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概念的界定
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学术界对其并无统一的定义,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义,例如 Hubbard 认为其是为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提供相应中间服务的行业,如物流服务、法律咨询等。Howel s 认为其可分为金融、保险、仓储、旅游、娱乐健身、运输、采购等服务。我国的研究则主要将其分为金融、信息、商务、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共五个产业。这里笔者为了便于数据的采集,参考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共 6 个行业。
区域经济: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指一定区域内的生产综合体,是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受外部自然条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政治制度改革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量和质的增长,探讨的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和文化水平的变动。
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的产业结构都在加速调整,以人才智慧投入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迎来了迅猛发展时期,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低下,各地区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有关。
国外开展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较早,而国内学术界开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则较晚,主要是从 2005 年开始研究成果才逐渐增多。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较多的是从不同角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或是其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例如高觉民、李晓慧(2011)从产业的视角,以资本和劳动为变量,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模型,并选取我国 30 个省 8 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两业”之间是呈现互动发展关系;同时,提出通过确立产业结构转型,营造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环境,培育产业集群和服务外包,促进两者积极互动。张梅青等(2012)则通过构建物流 - 区域经济的互惠共生模型,得出二者彼此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两者不协调的原因则主要是缘于发展不同步,致使物流的供应与市场的需求不对称。
总之,国外探讨生产性服务业较之国内要早半个世纪。目前,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是空白,所以笔者试图探讨两者在江西省的发展是否协调,鉴于二者的发展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利用灰色理论,通过构建灰色关联模型来探讨两者的发展协调性,以便探讨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得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水平测算
(一)协调度测算模型综述
关于协调度的测算,比较代表的测算模型如邵波和陈兴鹏(2005)构建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西北地区内二者能否协调发展展开了分析。陈西蕊(2013)构建了陕西省境内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协调性及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利用陕西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范铁芳、杨励雅(2013)构建了协调度测度模型,并以我国 1979-2009 年的数据,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了测算。计东亚(2011)通过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相关性模型,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两业”的联动发展协调度进行了测度。
(二)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测算
本文所要探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受到内外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且对两者协调度的度量需要借助十年的数据,涉及变量组合共 77 对,所以在数据及指标因素皆存在较大误差的情况下,单纯利用严格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计算是不妥当的。灰色关联分析则弥补了数理统计的缺陷。因此,本文采用江西2004-2013 年这十年的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度量江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关联度越高,则两者的协调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1. 指标选取。考虑到评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而且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笔者在指标的选取时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客观性以及数据的易得性,本文从产业的规模、结构、增长、效益四个方面来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表 1 和表 2 所示。鉴于官方并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而本文只需要了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数值并不会影响研究的结果,故为了便于计算,本文所列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金融业行业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