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相关概念探讨(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28 共8131字

  从强调的目标上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强调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方式则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目标,而国内外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阐述,主要强调其经济增长目标,如我国传统三大模式,近年来也开始强调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20][29];由于经济发展道路的宏观性,其主要强调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从适用空间尺度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适用于各种尺度,既能反映一个较为微观的产业(园)区,也能反映宏观尺度的国家,而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决定了其主要适用于国家等宏观尺度,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等。发展模式通常用于国别经济比较,多用于总结描述一个国家或更大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如拉美模式、东亚模式;同时也在省级、市县级中观尺度上适用,如苏州模式、温州模式等。不同概念有着不同的政策含义,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刻画并检验经济增长或发展绩效是否符合目标约束,经济发展道路则是引导宏观经济发展方向,为国家经济提供决策依据[30].而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经济发展规律的概括,将为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见表1).

  四、能否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内涵与标准

  (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门科学而存在,其理由就在于找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指引其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有了这个客观的规律,就能避免茫无端绪的经济决策,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和管理措施。

  既然"模式"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那"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应难于界定;一个规范的名词应该有明确的含义,前文中所提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被不同学者解读成形形色色的概念,很多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他/他们自以为是的想法穿凿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上去,进而造成了概念上的分歧。分歧的产生,可以说是学科、立场等的不同,当然也不排除很多学者与其他学者和学科的观点交流较少;由于从出发点就已经相去甚远,结果自然也是"鸡同鸭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核心在于几个关键词:"经济发展"、"区域",因此应更多地站在区域经济学立场进行内涵界定,避免大家众说纷纭之后观点却仍然大相径庭;当然,对概念的界定最重要还是不能脱离"模式"二字,如果脱离该含义,那界定出来的内涵便可能混淆进入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等概念之中。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一定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具有鲜明特征的配置方式和运行机制,并表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其他地区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等特征。该定义借鉴了发展路径模式观、经济体制模式观和经济要素模式观的相关成果,而摒弃了空间格局模式观的弊端。我们首先认为一定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与要素等综合因素组合形成的,其次强调了模式的"范本"、"模范"等内涵特征,最后还强调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经济发展若干现象和特征的规律性概括和总结。

  (二)如何确定是否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模式"本身含义和评定标准的不确定性,使得如何确定是否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变得困难;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诸如毕节模式、耿车模式等形形色色的模式。没有一个确定模式的标准,那便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去推销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需要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标准,即什么样的模式,才能算作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标准的本来目的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有一个客观的度量,但用一元的指标或标准又难以描述一种模式真正的、复杂的状态。对于一种模式的确定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具有可借鉴性、发展模式具有一定边界。

  首先,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是确定其能否称之为模式的核心标准,正如前文所述,"经济发展"是核心关键词,如果经济发展不具有成长性,模式也自然是空口而谈;国内外形成的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无一不是因为其在较长时期内经济保持稳定的发展,如二战后日本,1960s以后的香港、韩国、台湾、新加坡,1970s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年份保持6-8%的较为稳定的增速,其最高增速在10%以上,这种经济快速增长被世界银行(1993)描述为"东亚奇迹"[31],这也是"东亚模式"得来的最主要的原因。而国内的珠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三大主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平均经济增速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尽管部分研究也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由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向增长与公平并重转变[33],但始终没有脱离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方面要求在较长时期内,该区域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高于本国或全球平均增速);另一方面,随着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深入人心,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还需要兼顾生态环境效益的提升,正如"崇明模式"的提出[20],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鉴于模式的内涵,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还应具有可借鉴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来都不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与实际相差千里之遥的象牙塔[34];由于模式其作为"范式"、"当作模范、榜样的范本"等内涵,因此,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在一定条件下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正如崇明模式对中国其他区域实践"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并作为一个良好的典型范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经济提供借鉴.可借鉴性还要求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社会发展程度、结构优化、环境改善等方面较其他国家、地区具有更高的层次,引领着发展模式创新的过程;而其他国家或地区则通过区域学习,对先进地区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学习和借鉴,进而通过区域创新-区域学习-区域合作的过程[35]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式的推广。

  最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边界。往往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出现以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成功经验的推广,甚至在没有搞清当地情况、发展经验等便加以机械模仿,从而造成"模式"的实际效果和意义大打折扣[34].区域经济发展总是根植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制度、自然环境、全球化等)和要素基础(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要素等),由于要素、环境不能完全移动和被分割,如果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仅在当地特殊的环境、要素条件存在,而并不具有可复制性,那么便不能称之为模式。

  毋庸置疑,"中国模式"包含着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普遍性内容,在应对现代化困境、实现民族崛起上有着无可比拟的高效性,但并不意味着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照搬的普遍性[36],因为其深深地根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东方文化传统、重视改革与对外开放等,并找到了如何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亦如苏南模式则很难适用于西藏,崇明模式也很难适用于纽约。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具有一定"普世性"和"普适性"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在一定条件下也必然能为其他地区所借鉴;当然,这也需要跨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边界",即需要满足一定的要素与环境组合条件。

  五、结论

  尽管难以找到一个客观公认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标准,但我们也应努力鉴别出那些远远偏离一般标准的所谓的"模式",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在特定时间内和特定甚至是极具偶然性的条件下,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成就,若仅仅是在地名后加上模式二字便成了模式,那显然是有失偏颇,并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为此,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内涵的理解,应该返本还原,回归到"经济发展"、"区域",尤其是不能脱离"模式"本身的含义。为此,本文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界定为"在特定的时间与环境条件下,一定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具有鲜明特征的配置方式和运行机制,并表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其他地区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等特征".首先,一定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与要素等综合因素组合形成的;其次,强调了模式的"范本"、"模范"等内涵特征;最后,还强调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经济发展若干现象和特征的规律性概括和总结。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评定标准的缺失,使得形形色色的模式被提出;而没有一个确定模式的标准,那便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去推销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需要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标准,即什么样的模式,才能算作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综合看来,确定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否能称之为模式,应包括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具有可借鉴性、发展模式具有一定边界三个标准,当标准确立以后,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便不会比比皆是。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希望建立一个(套)客观的---至少为世间公认的---定义和标准,用它去"引导"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和管理与决策,但标准没有绝对的,我们不可能建立一个"期望的终极目标".尽管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内涵与标准的探讨不完全科学,但本文力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小城镇四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62.
  [2]杨樱。我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与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