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改善高龄老人养老支持现状的对策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12 共498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龄老人养老支持问题探析
  【第一章】丰润区高龄老人养老问题探究绪论
  【第二章】高龄老人及其养老支持理论
  【第三章】丰润区高龄老人养老支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样本区高龄老人养老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五章】改善高龄老人养老支持现状的对策建设
  【参考文献】高龄人群养老支持机制完善研究参考文献
  
   5改善高龄老人养老支持现状的对策建设
  
  5.1经济扶持方面
  
  5.1.1提高高龄老人退休金收入水平
  
  高龄老人月收入来源的渠道最主要是退休金的收入和子女供养获得的收入。依靠退休金获得收入的高龄老人比例高达59%,依靠子女供养获得的收入的高龄老人占21%.可见退休金和子女供养构成高龄老人收入的构成的主要渠道,达到90%.占比最高的退休金收入又较低,由于物价上涨远高于退休金的涨幅现象较严重,即使收入能满足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由于高龄老人健康水平是一类弱势群体,仅有的退休金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因此,首先,应保证离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要随着就业人员工资水平及物价指数的变化及时调整,以保证老年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并逐步提高。高龄老人所在的工作单位应该参照本单位在职人员的工资水平,按照在职人员的工资的7%-17%的比例设立高龄老人生活补助,以应对通货膨胀和医疗、意外等情况的支出。该补贴可分为长期补贴和临时补贴两种类型。长期补贴主要是对失能半失能等身体状况较差需要额外支出更多医疗费用的、空巢老人由于是老伴去世后失去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或者失去子女等应负责主要经济赡养义务的无退休金收入的高龄老人,每月除了退休金收入外,对于这类被评为可享受低保救济的高龄老人政府额外发放50-500元作为高龄补贴。临时补贴则可根据高龄老人的实际情况如子女发生意外暂时失去供养能力的、工作单位突然破产失去退休金收入等情况的高龄老人。由于他们的这些临时意外情况突然发生,导致高龄老人的月收入得不到保障。这时就需要政府要顾及到这部分老人的情况,维护他们的日常生活得以继续下去,可以每月发放300-800的基本生活费用,直到这种意外情况消失或者减轻。
  
  5.1.2规范子女对高龄老人经济供养的方式
  
  除了退休金收入,高龄老人从子女方面获得的经济供养收入也占高龄老人收入的主要部分之一。通过饼形图3.1了解到,老人每月支出中占比最大的是医疗支出,占到53.8%.高龄老人大多出生在1930年前后,经历了战争、自然灾害等困难时期,生活节俭朴素,排在第二位的衣食住行上的支出与医疗方面的支出相差甚远。所以医疗支出需要引起子女的重视。而高龄老人的疾病大多都是日积月累不好治愈的慢性病,部分老人的子女由于高昂的治疗费用,较易放弃对父母的治疗。目前还没有一部立法或者制度来约束子女对父母的经济供养(包括对父母的医疗费用的支付)保障高龄老人治愈自身疾病减轻痛苦。所以应督促并加快建立相关立法和制度来约束子女切实赡养老人的义务。
  
  5.2生活照料方面
  
  5.2.1根据高龄老人的需求开展生活照料项目
  
  由于医疗水平发展、社会进步等原因高龄老人的数量与日俱增,而高龄老人又因为特殊的特点(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心理较脆弱的空巢老人等)需要我们更细心的呵护。所以不管是家庭、社会还是政府都应该对这一脆弱群体给予重点关注。通过了解到的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根据需求“对症下药”
  切实解决高龄老人的实际困难。具体方法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建立高龄老人生活照料体系
  
  根据高龄老人的不同身体状况可以对高龄老人进行分类(如分为失能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高龄老人、半失能但是能维持日常生活的高龄老人、健康的高龄老人),再根据不同类型的老人总结出需要进行的生活照料项目,根据高龄老人需要的生活照料项目依靠社区、养老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力量共同联合支持多种形式开展生活照料体系。如社区可以提供定期上门对高龄失能老人的身体进行检查并对疾病进行健康护理;公益组织可以对空巢老人实行日间照料,这样可以缓解高龄老人的孤独与寂寞感(包括房间打扫、为行动不便的高龄失能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等服务),通过这些主体分别对与之相应类型的高龄老人进行服务,既缓解了照料者的压力也能照顾到不同类型的高龄老人,满足不同类型高龄老人的养老需要,保障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
  
