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 21 世纪之交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的速度。面对老龄化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及带来的挑战,养老保险事业寻求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和社会的现实发展,不可盲目跃进而超越客观实际,而且必须兼顾好当前养老困境与后代养老持续发展、当前与未来在养老金支付能力上的矛盾等等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又称“人口老化”,其变化程度取决于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除去人口迁移因素)的对比。在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而且是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重要部分,一定程度影响着世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延长,绝对增加了老年人口比重;而计划生育政策促使了人口生育率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使得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如将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国际社会人口老龄化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到 2012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了 1.94 亿,占全国总人口 14.3%,到 2013 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有可能突破 2个亿,2025 年将突破 3 个亿,2034 年突破 4 个亿,并且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出失能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以及贫困老年人比例高等特点。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已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二、老龄化进程中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负担,尤其造成沉重的养老负担我国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将直接导致抚养人群的增长,老年人口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费用将转嫁到劳动年龄人口,从而造成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将无形增加社会赡养的成本费用,退休养老费、福利费等随之增加,社会负担将日渐加重;还会造成家庭养老面临困境,家庭中子女赡养老年人的难度系数将加剧,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人口老龄化尤其对社会养老造成巨大的负担。一方面是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等,促进了人均寿命的延长;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国家的退休政策、养老制度却长期未能适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有效调整和改革,法定退休年龄没有实质变化,相比之下就增加了国家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成本,并进一步加剧了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之间养老金收支比例的失调局面。
(二)人口老龄化制约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人口老龄化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产生了诸多困难。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如不适时改革目前的养老保险基金现收现付模式,到 2030 年之时,养老金支出与其工资总额的比率将会达到 48%,会大大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必然进一步恶化养老金支付的危机。在人口老龄化形势之下,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应根据享受养老基金的离退体、退职人数和人均养老金给付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可近年的现实情况是,离退体、退职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在职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造成了支付养老金负担日益加重。显然,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我国如果仍维持目前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及工资替代率,仍沿用现行的养老资金积累制,简单地把退休人员的养老负担简单转嫁到劳动年龄人口的身上,这种代际转移负担基金筹集模式会极大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人数、给付年限的增加
应该说,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越多,养老风险的分散效应则越明显,制度良性运行的成效则会越明显。在养老制度体系中,整合性和覆盖面是影响其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面临人口老龄化不断严峻的形势,老年人的抚养比例必将不断上升,供养人数和给付年限也将持续增加,对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造成巨大冲击,甚至还囿于养老保险改革中遗留下的隐性债务,养老资金出现入不敷出的困局,这样的种种压力,造成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缺乏长期偿付能力,老年养老负担的增速明显,养老金给付年限延长,承受的老年抚养指数远超国际水平,更加剧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失衡。
三、老龄化进程中发展养老保险的对策
(一)优化养老保障,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
应对人口老龄化局面,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需要,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致力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坚持多元化的渠道,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道路,逐步推行多层次的综合性养老政策体系,建立起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全面养老保障机制,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的能力,提升老年养老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社会养老新格局。
(二)注重公平,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社会保障公平性仍有所欠缺。由此,我们应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广大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并努力使社会保障覆盖到所有的城乡劳动者,通过优化制度来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目标,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科学规划退休年龄,注重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退体年龄是制约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2012 年,我国相关部门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并且有专家认为,如果退休年龄不提高,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将难以获得持续发展,主张采取小步渐进的延长退休年龄方式,实行较为弹性的退休制度是比较理性的解决方案。笔者以为,目前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人口赡养率日益提高,养老金支付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应科学规划、全面论证劳动职工的退休年龄,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改变退休年龄,而不是由国家相关部门闭门造车、独断决策,忽略民意,堵塞民声,这样的后果将会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制约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只有广泛集中民智民意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完善退休制度及各项配套措施,适时适度提高退体年龄,才能促进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养老基金投资机制,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推进,重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筹集模式,并积极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机制,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是一个不容拖延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做实个人账户,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求;要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竞争的环境,规范养老保险基金营运,实现养老金基金投资营运的市场化,并在市场化营运管理过程中获得养老金基金的保值增值,从而促进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推动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推进我国养老保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前,切实采取适合经济和社会现实情况的政策措施,而且还应适时根据实际,坚持从养老保险机制改革、管理模式优化、投资机制等方面着手,营造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建煌。对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关系的分析[J].时代金融,2012,(18)。
[2]包福存,张小华。人口老龄化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社科纵横,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