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

网络购物的理论基础—消费社会学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26 共405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调查分析
【第一章】高校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研究绪论
【第二章】网络购物的理论基础—消费社会学理论
【3.1 3.2】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分析
【3.3】无网购经历的大学生网购行为分析
【第四章】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致谢/参考文献】基于消费社会学的大学生网购探究致谢与参考文献

  2 网络购物的理论基础-消费社会学理论

  2.1 消费社会和消费社会学的相关观点。

  随着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社会学在对消费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由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研究消费的有关影响因素转向为研究消费行为背后所体现的社会结构关系。

  二战后,深刻的变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迅速的产生着, 经济、社会的运作逻辑被以知识、技术和信息为特征的第三次浪潮深刻地改变了。在这一时期,一场从美国扩张向世界的"消费者运动"的发展在社会生活领域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不消费就衰退"、"富裕社会"中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人们对本能需要感到满足之时如食品、服饰和住所,成批量生产的商品就会滞销,这时, 经济进一步扩张的结果就成为了大规模的消费行为。伴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生产日益被消费取代,经济、社会的支配力量成为了消费。这是西方社会由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时期。

  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一,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逐步取代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与以往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模式(即福特主义的生产模式)不同,更多样化和个性化是这一时代生产强调的重点,这导致了个性的张扬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二,社会生活的高度理性化和多样化并存。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不断突出,另一方面,各种消费方式组织的方式更加理性化。韦伯的理性化概念被社会学家瑞泽尔所延伸,他提出用社会的"麦当劳化"来概括现代社会生活的算计性、高度理性、非人性和效率等特征。三,符号消费逐步成为消费的目标。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实物所蕴涵的意义已超越实物本事成为消费的目标。故而,布希亚提出了"为了成为消费物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的符号消费理论观点。

  从消费的财产,消费已不仅仅是经济的或心理的层面,而是一套经济,心理,文化,符号和社会作为一个普遍的现象。王宁认为,消费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社会制约、社会影响、社会后果或功能)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消费观念的社会性。消费观念的形成产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它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条件和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群体 (如:

  代际团体和信仰团体等)、民族和阶层常具有不同的消费观念。第二, 消费主体的社会性。消费主体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而是每个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人具有社会性,进而决定了消费也具有社会性。第三, 消费行为的社会性。个体消费行为受参照团体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消费的社会模仿性。消费行为又是一种象征性竞争,攀比或炫耀性消费都是维持或提升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手段。追逐时尚和流行也是消费行为的社会性表现。此外,消费的后果也具有社会性,即具有消费示范效应。第四, 消费功能的社会性。消费即维持个体的再生产又起着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作用。一方面它是表现社会认同和社会区分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又是沟通社会关系的纽带(如交际消费)。第五,消费供应的社会性。随着自给性消费在社会分工的发展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通过交换或某种社会关系来获取消费品已消费者迫切的需求。

  费瑟斯通提出以下假设,即大众消费运动往往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并认为消费文化一般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内容通常强调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

  他还指出,消费时的快乐情感及梦想、欲望等是消费文化理论中一个新鲜的视角。在消费文化影像中及在独特、直接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快乐情感与梦想和欲望等都是大受欢迎的。

  作者对大众文化中商品影像功能的看法中,提出了可替代性大众商品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在大众文化中,由于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主要是基于它们的形象,而不仅局限为他们的使用价值,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情感体验,因此,影像就代替了使用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代用品。

  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理论范式存在于社会学家们对有关消费型社会的批判性态度中:一是在现代性语境中,消费型社会被看作是现代性的后果,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领域中的异化向消费领域的渗透,或是资本主义工具理性化发展的逻辑推演。这种研究取向立足于现代社会理论关于主体性、理性、进步的批判论述,关注由消费引起的社会失序与道德后果,追究隐藏在消费资本主义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其二是将消费社会视为与现代社会截然决裂的后现代社会,强调人们的行动越来越为各种消费、"符码"、"影像"、"诱惑"所控制,社会走向崩溃和解体,工业意识形态彻底失落,无深度文化无孔不入。