  第二方面:依据高龄老人的需求建立服务项目并加强市场化服务
  
  通过表3.6,图3.4得知,高龄老人希望在社区服务、护理医院、就近治疗疾病的医院、邻里互助方面得到更好的帮助;但是社会对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仅仅停留在自救方法的宣传和少量的社会保险、社区照料。社区照料在所有供给方式中占比不到10%,而社区照料在高龄老人的日常照料需求中是排第一位的,这种供需的严重不平衡在对高龄老人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中显现明显。所以在社区的服务项目上,应下功度,不重叠不浪费,严格根据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设置,做到“对症下药”“事倍功半”,杜绝设置的社区服务项目只是摆设不能满足高龄老人的真正需求,这样还不如不设置。市场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政府最好不要直接提供;市场由于经济利益获得的少或者实施起来困难但对高龄老人的养老有益处的服务项目市场不愿意提供时,政府可以诱导市场或者与市场共同提供此项目。总之,政府应做好监管,切实解决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
  
  5.2.2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通过对高龄老人的走访发现,高龄老人身体状况普遍不好。根据表3.5,高龄老人中患病比例最高的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这三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分别为18%,16.5%,13.25%,根据数据可得高龄老人所得的疾病类型大部分都为慢性病。可见慢性病是困扰高龄老人生活的主要问题。因此进行慢性病诊断和治疗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根据表1-6高龄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对待疾病往往采取吃药和强忍的态度,这十分不利于老人的健康。根据表1-8的高龄老人对生活照料需求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高龄老人最热衷的服务机构,优于医院诊所等专业机构,它具有方便、价廉、服务优的特点,已经得到了高龄老人的广泛认可。具体措施可从以下两点展开:
  
  第一点:社区定期为高龄老人提供常见慢性病的健康检查在表3.6中,高龄老人对社区的定期体检项目的期待值高达15%,可见定期体检是满足高龄老人在社区得到有效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慢性病是日积月累才患病的,如果早期发现就及时给予治疗或者在患病之前积极做好宣传工作都能对以后的病痛起到防护作用。社区作为老人最依赖的一个社会组织之一,可以围绕高龄老人的常见慢性病以及潜伏的病症做好定期检查,政府对社区不愿引进的高昂检查机器进行资金补助。这样不仅减少慢性病后期病变后带给高龄老人的痛苦,而且也可以节省高龄老人在慢性病上的高昂费用。
  
  第二点:对有需要的高龄老人提供便携式的电子求助器材针对定期对慢性病的检查中发现的高危病种及潜在病症的慢性病患者,可提供电子求助器材,一定要方便携带。高龄老人由于身体条件普遍较差,有的连照顾自己都成问题,更别提拿重物等活动了。所以为了照料高龄老人的实际状况,使高龄老人无论走到哪里,一有情况就可以随时与相应的医疗机构取得联系,得到医疗帮助,这种便携式的电子求助器材可以是戴在手上、别在衣服上等方式的。高龄老人大多都是由于经济原因而无法承受大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或者由于身体原因不便于去离家很远的医院进行疾病的治疗,这时社区发挥了作用。社区就在高龄老人所在小区,距离很近,而且依靠政府资助的设备对高龄老人的慢性病能够做一个初步判断。对于身体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来说,去社区就医既方便又节省时间,而且不会有排长队挂号候诊的麻烦。所以,增加社区医疗定点医院,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做实事“.
  
