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下新疆的定位和核心区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4 共8316字
论文摘要

  2013 年 9 月,***主席在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包括: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既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既是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由政治、反恐向经济的重要转型,也是我国全面向西开放的重大突破。战略构想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勾绘了区域经济大合作的宏伟蓝图,必将使欧亚大陆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试从历史意义上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对新疆的定位和核心区建设提出初步建议。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遗产与品牌的重拾与再塑

  丝绸之路是中国开凿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大通道,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品牌,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既是中国对丝绸之路历史遗产的重视和继承,体现出现实条件下重塑这个人类历史文化品牌的渴望,也反映出欧亚区域对于重塑丝绸之路的需要。

  (一)丝绸之路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品牌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男爵在其《中国》(China: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Thereon)一书中提出丝绸之路概念,赢得人们的广泛认可,从此取代“佛教之路”和“玉石之路”。丝绸之路是指“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它早期的起点在中国的西安和洛阳,后来则东延至长江流域的浙江湖州。

  中国史籍《穆天子传》记载,早在公元前 10 世纪,周穆王就携带丝绸、金银西行至昆仑山,会见王母娘娘,互作歌谣,并携带和田玉回到中原。安阳殷商时期妇好墓出土的昆仑山玉石证明中原与内地交往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开始。公元前 2 世纪,西汉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凿通西域,人们大多认为这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源头。丝绸之路贯通东西方,共有三条线,即南线,出甘肃敦煌,折向西南,经今天若羌、且末、和田、莎车、塔什库尔干,翻越帕米尔进入南亚;第二条出甘肃敦煌,西行至楼兰、北行至吐鲁番,西行至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进入中亚地区南部;第三条是出甘肃敦煌,西行至哈密、乌鲁木齐、伊宁,进入中亚大草原,西行西亚和欧洲 (第三条线实际上还包括从中国华北地区向北越过戈壁,大致沿着北纬 50 度线西行)。如果按照三条路各自的特点看,这三条路可分别称作“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纵览丝绸之路,可以看出新疆是其枢纽,三条道路在此交汇。

  丝绸之路的开通,在印度、东南亚、中东、欧洲、1路是欧亚大陆上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大动脉,它是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交流之路。

  1.丝绸之路是政治交流之路

  早在丝绸之路开凿之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其本意在于西结乌孙,夹击匈奴。张骞曾先后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这些国家均位于现在中亚地区;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曾派副使抵达安息和身毒(今印度),并携安息使者来归。由此可见,张骞本身就是作为政治使者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各国,其政治意义巨大。唐代丝绸之路沿途各国政治使者更是往来不断,共同铸就了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是经济交流之路

  在新航线开通之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大动脉。诸如中国的丝绸、瓷器、冶铁技术、造纸技术、火药、凿井技术、漆器技术;谷子、高粱、桃、梨、杏、生姜、黄连、大黄、玫瑰、樟脑、肉桂、姜黄、水稻、麝香等植物或植物产品沿丝绸之路西传。大量物产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诸如良种马匹、孔雀、狮子、犀牛等珍禽奇兽;葡萄、苜蓿、胡麻、胡瓜、蚕豆、核桃、石榴、胡萝卜、葱、蒜等植物;宝石、玉石、盐卤、硫磺等矿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沟通古代东西方的文明古国,西方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俄罗斯—东正教文明都在此相遇、交流和交融。佛教、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等世界各大宗教都经过丝绸之路得以向东西方扩散;众多的艺术形式也都经过丝绸之路向东西方传播,诸如佛教艺术、和田绘画、龟兹乐舞、高昌乐流入内地;琵琶、箜篌、胡笳、横笛等众多乐器传入中原;大量的民间技艺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西方。众多文化使者沿着丝绸之路往来于中国内地和西域及其更远地区,诸如悟空、玄奘、鸠摩罗什、马可波罗等,为丝绸之路沿途的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如今,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遗迹密布,诸如白马寺、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吐鲁番土峪沟和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库车石窟群、犍陀罗佛教遗址等,都昭示着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4.丝绸之路更是民族交流之路

  千百年来,有数以百计的部族在丝绸之路穿过的地区繁衍生息和迁徙不止,既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也有散居于绿洲之上的农商民族。仅汉文文献记载的新疆地区古代的部族就有:塞人、月氏、乌孙、羌、匈奴、汉、柔然、高车、口厌 哒、吐谷浑、突厥、吐蕃、回鹘、蒙古、满、锡伯、索伦、回等。可以说,历史上丝绸之路就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大舞台,特别是从蒙古高原南下、西进的诸多游牧民族,成为东亚、中亚和西亚乃至东欧民族交融的强劲推动力。

