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在城镇化中的动力机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28 共2865字
摘要

  一、引言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改变,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沿海发达地区转移.

  然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依然缓慢,长期落后于工业化.扭转城镇化滞后的现状就必须找到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影响机制,那么,城镇化的动力源泉是什么?动力机制又是怎样的?有学者认为研究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利于合理构筑和不断优化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系统,从而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故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政府制定政策推进城镇化和缓解"三农"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为前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以往相关研究表明,区域经济水平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不过学者们对于两者之间的影响机理并没有进行深入剖析.

  国外相关研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二元结构理论(TwoSectorsTheory)"和"推拉理论(PushandPullTheory)",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其特征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国内尽管有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回顾,揭示了在区域经济增长背景下,我国不同发展时期的人口流动特征及其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但大多仅限于定性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尝试探究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和"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作用路径.

  由于区域经济社会系统具有动态、高阶、多重反馈等特点,运用常规的计量或回归分析等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变量间的复杂联系,而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SD)方法是一种对复杂时变系统进行仿真模拟的有效方法,故本文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三、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一)模型构建

  通过对上述理论分析框架中涉及的变量及其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并针对主要研究问题和对象的需要,本文运用VENSIM软件构建了简化的社会经济系统仿真模型,如图1所示.VENSIM是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建模软件,可以将所有工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变量在整个模拟周期内的数值用图形表示出来,以实现对所模拟系统的行为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初始值以江苏省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基准,模拟期为2007~2020年,步长为1年.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人均GDP来考察,城镇化水平通过城镇化率进行衡量。

  (二)变量解释

  系统模型在结构上建立起来之后,为了进行模拟试验,需要根据统计数据与经验来确定变量间数学关系及对关系式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赋值.

  下面对模型中的几种主要变量进行说明.

  1.状态变量

  模型中的方框表示的是状态变量:"区域人口"的方程为:区域人口=INTEG(人口自然增长量+劳动力迁入量,a),量纲:万人,表示区域人口是人口自然增长量和外来人口迁入量的积分,初始值为a万人.同理,"城镇人口"=INTEG(城镇人口增长量,a),量纲:万人.

  "区域GDP"=INTEG(GDP增长量,a),量纲:亿元.

  2.速率变量

  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的净迁入量是"区域人口"的速率变量,其中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区域人口存量,人口净迁入量=外省劳动力迁入-当地人口迁出数量(江苏是人口净流入省份),量纲:万人.城镇人口增长量是"城镇人口"的速率变量,城镇人口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人口存量+人口的净迁入数量*a+省内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b,其中a、b为参数,量纲:万人.GDP增长量是"区域GDP"的速率变量,GDP增长量=GDP增长率*区域GDP,量纲:亿元.

  3.辅助变量

  方程式分别为:①人均GDP=区域GDP/区域人口,量纲:万元;②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区域人口;③经济促进因子=a*人均GDP^b,a、b为参数;④省内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a*(1+经济促进因子),a为初始值,量纲:万人;⑤外省劳动力迁入数量=a*(1+经济促进因子),a为初始值,量纲:万人.

  另外,省内人口迁出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区域GDP增长率由表函数给出.

  (三)模型检验
  
  在模拟之前,需要对所建模型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检查各变量的单位,确定各个关系式两边的单位是否匹配;二是对模型整体进行测试,以确定模型能否正常运行.鉴于江苏的城镇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为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展开相关研究.文中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来自:江苏省统计局官方网站、《江苏统计年鉴》、《江苏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对区域人均GDP和城镇化率这两个变量的2007~2013年模拟结果和实际数据进行比对,发现模型对已过时段模拟的结果与统计年鉴的数据极为接近,仿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最大的为3.7%,表明数据的实测结果与预测结果间的误差较小.由于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这样的预测结果已能充分说明模型是真实反映了实际情况的,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

  (四)模拟结果与分析

  模型检测通过后,经过软件运行得到各变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情况,本文选择两个关键的变量"人均GDP"和"城镇化率",输出的模拟曲线如图2和图3所示.图2是对江苏省人均GDP增长的预测结果,图中显示的曲线弧度很小,原因是总体的区域GDP增速通常受到政府严格的宏观调控,通常波动很小,故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

  图3中城镇化水平的输出结果看起来像是一条直线,这是因为江苏的人口基数较大,城镇化水平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大幅提高,并且该模拟曲线在后期的上升幅度减小,可见积极推进城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总之,两项指标的输出曲线都保持上升状态,发展趋势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由模型仿真的检验结果可知,本文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能够真实地反映系统内部各相关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区域经济-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得到了验证.在本文构建的系统中,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城镇化率也不断提升,两者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模拟结果证实,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随着城镇对这些人员的吸纳,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例如,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融资成本,为中小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就业社保以及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完善和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第三,积极推进户籍等制度的改革,使进城务工人员能真正融入城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城市现代化水平.

  不过,本文主要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对城镇化问题展开研究,然而城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除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受到制度政策、社会网络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今后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03)。
  [2]农业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06)。
  [3]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