  5.3精神慰藉方面
  
  5.3.1增强子女对高龄老人精神慰藉养老的意识
  
  通过图3.6我们看出高龄老人对子女的孝顺程度的满意度在一般的感受的占比最大,达到34%.可见,子女对高龄老人的照料、慰藉做的还很不到位。父母在子女小时候不光照顾子女的吃喝拉撒,还关心子女的心理状态,与之谈心共同度过叛逆期,细致耐心的指导助子女茁壮成长。到父母需要子女时,为什么子女就不能拿出自己的耐心来陪同父母安度晚年呢?但是现在处于的高科技时代完全有条件与高龄老人进行沟通,但是高龄老人仍然认为子女不够孝顺。究其原因,是因为子女没有意识到精神慰藉对高龄老人的重要性,自然就做不到让高龄老人满意的程度。为了更好的陪伴高龄老人,缓解他们的孤独与寂寞感,一方面,我们要创造爱老敬老的生活环境,让子女耳濡目染,相互鼓励与支持,自觉自愿的陪伴父母,而不是应付差事,那样只能让高龄老人更伤心。另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入手,加强孩子的思想品质道德建设,从小树立敬老爱老思想。同时以社区为依托,扩大道德典范的宣传力度,经常开展”五星家庭评定“”好儿媳“等社会活动,弘扬孝道。
  
  5.3.2加大老年活动中心建设
  
  通过图3.6,3.7我们看出高龄老人也有精神诉求,也希望与他人交流。所以定期为高龄老人组织群众性休闲娱乐活动,并在小区内建立高龄老人活动中心,使高龄老人有地方休闲娱乐、聊天谈心,以达到满足高龄老人舒缓情绪,排遣孤独感的精神需求。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兴办老年活动中心根据高龄老人在小区的分布集中程度、对活动中心的需求程度等因素,对高龄老人居住集中、渴望获得精神慰藉需求较强烈的高龄老人较多的社区建设适合老人沟通交流的老年活动中心。依靠政府、社会、团体组织的捐助、家庭的支持等资金的捐助及补助来建成适合老人特点的活动场所,为高龄老人沟通学习交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有利的场所。
  
  第二方面:加强监管对于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老年活动中心要做好监管措施。每天要定时定点开放,专人进行设备管理、技术指导等工作,做到不形同虚设,让高龄老人在活动中心进行相应的文体活动,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达到加强高龄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内容要从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接受的教育水平不高等特点入手,实施简单、易懂、适合高龄老人身体素质的活动,这样可以让分高龄老人参与到活动中心中来,加强高龄老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缓解高龄老人的孤独寂寞感。
  
  5.3.3构建为高龄老人精神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队伍,故名思议,是由一群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是经济等方面来陪伴高龄老人,缓解其孤独寂寞感的人的集合。建立这支志愿者队伍,有那些不够孝顺的子女的高龄老人起到缓解高龄老人的失落感同时也给高龄老人带来生活希望和精神慰藉。如何更好的建立起一支这样优秀的队伍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与社区内的学校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获得稳定的志愿者服务人才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充满朝气。高龄老人由于特殊的身体原因大多只在很小的活动范围内生活,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没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一局限性导致高龄老人极易在心理上空虚寂寞。这时如果学生能定期陪伴老人,把自己的朝气和青春气息带到高龄老人的生活中,会缓解高龄老人心中的负面情绪。社区可以依靠学校这一载体,与社区内或社区附近的学校”联谊“,与学校领导做协调,在学生课余时间定期到高龄老人家中,给高龄老人讲讲学校及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自己最近碰到的好玩事等,让高龄老人感受到自己没有被社会和生活抛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敬老爱老意识,把这一思想落实到实际中,又缓解了高龄老人的精神空虚感受,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点:鼓励低龄老人加强与高龄老人的沟通交流
  
  利用老人同老人之间沟通交流更易感同身受,较能抓住和了解高龄老人的精神需求,社区应该对低龄老人进行指导,用”换位思考“的理念为高龄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同时能缓解低龄老人的孤独寂寞感,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三点:对志愿者开展全面的精神慰藉培训
  
  精神慰藉不光是简单的沟通交流,如果把握不到高龄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程度,就不能”对症下药“,不仅不会缓解高龄老人的孤独寂寞失落感,还会让高龄老人平添许多对志愿者的误解。所以提高志愿者对高龄老人精神慰藉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社区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定期为志愿者进行心理问题的讲解和应对措施,提高志愿者与高龄老人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指导志愿者对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的服务内容,如可以陪同高龄老人下棋打牌,通过高龄老人的这一爱好入手,找到高龄老人是否需要精神慰藉,对于有强烈孤独寂寞感的高龄老人给以重点关注,定期开展到高龄老人家中陪同老人聊天看电视等活动,做好志愿者对高龄老人的服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