  从中国的视角看,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凿通的贯通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反映出中华民族古代走向世界的历史;从世界的角度看,丝绸之路是古代西方世界通往中国之路,反映出西方与中国交流的历程;从文化角度看,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交汇之路,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轨迹。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舞台,人类在此交往交流交融,沟通梦想,创造历史。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共有的巨大历史遗产,是共同创造的文化品牌。如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际上就是重构丝绸之路,这既是延续人类古老梦想的需要,更是中国与世界现实发展的需要。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际上是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与品牌的重拾与重塑,是对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发展的兼顾与平衡,是对东、中、西部发展的协调,也是对西部边疆日益严峻的非传统安全的重视。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对中国的意义学界已经谈了很多,诸如拓展战略发展空间、保障能源资源战略安全、增强中国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中的话语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利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利于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等②。“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通东亚经济圈和西欧发达经济圈,同时贯穿中间的经济凹陷地带,而且还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③;在中国内部可以串起东部沿海地区的珠江经济圈、长江口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协调中国东中西部发展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会影响全球经济版图、有利于世界经济大发展和大合作、有利于中国的西进战略、有利于带动中国产业升级、有利于带动沿线国家发展⑤。

  这些都极富道理,是对未来的美好勾画。不过,从历史角度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是极富价值的。

  1.“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丝绸之路历史遗产的继承中国的地理禀赋是大陆和海洋兼具,是大陆性和海洋性兼具的国家。就大陆性而言,中国背靠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有着深广的内陆空间,古代欧亚内陆对中国历史社会的影响更为巨大,不论是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与民族,都留下了内陆影响久远而深刻的痕迹,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就形象地反映出欧亚内陆与中国的关系,是二者互动的结晶。就海洋性而言,中国黄海、东海和南海连接着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虽然历史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开拓出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但是,近代帝国主义列强正是通过海上打开中国大门,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由此开启。然而,当代中国海上力量远非昔日可比,中国海洋强国梦仍然遭到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干扰。在此背景下,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际上不仅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中国历史发展再平衡的需要,回归大陆性,重拾丝绸之路历史遗产,其意义非凡。

  2.“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是对丝绸之路品牌的重塑丝绸之路以其漫长的历史和对人类伟大的贡献,早已成为东西方公认的历史文化品牌、名牌。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都深居内陆,对重塑其辉煌可谓期盼已久。而现代交通、通讯的革命性变革,为丝绸之路重塑提供了新的可能。重塑丝绸之路将会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新丝绸之路毫无疑问将会超越历史上平面单一的特征,呈现为立体与复合型,诸如欧亚内陆航空线路、高铁与铁路线路、公路与高速公路线路、深藏于地下的油气管道线路以及纵横密布的信息网线路建设;二是现代丝绸之路空间范围将会极大拓展,它将以内陆亚洲为中心区域,东到太平洋、西至大西洋,南及印度洋、北跨俄罗斯,决不是简单地纠结于传统丝绸之路的概念。现代丝绸之路建设呈现出质与量的飞跃,其内涵早已超出传统丝绸之路的内涵,成为欧亚大陆最大的交流网络,因此丝绸之路重塑带来的影响也将会是革命性的。

  3.“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内陆与沿海地区发展的兼顾与平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会带来区域性的大开放、大开发、大交流、大发展和大融合,国家民族1化相互浸润和人员相互流动,将会成为主轴和趋势;边界的虚化和共同管理模式的生成与运行将可期待。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开放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和区域整合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二、丝绸之路重塑中的新疆核心区定位与沿边开放战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构想,毫无疑问将对中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 9 省区首当其冲,各省区都在依托区位和历史文化遗产,寻找自己的定位。就新疆而言,应当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其角色的调整也将会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本部分就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核心区定位及其沿边开放战略加以初步探讨。

  (一)丝绸之路重塑中的新疆定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重大战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详细内涵还有待沿途各国长期探索、充实和完善,但是仅目前以“五通”为基础、经济为重点的内涵就足以令人振奋。在丝绸之路重塑过程中,必须确定新疆的基本定位,以便其对外开放和对内建设政策制定。

  1.地理环境视角从地理环境看,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新疆深居亚洲大陆的腹地,亚洲地理中心就在乌鲁木齐附近,因此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重塑丝绸之路视阈下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但通过中亚与西亚、欧洲相连,而且向南越过喀喇昆仑山脉连通印度洋、向北通过阿尔泰山脉与俄罗斯远东腹地融为一体。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的新亚欧大陆桥横贯欧亚大陆,新疆就处于其中间环节;而规划中的中吉乌铁路和中巴铁路则是从新疆汇入新亚欧大陆桥,构成其分支,新疆地理中心位置优势极为突出。

