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机制构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8 共8867字

  2. 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之“要素流动”,包括了有形要素( 如自然资源、劳动力) 与无形要素( 如知识、技术、信息) 的流动,蕴含了经济系统间要素共享的协同内涵。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要求大区域中的各经济主体有机联系并实现要素共享,通过经济活动来强化区域间联系,形成高效的运作纽带,是区域协同共生的保障。因而,区域经济联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其动态作用机理如图 2 所示。注: 虚线表示区域间经济联系,粗细程度反映了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强度,虚线粗表明区域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反之,经济联系弱; 而虚线圈的大小则反映了区域间发生经济联系时的能量损耗,虚线圈大表明能量损耗大,反之,能量损耗小。

  ( 1) 区域经济联系的动态演化特征。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强度及其能量损耗决定了区域经济联系的演化阶段,也对应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整体而言,区域经济联系在演化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提升。图 2 中虚线逐渐由细变粗,表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愈发紧密,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及相互影响程度明显增强。二是区域经济联系能量损耗降低。图 2 中的线圈由大变小,表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愈发有效,减少了能量损耗,即子系统之间通过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交流形成的经济联系纽带精度提升,逐渐消除了资源浪费,各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均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 2) 区域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作用机理。区域经济联系从根本上打通了复杂系统要素流动的通道,子系统及各经济组分之间的信息交流能挖掘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向高级协同转变的演化路径,各层次的子系统经过持续推动向前的协同作用共同役使整体网络体系优化升级,实现初级---中级---高级的协同转变。当子系统间的经济联系较弱时,对应图 2 中底层的经济联系圈,域间的要素流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区域间要素交流过程中发生大量的能量损耗,制约了整体网络体系中的资源配置,整个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网络系统陷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困境,无论是单个区域系统还是大区域经济系统均无法实现协同转变,处于初级阶段。当区域之间形成了完全无障碍的要素流动,即到达图 2 顶层的经济联系圈时,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减少了能量损耗,大区域经济高效整合,实现协同跃升。

  3. 区域产业分工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之“产业分工”,意指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协作,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大区域的产业分工,进而与大区域经济成为一个整体,而各区域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各自承担相适应的经济纽带作用,形成高效的分工协同作用机制,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着整合提升的协同驱动效用,其动态作用机理如图 3 所示:
  
  ( 1) 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化特征。区域产业分工在演化过程中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一是产业分工模式逐渐优化。子系统间的组织模式逐渐规范,从图 3 中底层杂乱无章的模式转变为顶层规则有序的模式,即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模式逐步优化。二是参与有效分工的子系统数量不断增加。对应图 3 中不断增加的白色圆点数量,表明参与有效分工的子区域不断增加,各区域逐步融入大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中。值得注意的是,各子系统由始至终嵌入在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中,图中不断增加的白色圆点不代表逐渐加入产业分工的子系统,仅表示相对而言分工有效程度更高的子系统。三是子系统的个体特征逐步弱化。相较于整个网络体系而言,子系统的个体特征逐渐弱化,图 3 中白色圆点面积不断缩小正体现这一特征。表明在区域经济协同演变过程中,初期的战略重点趋向于各子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产业分工效用尚不显着。随着区域产业分工的逐渐优化,大区域经济体的战略重点落脚于整体效率,而各子区域也演变为大区域经济体中不可或缺的经济节点,个体特征逐步弱化,整体效率愈发凸显。

  ( 2) 区域产业分工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作用机理。大区域系统是由多层次、多类别的子系统构成的,一定的产业分工模式将子系统逐渐整合,演变为大区域经济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经济节点。在区域产业分工的初级阶段,子系统的个体特征较为突出,整合度不高,子系统间的组织模式处于较低水平的单向、无序的整合模式,协同效用尚不明显。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在初期主要表现为资源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水平低,使得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系统优化无法实现,甚至出现整体功能小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困境,因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之后,随着产业分工模式的逐步优化,各子系统的比较优势在产业分工的引导下得以充分发挥,通过有效的组织模式重新整合加入整体网络系统的协同运转,个体特征被逐渐弱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效率也明显提升,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系统优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协同转变。
  
  四、驱动因素间的协同运作机制

  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及区域产业分工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宏观把握了各驱动因素的演变特征及动态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如何识别出系统序参量并探寻序参量与其他驱动因素间的协同运作机理是系统论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的关键环节。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同时作用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大区域经济系统,在具备较强区分度的同时还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正是此种协同运作机制引导三者共同役使大区域经济系统实现由低级至高级的协同演进。

  1. 驱动因素间的序参量识别

  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均有可能成为系统序参量,但系统序参量也随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生动态转变。整体而言,随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系统序参量应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