  它具体有两种不同的批判诉求,一是从积极的意义上寻找颠覆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机会和动力,一是着力于描述消费主义引起的"主体死亡"和"社会的终结",走向了悲观主义和xuwuzhuyi。

  它们共同点是偏重于对消费社会的符号意义的解读。

  资本主义文化价值体系中的精神性部分日趋见少,只剩下了物质成分,其结果是文化最终异化为自然,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与此同时,后现代社会学家布希亚在其消费社会学理论中认为:当代社会中的"商品"并非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的理论所言,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特点,而且还有符号价值--即风格、威信、豪华、权力等的表现和标识,这一符号价值成为商品和消费的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这种符号价值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符号战争".在布希亚看来,在《物体系》、《消费社会》著作中,布希亚将消费设想为一个工业文明特有的作用模式,认为在当代消费社会中,在被符码所控制的消费社会里。

  瑞泽尔的消费社会学研究延续了韦伯、马克思、齐美尔、法兰克福学派等对社会世界的研究,是基于人文主义视角而对美国消费实践的社会批判,麦当劳化的主要特征在于注重效率、可计算性、可预见性和非人格化。瑞泽尔认为,速度、效率、自我服务、有限的人际交往等麦当劳化的、理性化的特征是众多新的消费方式的核心,这便是"让祛魅的世界再着魅".瑞泽尔在《"虚无之物"的全球化》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虚无之物"(nothing)。

  关于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建构群体认同和个体认同方面,王宁指出,消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既是用于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正如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所说的,"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Friedman,1994:104)。王宁提出了四种消费者认同框架。第一,社会化过程教会了人们该以何种认同框架作为自己认同行动的基本准则。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前辈、教师和同伴等均以对个人行为加以肯定和否定两种方式,把社会中现行的某种认同框架灌输给他/她。这种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认同框架,可以称为继承性认同框架。第二,大众传媒在告诉消费者某种产品适合哪一类消费者的同时,也在向消费者宣传不同类型消费者应有的认同框架。这种由厂家和商家在幕后主导和指定的认同框架可以称做诱导性认同框架。通过这一框架,厂家和商家便"创造"了自己稳定的消费者队伍,从而"创造"了稳定的市场。第三, 同时参照群体的示范作用向人们传递了某种认同框架(Merton,1957)。

  人们在塑造自我认同的时候,总需要有某个理想群体作为自己的参照。一旦确立以某个参照群体为自己的模仿对象,那么,参照群体的认同框架也就被人们所接受了。这种由参照群体所传播的认同框架,可以称做示范性认同框架。第四,消费者认同框架的选择受到经济地位和社会分层地位的制约。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他们所欲望和向往的认同框架作为行动的根据,原因就在于人们的经济条件的限制。因此,尽管人们有选择认同框架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的。人们不得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阶层地位来选择相对应的认同框架。这种由经济条件所制约的认同框架可以叫做资源性认同框架。

  2.2 大学生网络购物与消费社会学。

  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购物或者说网上购物,是指借助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账号或信用卡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形象地说,网络购物等于是把传统的商店直接"搬"回家,可以在家"逛商店",订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网络直接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享受自己需要的服务。

  从专业角度来说,网络购物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意义也称做网络消费。广义的网络消费指的是一切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消费行为,包括对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对知识的消费和对通过网络载体发布、出售的商品及服务的购买等,广义的网络消费既包括免费产品和服务的享用,也包括付费方式的购买。狭义的网络消费指的是网络购物,需要通过付费方式对网络上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和使用的行为。

  在整个购物过程中,作为网络购物者一般需要实现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网络浏览、检索商品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基本信息做出购买决策;二是按照网络商店的要求实现购买,其中包括选择何种货款支付方式以及何种配送方式;三是得到商品后,检验商品并从商品质量、商品是否与网站描述相符、网站服务态度等方面对卖家进行评价。通常可将购物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即确认需要-→收集信息-→比较选择-→实现购买-→购后评价。

  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巨大、收入能力有限、消费能力可观的群体, 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定型期,大学生之间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相互参照和规范作用,这是由于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学习所致。大学时代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因此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消费行为和习惯,将有助于我们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网络消费趋势,也有助于学校了解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