  2.地缘政治视角从地缘政治看,新疆是亚洲的枢纽。中国历史上强盛朝代,不但直接管辖和治理新疆,而且更是视新疆为其地缘政治枢纽,攸关其王朝的安全,诸如汉、唐、清莫不如此。近代以来,新疆的枢纽地位空前突出,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英俄在中亚进行大角逐⑥,清王朝也被裹入其中;20 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英苏、苏美和中美苏都曾延续近代的大角逐⑦,无论是美苏冷战、阿富汗战争,还是苏联解体与中亚五国独立,新疆都处在内陆亚洲地缘政治的前沿地带,处于美国着名亚洲内陆研究学者拉铁摩尔所描述的枢纽地位⑧。20 世纪中叶,拉铁摩尔曾放下其他重要课题,专门研究新疆,并于 1950 年出版《亚洲的枢纽》一书,可见他对新疆枢纽地位的深刻认识。

  实际上,近代新疆的确从英俄的角斗场成为亚洲的枢纽⑨;进入新世纪以来,包括中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始终处于各种大角逐和小角逐之中⑩,其地缘政治重要性愈发凸显。

  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视角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看,新疆是核心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后,学界从多方面纷纷进行研究,认定新疆处于该经济带的核心区域。这是对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定位的一种美好梦想的描绘和期待。可以预期,新疆将会建设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金融证券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也将以其包容而成为欧亚各民族交流中心。

  4.中国发展视角从中国发展角度看,新疆从中国边疆到经济发展前沿。丝绸之路衰落后,新疆经济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进入近代,新疆更多和更重要的角色是中国的西北屏障,保护内蒙和首都的安全,左宗棠所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这种定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相当程度存在着。

  不过,新疆的经济潜力决不能忽视,从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石油、稀有及贵重金属生产,到 80—90 年代后油气、煤炭、风能等能源资源大开发以及棉花等农产品的凸现,新疆工业化发展快速进步,特别是新疆经济多年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近年来已经进入全国前十名;新疆经济总量也快速增长,2014年接近万亿元关口。特别是新疆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工业化整体上进入中期。油、气、煤等能源勘探、开发和通道建设都取得重大进步,成为中国能源陆上大通道和基地;正在建设成为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等。同时,新疆农业、尤其是土地资源潜力巨大,新疆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科技进步,人才成长、资金积累和市场拓展,新疆经济毫无疑问将逐步从中国经济的边缘到重要的增长极,甚至是成为经济的发动机。

  (二)新疆对外开放布局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建构中,地处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中国新疆应该如何应对呢?该如何适应这种由中国大纵深遽然变为前沿的转型呢?新疆面临着综合转型的巨大历史机会,无论是新丝绸之路交通网络建设,还是通讯网络建设,抑或是基本投资环境建设,都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部曲,因此,国家层面理应赋予新疆更加开放的政策。从新疆的核心区地位来看,应该构建更加开放的新疆沿边战略,以更好地沟通中亚、南亚、俄罗斯和蒙古,更好地体现新疆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内陆亚洲中心地位。根据目前新疆既有的开放架构,就进一步完善沿边开放战略的构建提出如下刍议。

  1.加强新疆沿边口岸功能的整合与建设新疆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 8 个国家接壤,成为中国西部开放的前沿。目前新疆共有一类口岸 15 个,其中沿边境口岸 13 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向西开放的大区。这些口岸分别是: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喀什机场航空口岸、老爷庙公路口岸、乌拉斯台公路口岸、塔克什肯公路口岸、红山嘴公路口岸、阿黑土别克陆运口岸(公路,未开通)、吉木乃公路口岸、巴克图公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公路、铁路)、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公路口岸、吐尔尕特陆运(公路)口岸。上述均为一级口岸,对应开放国家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此外,新疆还有近 10 个二类口岸。

  虽然新疆开放口岸数量不少,但是面临着如何规划和建设问题,如何发挥不同口岸的功能,与对应国家开展良好的合作共建,促进对外开放,带动沿边地区以及沿边国家的发展,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在新形势下,应该将口岸区对应的目标建设清晰化,相应口岸功能予以分类,以更好地适应新疆沿边对外开放战略。