  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初级阶段,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尚未建立或不紧密( 图 2) ,区域经济联系不强,产业分工无序,大区域经济更依赖于单个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子系统的个体特征最为凸显( 图 3) ,而决定各子系统发展状态的关键因素是其资源禀赋,即区域比较优势。因此,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初级阶段的系统序参量是区域比较优势。之后,随着子系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个体特征逐步弱化,各子系统的协同整合程度明显提升,逐渐演变为大区域经济体中不可或缺的经济节点,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产业分工对大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此时,系统序参量处在由初级驱动向高级驱动的过渡阶段,系统序参量可能是区域经济联系,也可能是三者之中任意两个或三个驱动因素的整合。至高级阶段,各子系统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经济联系也显着增强,区域间要素可自由流动,序参量最终转变为决定各子系统整合模式的区域产业分工,是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简单相加之和的关键驱动。

  2. 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

  系统序参量随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发生动态转变,但无论系统序参量是某一个或某几个驱动因素,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作为连接序参量与其他变量的重要纽带贯穿始终,体现了协同学伺服原理的经济学内涵,也是决定系统协同演变的关键环节之一。

  ( 1) 区域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联系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由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了区域间通过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交流建立起的区域经济联系,合理的区域经济联系又将进一步锐化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区域间要素交流依赖于商品贸易,而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贸易双方均能从中获利,实现“双赢”,最根本的利益驱动役使各区域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同时,区域经济联系有助于各区域更好的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要素交流锐化区域比较优势,弥补各自不足,进一步提升区域比较优势,二者相互促进。

  ( 2) 区域经济联系与区域产业分工存在相互引导的协同作用。通过协同运作中不断循环的信息交流,二者相互引导共同实现从无序、不规则的状态至高效有序高级阶段的动态转变。子系统间的要素交流能形成大量的信息反馈,引导实现子系统间的交流方式和层次不断优化,从原始的无序杂乱运动逐步转变为高效有序的协同运动,分工模式趋于合理。同时,每一次分工模式的优化都将更加高效有序的要素流动路径反馈给子系统,子系统间的要素流动在初始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完善,如此进行无限次循环,大区域经济系统的区域经济联系和区域经济产业分工都在相互引导的协同机制下实现升级转变。

  ( 3) 区域产业分工与区域比较优势存在相互依托的协同作用。区域比较优势是区域产业分工的依据,而区域产业分工又是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有力保障。高水平的区域产业分工建立在各区域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参与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唯有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保证各区域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发挥最高效的节点作用,保证各个节点的稳定性是实现大区域经济系统高效性的关键所在。而区域产业分工正是对各节点进行合理规划的指导模式,各区域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同样依赖于高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模式,二者互为基础,相互依托。五、结 论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即序参量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区域产业分工的动态演变路径。在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下,驱动因素间的协同作用作为连接序参量与其他变量的重要纽带贯穿始终,即在各区域依托资源禀赋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程度的跨区域要素流动,使各个区域充分参与到大区域经济的产业分工中,同时参与到整体网络的产业分工又将反作用于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及经济联系,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引导、相互依托的协同作用使整体网络协同运转,役使整个系统实现初级---中级---高级的协同演变,此即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以上分析表明,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多轴联动协同演化机制,并分阶段有侧重点的实施差异化协同发展策略。( 1) 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应重点加强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强地方特色产业建设,深度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并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等要素的培育,推动资源型静态比较优势向知识型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变。( 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推进阶段,应着重完善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弱化地方保护主义、破除贸易壁垒等措施构建区域间利益共享机制,建立高效的区域间信息交流机制,优化大区域经济体的资源配置。( 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熟阶段,应着力优化产业分工模式,推动大区域经济进入经济换挡期,迈入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阶段。各区域依据自身发展特征科学选择产业转移模式,并重点发展具备战略前景的朝阳产业或区域,避免陷入“面面俱到”的发展陷阱,从改进大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率出发构建区域间产业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琳,刘莹。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J]. 地理研究,2014,( 9) .
  [2]刘英基。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J]. 理论月刊,2012,( 3) .
  [3]黎鹏。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 7) .
  [4]李琳,吴珊。 基于 DEA 的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动态评价与比较[J]. 华东经济管理,2014,( 1) .
  [5]刘海明,杨健,王灿雄,林强。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进展综述---兼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的必要性[J]. 中国集体经济,2010,( 7) .
  [6]黎鹏,王培县,王谷成。 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上) [J]. 发展研究,2003,( 9) .
  [7]黎鹏,王培县,王谷成。 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下) [J]. 发展研究,2003,( 10) .
  [8]马广琳,刘俊昌。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5,( 5) .
  [9]游俊,张琰飞。 文化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机理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13,33 ( 11) .
  [10]丁建军,冷志明,杨宗锦。 政绩考核方式与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一个基于政治晋升模型的思考[J]. 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 2) .
  [11]冷志明,中国省区交界地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 开发研究,2005,( 4)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