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西北经济区发展总体特征与差异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3 共6781字
论文摘要

  一、我国经济区划研究进展与西北地区经济区发展背景分析

  ( 一) 国内经济区划研究进展

  经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区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要空间单元。

  经济区划是经济区研究的重要部分,是探讨如何合理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包括经济区识别与制定战略规划对策两个部分。

  1949 年以来,我国经济区划的实践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1949 到 1978 年间,国家实施平衡发展战略,总体经济区域框架分为沿海与内地两个部分,先后实施了四套经济区划方案,包括建国初期设置的六大行政区,1958 年的七大协作区,1961 年的六大协作区以及 1978 年的六大区经济体系。这一时期理论研究较少,以孙敬之先生的《论经济区划》为代表,其提出的较为系统和具体的区划方案对我国经济区研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到 2000 年,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国家经济区划方案也经历了由“七五”时期的十大经济区到“九五”时期的七大经济协作区的演变,这一时期,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提出的区划方案不下数十种。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区是在地域差异和联系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活动地域单元,而区划原则更加多元化,出现了城市圈和城市经济区的研究,研究中数量经济方法不断得到应用。

  2000 年以来,随着“十五”时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国家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块,国家经济区划也发生了转型,主要体现在由传统协作区转向城市经济区、经济地带向多元化、柔化格局转变及主体功能区划的兴起。

  针对我国经济区划中存在的区划方法不够科学、区划面积不够合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案,代表性的有: 周一星、张莉运用实证的方法,根据城市中心性等级体系,外贸货流等流量分析,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区与其腹地为基础,将全国经济地域划分为北方区、东中区、南方区 3 个一级区及 11 个二级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5 年《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中提出的“四块八分”方案。孙红玲( 2005) 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大环渤海的新三大块区域经济体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 2007) 按“中国发展指数”对全国省区进行统计分析,进行行政区归类,将全国划分为四个类型。

  纵观我国经济区划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经济区划体系不完善,与自然区划结合不紧密,重视上层经济区划,忽视分层经济区划研究是导致我国经济区划操作性较弱,政策针对性不具体的重要原因。

  ( 二) 西北地区经济区研究发展与相关背景政策分析

  1. 总体成果丰富,但针对各个经济区之间的对比研究较少

  西北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区划中的重要单元,面积约占全国 1 /3,但以往的国家区划中多将其作为一个经济区“西北区”来看待,显然对区域内部的差异不够重视,也不利于经济区这种组织形式在西北大开发中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样学术界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西北经济区的研究中,多以西北经济区整体及其内部的经济区发展为研究对象,如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等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针对各个经济区之间的对比研究仅有为数不多的文献,代表性的为2002 年,高新才教授发表“论中国西北城市经济带”一文,在分析西北城市经济带特征的基础上,将西北城市经济带划分为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三个城市经济区。

  王传胜、董锁成等,2005 年发表文章“生态经济区划研究—以西北六省为例”,利用气象、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将西北区划划分为 3 级 27 个生态经济区。

  麦土荣、刘卫东等,在分析西部地区经济空间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联系强度测算、历史因素、与主体功能区衔接及战略因素,对西部重点经济区进行了划分,并提出各个经济区的空间优化方向。

  2. 国家更加支持西北地区发展

  为了推进西北地区的率先快速发展,2007 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大量针对西北省区发展的政策意见( 见表 1) 。这些指导意见及相关总体规划的批复,明确了地区发展的方向与重点,给各个省区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有效促进了西北各省区的快速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之际,中央西部大开发会议提出,要以重要经济区发展为引擎,实行整体突破和重点推进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

  在这一背景下,分析西北地区各个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对比其中存在的差异对推进西北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表1】
论文摘要
  
  3. 国家针对性政策的出台推动了西北地区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2009 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标志着西北地区经济区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010 年 6 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西部大开发中要加强重点经济区的开发,其中涉及到西北地区的经济区为关中 - 天水、呼包银、天山北坡、兰西格、陕甘宁、宁夏沿黄经济区,基本构建出了西北地区经济区的发展框架。2011 年,国家相继出台西部大开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将西北地区经济区定位为经济增长极与重点开发区域。2012 年 2月,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重点经济区作为十二五时期西部开发的重要战略任务,明确了关中 - 天水地区、呼包银榆地区、兰西格地区、天山北坡地区、宁夏沿黄地区、陕甘宁革命老区作为西北地区重点经济区的地位。随后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相继得到批复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经济区的发展。【表2】
论文摘要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界定

  关于西北地区经济区,其范围界定及属性国内已有很多研究。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北地区内部的经济区划日渐明晰。本文依据当前官方资料、相关规划材料、已有研究成果,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 6 个经济区。

  ( 二) 数据来源

  所有数据来源包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县( 市) 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甘肃发展年鉴》、各省( 区) 年鉴及各相关市、县 2011 年社会经济统计公报。

