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辆设备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9-24 共3556字
3 铁路车辆设备管理改进措施及建议
3.1重视车辆设备履历管理
定期清查,做到账物相符。为确保全段设备账、卡、物相符,车辆段要定期组织技术、财务部门及相关车间开展设备清查工作,特别是技术、财务部门要每季进行对账,根据设备调拨、报废情况,及时修订设备技术履历簿和财务固定资产账,确保底数清晰,管理规范。
3.2充实力量强化一线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设备管理,车辆段应本着壮大车间、强化一线的原则,在各车间配备主管技术和设备的副主任及设备管理专职人员,重新明确车辆段及各车间的设备管理、维护职责,真正做到重心下移,避免设备管理的断层和空档。
3.3强化设备养修管用
为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机械设备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车辆段要积极研究新体制下的设备管理模式,日常管理执行“三化一夯实”,即日常检查标准化、设备管理制度化、定期评价流程化以及夯实设备管理。通过创新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强化设备养修管用,确保设备状态良好,实现设备强基达标的目标。
3.3.1日常检查标准化
车辆段技术科每名技术专职深入现场每天不少于一次,按照机械动力设备考核标准、设备质量鉴定标准等要求,重点对探伤、试验、检测等关键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摸底检查,掌握关键设备性能校验情况,并针对设备养修管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问题部门整改,并作为常态化制度固定下来。
3.3.2设备管理制度化
为了强化设备质量动态管理,建立探伤、检测、试验等关键设备以及对日常生产影响较大的关键设备台账,制定设备预检预修制度,结合工装设备的具体使用维修情况,由设备使用、维修车间负责落实,确保关键设备动态达标率为100%.各设备使用部门发现设备异常问题,及时与维修部门进行联系沟通,配合设备维修部门,认真落实关键设备预检预修;维修部门按照设备预检预修项目规定的范围和时间完成,并与设备中修和小修相结合,加强设备的日常管理和质量鉴定,提前整修状态不良的设备,杜绝发生严重故障。技术部门对探伤、试验、检测、压装及对生产影响较大的关键设备预检预修的各个环节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监督,并提供技术指导,随时掌握设备的技术状态,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考核。
3.3.3定期评价流程化
每月组织对检修、运用、动态关键设备的整体性能、运行状态、维护保养、定期检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设备等级,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对设备维修人员考核奖励。列入等级考核范围设备为探伤设备、检测与试验设备、关键设备、安全监控设备。考评组组织相关人员按照设备等级评比标准,结合当月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定性定责及签发通知书情况,评定出设备的综合质量等级。车间根据设备维修保养的难易程度、包机人承担的风险大小、岗位工作量等因素,拉开档次,分别确定不同的奖励系数进行奖励。
3.3.4夯实设备管理
如何实现人与设备的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合理利用设备以保证安全生产的作用,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课题。过去沿用的流程,即厂家安装后车辆段验收,厂家培训后车间使用,存在许多的弊端:由于维修使用人员不能迅速掌握设备性能和技术指标,一是影响到验收的质量;二是在验收交接投入使用后,会有一段时间的技术空档,出现维修人员不会维修、使用人员不会使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设备效能的发挥。
为了强化固定设备管理,夯实保安全的基础,应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安装阶段提前介入。为使维修、使用人员尽快掌握新技术,让先进的设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正常使用,在厂家安装、调试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设备验收交接后再进行培训的惯例,提前选派技术骨干,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抓住厂家技术人员在现场安装的时机,边安装调试,边培训学习,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厂家技术人员的智力资源,又使设备技术专职人员加深了对设备工作原理的理解,为新设备尽快投产,形成生产能力并服务运输业务提供了保证。二是验收交接无缝衔接。在前期介入设备安装调试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向厂家指出设备存在的设计制造问题、与现场生产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与厂家一道研究解决,消除安装调试与验收交接之间的空档,避免出现“验收,提出问题,厂家整改;再验收,再提出问题、再进行整改”的现象而造成长时间“验收而不能正常交接,交接而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三是维护维修职责明确。在生产实践中,由于设备使用者操作不当、维护不到位造成设备故障频发的问题,不但给设备维修部门加大了工作量,而且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在明确界定使用部门、维修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检修维护标准的基础上,对使用人员因操作或维护不当造成的设备故障、维修人员因维修不及时造成的故障延时,严格进行考核,性质严重的需要进行赔偿处理。通过以上措施,可缩短设备投入使用的时间,提高设备管理和使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铁道部。铁路车辆设备履历管理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