市几所大学为研究对象做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2.1.1 性别与购买行为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分析,男性大学生平时购买服饰频次较少,而女性大学生平时购买服饰的频次较多,因此,在大学生在服装市场中,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的市场大。
2.1.2 大学生购买服饰的特征和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分析,舒适是大学生购买服饰的首选条件,大部分人认为服装还是要穿在身上舒服;追求时尚度也是大学生购买服饰的一个条件,这部分同学喜欢紧跟时尚潮流,所以更追求时尚度;还有一部分同学购买服饰是因为要提高品位,其中女生占比较多;另外,品牌也是大学生购买服饰的一个原因,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提高,品牌既是品质的象征,也是品位的体现。
2.1.3 购买服饰的途径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带动了一系列的产业。网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途径,网购具有效率高、性价比高、选择多、个性时尚等特点;还有一些大学生喜欢在实体店购买服装,实体门店可以试穿,质量有保证,这些是网购无法超越的;另外选择实体店的原因还有可以消磨时间,体验逛街的乐趣,以及"砍价"乐趣。
2.1.4 大学生注重服装价格
调查结果显示分析,大学生服装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三百以内。换季,打折促销的力度也是促进大学生购买服饰的一个重要原因,价格的优惠最能刺激购买服装的欲望;另外,经济来源也对购买服装有影响。
2.2 大学生服装市场营销策略
2.2.1 产品
大学生在购买服饰时,对面料、质量、设计有较高要求,为此可以从两方面提高:面料的舒适度,开发创新新的面料,增加大学生的可选择性;提高时尚性,及时更新时尚潮流服饰,打造有个性的服饰。
2.2.2 价格
大学生还没有完全的有经济来源,还处于金钱索取阶段,所以大学生承受的服装价位是比较低的,上文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促销打折的时候购买行为最强,因此商家可以多进行一些促销打折活动来吸引,例如在节假日或者换季时进行促销活动。另外,对大学生的服装定价位不宜过高,对服装合理定价,可以从服装的面料,加工上来降低成本。
2.2.3 渠道
大学生网购服装较多,有条件的连锁品牌可以考虑开展线上网店和线下实体店,大学生闲暇时间较多,线上线下门店都可以提高服饰交易量。
2.2.4 打造特色款式
大学生会在舒适的基础上挑选适合自己风格的个性服装,追求时尚潮流。要体现个性,还要符合大学生身份。所以服装销售者和厂家要注意开发大学生服饰市场时,要推出有个性的服装款式,在大学生身份的前提下满足其个性的需求。其中,休闲类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服饰类型。
2.3 树立正确消费观
要有健康科学的理财观。科学健康的消费观,不但要敢消费,而且还要会消费。大学生不缺乏敢消费的勇气,只缺乏会消费的理性,所以常常发生冲动消费,无计划无节制消费,这也反映出了大学生在对理财知识能力的欠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另外,大学生还要适当提升经济自立自强能力,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奖学金,创业,兼职等渠道来赚取一些生活费。
3 大学生服饰消费实践创新研究
3.1 设计理念创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今社会,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消费者们在服饰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DIY的出现,无疑是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人格和审美兴趣的最佳渠道。
DIY服饰设计可以是新衣的设计以及制作,也可以是旧衣的二次设计及改造。在设计师的专业辅助下,最大可能性在服饰上表现消费者本人的想法,在消费者和设计师之间建立更完善的沟通方式,将买家与卖家的交易关系转化合作交流关系,必定会更能吸引消费者买单。
当今时代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服饰的更新换代极快,对于喜欢追逐潮流的大学生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消费压力。据调查,大学生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烦恼:没穿几次的衣服已经成了过气的款式,不愿再穿出门却也不舍得丢弃,想要购买新的款式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旧衣改造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方案。
服装色彩作为服装三大要素之一,最能表达出消费者的性格、爱好、情绪等特征。在色彩图案方面的设计也必然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大学生们有着较为深厚文化底蕴、个性鲜明、审美超前,他们对服饰色彩图案更加挑剔敏感,可以利用手工扎染、手工印染、涂鸦手绘等工艺手段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不仅适用于新衣服的设计,还适用于对旧衣服进行二次改造。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不光可以锻炼动手能力、缓解生活压力,还可以彰显自身独特的个性与价值。从服饰的色彩、材料、款式等方面探索DIY服饰创新设计新模式,从专业角度引导大学生群体把传统手工艺文化在DIY服饰创新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传承,让DIY在服饰领域展现不一样的艺术光彩。
3.2 营销方式创新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网络购物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消费的主流渠道,市场上对于服装的营销方案也紧跟时代的脚步进行更迭,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平台也将成为服饰营销策略的一项重点。全新的销售渠道对初出茅庐的新型服装企业来说是一种机遇,是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的最好时机,足以让一个不知名企业在短时间内为自己开拓一片新天地,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发生变化,对整个服装行业的传统营销模式也必然造成巨大冲击,只有跟上时代更替的脚步,才会避免被淘汰,才能发掘到新的机遇。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购物方面不单单局限于购物软件的使用,观看网络直播进行购物更是当今一大潮流,网络直播这种营销模式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商家与顾客、顾客与顾客之间的互动也更加方便,优势明显。服装与服饰行业也根据自身的特性也陆续加入直播营销的队伍当中,积极开拓发展的新途径,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但这并不代表传统的实体店营销就会被完全取代,网络购物虽然方便快捷,暂时受到大众的追捧,但实体店带给消费者的切实体验感依旧是网络购物无法替代的。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双休日的放松娱乐方式中,逛服装店、饰品店依旧占据很大一部分比重,其中女性群体占比居多。因此,线下营销应当更加注重如何让消费者感到放松悠闲的研究,像zara、ur这些品牌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的线下实体店不会有过于热情的导购,试衣服务却安排得很到位,给顾客带来一种完全放松愉悦的心情,若是遇到心仪的款式,顾客选择下单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购物之后会后悔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更容易留住回头客,树立良好的自身品牌形象。
3.3 人工智能
在21世纪这个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成了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服装与服饰的设计创新之中,服装行业又能在历史上迈出新的一步。人工智能技术在服装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智能服装在一定程度的可以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需求,将传统服装行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这种大胆的发展创新想法也非常符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人工智能技术在服装行业中的发展潜力大,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以重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好地优化服饰的设计效果和工艺效果,在高科技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重点应是在工艺领域中,利用计算机可以迅速完善服装的功能,有效提高制造行业的生产效率。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记录每位顾客的风格喜好,购买习惯等信息,为顾客制定一对一的服务策略,给顾客带来更加良好的购物体验,在顾客心中建立完美的品牌形象,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服装行业的共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4 总结
服饰可以进一步反映出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态文明和精神世界文化文明,而大学生服饰可以通过展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社会发展潮流和大众消费品位。本篇文章是以大学生消费方式作了分析,通过调查问卷,搜集资料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服饰营销也必须树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形式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12(02):122-124.
[2]徐佳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成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11(23)-:154-155.
[3]张丰采蒙古族大学生消费现状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冯雨传统刺绣工艺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形式[J].艺术教育, 2018(12):105-106.
文献来源:周昱名,张纪文,母蓉冰,张嫚嫚。 大学生服饰消费方式分析与实践创新研究[J]. 大众标准化,2021,(1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