  2.加强对喀什特区的综合功能建设2010 年 5 月 17 日至 19 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率先在新疆进行资源税费改革,5年后全区人均 GDP 将达全国平均水平;喀什作为中国大西部面向中亚、西亚和南亚开放的唯一一个特区。喀什特区综合功能建设需要加强。就内部而言,应加强喀什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改善与建设,使喀什成为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加快工业化进程,要依据喀什自身及周边国家经济形态的特点,或从内地转移适宜的工业,或建设匹配的工业,建成外向型的工业基本体系;完善服务和投资环境,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人才,培养现代服务意识,提高现代服务能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现代文明的社会;促进喀什和疆内各地的交流,促进喀什与内地的交流,确保喀什社会稳定与民族和谐,奠定喀什特区的坚实基础。就外部而言,向南加紧中巴铁路的勘探和建设,使中巴经济走廊落实,实现从中东到新疆的石油输送,发展喀什—巴基斯坦北部旅游带;向西则加紧推进中—吉—乌铁路建设,实现南疆与中亚南部及伊朗、阿富汗的联通。通过这些铁路建设,形成南亚、中亚和西亚地区与新疆南部现代交通网络的覆盖,使喀什对外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建成喀什经济示范区,成为辐射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源头。

  3. 建设以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为出口、伊犁河谷为核心的面向中亚的经济示范区该地区有着良好的公路和铁路交通,口岸建设初具规模。未来首先应该加紧提升霍尔果斯公路等级、筹建阿拉山口高速铁路海关,扩大中亚—新疆油气管道建设,确保交通运输多样化、现代化,做大做强交通运输网络化建设,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的骨干线。其次,以伊犁河谷为核心,建设中亚经济示范区;再次,推进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4.以阿尔泰山脉为核心,建设成为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四国交界的阿尔泰经济示范区该建设核心是依托丝绸之路北线,利用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和阿尔泰山的优美自然环境,建设成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草原环境保护的国际经济示范区。

  为了和上述开放相对应,建议尽快开设两个新的口岸,一是国家协调俄罗斯开通由阿勒泰喀纳斯对俄罗斯吉克普林口岸;二是开通喀什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别迭里口岸。在交通上,尽快落实四条关键性大通道,加大货运、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即尽快推进中吉乌铁路建设项目启动、筹划准东—富蕴—北屯—吉木乃口岸铁路建设项目和推进中巴铁路项目筹划工作輰讹辊。

  (三)新疆内部布局

  就新疆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归根结底必须实现自身实力的增强,因此新疆内部建设布局非常重要輱讹辊。从目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基本上仍然是围绕着丝绸之路三条线路发展,形成相应的经济次带。当然由于环境和历史原因,三条线路形成的经济次带发展严重不平衡。考虑到新疆可预见未来的实际情况,其经济发展将仍然围绕着这三条线路展开。

  1.做大做强北线

  在新疆境内,丝绸之路北线大体与新欧亚大陆桥相吻合,沿线城市群基本形成,人口较为密集,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工业化进入中期,形成天山北坡经济带,成为新疆经济的一条亮丽主轴。围绕着此条主线,可以做强做大。如果我们将其分为东中西三段,即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塔城—伊宁,可依据各自特色加快建设步伐。此外,围绕阿尔泰山,做好环境保护和历史遗迹维护,围绕着生态旅游及国际旅游开发,作为北线的辅助经济区域。

  2.深耕中线

  中线沿着库尔勒—阿克苏—阿拉尔—喀什—阿图什,应加快城市建设,推进工业化发展,注重土地及其改造,带动深耕南疆。

  3.逐步建设
  
  南线南线经济发展相对更为落后,应逐步确立沿线城市规划,建立若羌—且末—和田—莎车—塔什库尔干小城市群,围绕环境建设和农业开发谋划,配合中线深耕南疆,确保围绕着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谋划发展。最终形成三线各依所长,齐头并进,共同构成新疆境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布局。

  三、丝绸之路重塑中的新疆文化建设

  丝绸之路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世界文化发展写下辉煌篇章,而丝绸之路重塑过程中文化交流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笔者认为,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对传统边界的日益消解使新疆的文化环境更加开放,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构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寻求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实现差异的互补,而不是差异的放大,更不是制造所谓文明断裂而引发冲突。

  新疆文化建设应该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作为文化交流之路的丝绸之路深入中国腹地,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实际上贯穿的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和繁荣地,其底蕴极为厚重。历史上丝绸之路曾经造就内地和西域地区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盛况,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的西传,也极大地丰富了中亚、中东、西亚和欧洲的文化。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新疆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夯实基础,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整合新疆多元文化,充分吸收境外有益文化元素。

  总之,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必须及早做好文化建设规划,既要充分重视中华文化的吸纳、包容与整合能力,又要充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强化文明衔接,建设好新时期的新疆文化。

  注释:

  ①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4 页。
  ②辑讹辊张春林:《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促进新疆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3 年第 33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