  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选取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各项人均指标来衡量各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

  三、西北经济区发展总体特征与差异分析

  ( 一) 西北地区经济区在西北省区发展地位分析
  
  从西北地区各经济区总体指标来看,2011 年,除面积外的各项指标,在西北六省区所占比例都达到了 70%,甚至更高,经济区是西北省区发展的主体。( 见表 3、图 1) 。【表3.图1】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 二) 西北地区经济区整体差异分析

  1. 西北地区经济区发展规模与组成层次清晰【表4】
论文摘要
  
  从经济区组成上看,六个经济区层次比较清晰,由一个国家级经济区、三个跨省级经济区、两个省级经济区构成,分别囊括了各自区域的核心地带,构筑了西北地区发展的增长极体系。六个经济区中,兰西格经济区范围最广,面积达到544200 平方公里,宁夏沿黄经济区范围最小,面积40667 平方公里。人口构成上,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最多,达到 2987. 30 万人,居于第二位的为陕甘宁经济区。行政组成上,关中天水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与宁夏沿黄经济区为市州全域,而呼包银榆、陕甘宁、天山北坡由核心市及其余市的个别县、区行政单元组成,经济区域的划分更加注重经济联系、文化联系和地域联系( 见表 2) 。2. 经济发展呈现出“人口低增长,经济高增长”的特点。。

  为测算某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各项指标变化大小及速率,本研究选取动态度对各经济区经济变化进行度量。【1】
论文摘要
  
  K 为研究时段内各经济区对应指标动态度,Ua为2000 年各项指标指标值,Ub 为 2011 年各项指标指标值,T 为研究时段,本研究取 11,分别计算西北地区各经济区2000—2011 年经济指标动态度。

  从各项指标的动态度来看,七项指标,人口增长幅度最低,平均动态度为 0. 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最大,其平均动态度为 123. 28( 见表5) 。说明十一年间,西北经济区发展人口总体为低增长态势,而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较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效明显。

  从各个经济区对比分析来看,呼包银榆、陕甘宁经济区增长最快,除人口外的各项指标,这两个经济区都居于前两位,特别是呼包银榆各项指标的增长幅度与其余经济区差距明显,发展速度最快,2011 年,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4496. 76 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 9566. 92 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227. 77 亿。而兰西格各项指标的增长幅度均较小,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动态度稍高于天山北坡外,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均处于末位,该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也是跨省级经济区中发展规模最小的,总体指标均落后于关天、呼包银榆、陕甘宁三个经济区。而作为西北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区的关天经济区各项指标呈现不同的增长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于第三位,其余指标排序靠后,说明该区经济发展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 见表 6)【表5-6】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3. 西北地区经济区第二产业比例增长较快,产业结构相似度高【表7】
论文摘要
  
  整体上,西北地区各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均呈现二三一型,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2000 年到 2011 年间,各经济区第一产业比例的下降明显,特别是兰西格、呼包银榆、陕甘宁经济区,均从 15% 以上,下降到了 10% 以下。第二产业比例均呈较快增长态势,宁夏沿黄经济区增长了约 18 个百分点,为六个经济区之最,其余经济区增长百分点也都达到了 7 以上。而第三产业比例变动相对较小,除宁夏沿黄经济区下降较多外,关天、天山北坡经济区略有下降,呼包银榆、陕甘宁略有上升,兰西格则基本不变( 见表 7) 。

  取 2000 年、2011 年各经济区三产比列为基础数据,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进行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数进行各经济区间产业结构相似度测算。结果显示( 见表 8) ,2000 年到 2011年间,虽然 15 对组合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平均值由2000 年的 0. 99153 下降到了 2011 年的 0. 98745,但六个经济区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仍较高,到2011 年,相似度均在 0. 95 以上。而各区域组合的产业结构相似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降。【表8】
论文摘要
  
  ( 三) 核心城市与人均指标分析

  1. 各经济区人均经济发展状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类型

  西北经济区人均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 3 种类型。第一种是呼包银榆与天山北坡经济区,人均 GDP 分别达到了 7. 82、5. 42 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 22 和 1. 54 倍,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了 3. 98、2. 51 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 85、1.79 倍。第二种类型是宁夏沿黄和陕甘宁经济区,人均 GDP 分别达到了 3. 59、3. 05 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 07、0. 87 倍,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 1. 52、1. 88 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 09、1. 34倍,人均指标与呼包银榆、天山北坡有一定差距,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第三种类型是关中天水和兰西格经济区,人均 GDP 分别为 2. 83、2. 39 万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0. 80、0. 68 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 1. 09、1. 04万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0. 78、0. 74 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各经济区首位城市总体实力不强,人口结构合理,经济结构待调整

  2011 年,西安 GDP 为 3862. 58 亿元,是西北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但也仅占上海 19195.69 亿元的1/5 稍多一点,而高于2000 亿元的城市有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凸显了呼保银榆和陕甘宁经济区核心城市发展较为领先。各经济区地级市中,GDP 高于 3000 亿的为西安、鄂尔多斯、包头,在1000—2000 之间的为渭南、宝鸡、兰州、榆林、延安、乌鲁木齐。可见西北经济区中大部分城市的GDP 较低,综合经济实力较弱。

  2011 年,六个经济区中,人口首位度最高的为天山经济区,达到 1. 78,最低的为呼包银榆,指标值为 1. 05。均低于 2,说明西北六个经济区人口分布结构较为合理。经济首位度最高的为关天经济区,指标值为 3. 29; 最低为呼包银榆,指标值为1. 49,其余经济首位度均高于 2,说明六个经济区整体首位度较高,结构不尽合理。( 见图 2)【图2】
论文摘要
  
  四、西北经济区发展总体特征与推进方向

  ( 一) “学界研究 + 地方探索 + 国家政策引导”式的形成机理

  西北经济区的形成,开拓了欠发达地区“学界研究 + 地方探索 + 国家政策引导”的区域发展模式。对于西北建立经济区,理论界和地方政府多数从传统经济区的标准对其进行考量,一度不赞成的声音占主流,但大量开展西北研究的学者则从地方实际出发,不断对其作用及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指引了地方的发展; 而西北地区自身的发展,则走过了独立发展、都市群、城镇群带的过程; 而国家层面,随着关中 - 天水经济区的设立开始,标志着国家经济区战略开始转变。

  西北经济区从逐步发展到走向成熟,以及实现对地方发展的带动,可以说是中国西北地区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上都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西北经济区是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更加强调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模式和途径,更是一种驱动欠发达区域发展形成新型增长极的培育机制。

  ( 二) 发展速度较快,为全国经济区的后起之秀

  选择长三角经济区为参照,对 2000 年到 2011年各经济区人均 GDP 的增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图 3。整体上,西北地区经济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增幅均高出长三角经济区 1 以上。【图3】
论文摘要
  
  ( 三) 十字框架已形成,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

  从空间上来看,西北地区经济区多沿主要交通干线与主干河流发育,以西陇海兰新线与包兰线的“十字型”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关中天水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天山北坡经济区主要沿西陇海兰沿线分布,兰西格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陕甘宁经济区则顺黄河干流和包兰铁路沿线分布。

  新丝绸之路建设,是新时期西北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而经济区的建设则是支持新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经济区新增长极的形成,区域的整体发展就不能形成好的合力,经济区的发展与新丝绸之路的建设是一个互为基础又相互促进的过程,经济区的强力发展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强力支撑,新丝绸之路建设是经济区发展的主要目标,两者共同合理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开放发展与边疆稳定。

  ( 四) 规划有序引导,进入发展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国家在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中明确提出推进重点经济区建设,为西北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西部开发十二五规划》,地方层面包括“兰州新区”、“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新疆、宁夏、甘肃、内蒙、青海等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出台,《甘肃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批复等,而且国务院陆续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 2009. 6)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2012. 3) 、《天山北坡经济区规划》( 2012. 11) 、《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2. 11) 。( 见表 9)【表9】
论文摘要
  
  ( 五) 形成了新的善治中心与区域和谐稳定的基础

  六个经济区都处于重要的交通要地,且关天、陕甘宁、呼包鄂榆、兰西格四个经济区均为跨省经济区,其发展必将有力促进地方合作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随着经济区规划方案的实施,势必推进区域合作机制的升级换代,一方面,地区间交流更加频繁,新的善治中心将形成; 另一方面,改善区域性环境治理,促进相关流域的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的落实,这都对西北区域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六) 可持续推进方向

  1. 建设生态城乡,走生态城市与生态乡村建设之路。将城乡聚落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结合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征,将经济区建设为生态城乡建设示范区,走出西北生态城乡特色发展模式; 2. 建设西北经济区信息平台,为地区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交流平台。一方面,建设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库,为地方研究和实践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另一方面,搭建网络平台,共促地区间互动交流。3. 相关省区联合出台地方法规,保障经济区的法律地位。不仅要成立经济区协调发展机构,更要用法律的形式来改变在经济区发展中,协调机构及区域发展规划处于弱势的地位,从制度上保障经济区的健康发展; 4. 开展西北经济区发展论坛等活动,提升西北经济区联动发展能力。形成由政府主导,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开放发展机制,促进文化融合,激发地区发展活力,丰富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开泳. 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地域构成的判别与分析[J]. 地理学报,2008( 6) .
  [2]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莉. 中国经济区研究述评[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 2) .
  [4]张贡生. 经济区划分: 学界纷争及其讨论[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 6) .
  [5]杨开忠,姜玲. 中国经济区划转型与前沿课题[J]. 中国行政管理,2010( 5) .
  [6]周一星,张莉.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J]. 地理学报,2003( 2)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