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构建研究(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4-01 共15728字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中心城市
  
  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决定了必须按照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认识城市的“历史性地位”,无论何种规模型级的大中小城市,其在城乡共存的区域发展空间内所产生的影响力、拉动力和辐射力,都发挥着“中心”作用,在理论上都可以称之为“中心城市”;从城市化发展的特殊规律认识城市的“历史性地位”,一般是把省辖建制市称之为大区域的中心城市,把超大城市和一部分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建成为国家级的中心城市;国家通过现代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制度性标准,认定不同层次和功能的中心城市。无论是从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从特殊规律的理论认识出发,所有的城市都需要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发展品质,形成巨大凝聚力;根除超过容纳力的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的“三大城市病”,建成富有活力、各具特色、功能不同、宜居宜游、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
  
  20世 纪70年代末期中国 实行改革开放国策后,城市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地大发展,成为城乡空间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中心”.进入21世纪后,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并举推进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生产力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城市综合国力急剧扩大,城市能量成倍增加,在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程中,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几乎是涵盖了全部的国土空间;发挥着引领城市圈群和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火车头”带动作 用,发挥 着“纽 带 和 顶 梁 柱”的“造极、建圈、联带、组区”的推动作用。现代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被称之为“火车头”,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在升华理性认识客观世界的前提下,对城市历史性地位的伟大理论创新性的认识 与 界 定。正 是 有 这 种“认 识 与 界定”,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正确把握住城市发展方向。理论与实践共同揭示,中心城市具有“火车头”的强大带动力,主要由创新力、枢纽力和结构力(理论定义为“三力”)组成。
  
  (一)创新力是城市内生活力的第一动力,决定着中心城市需要建成全域创新型城市
  
  中心城市建成富有活力的全域创新型城市,需要着眼于城市创新资源的全方位整合和创新要素的系统化配置;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活力强劲的创新核心区、层级分明的创新空间、特色鲜明的创新功能区、互补衔接的创新集聚区;需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全域创新协同,形成不同功能的小区域辐射区,多领域推进创新成果孵化转化;需要实现全域创新链与 产 业 链 的高 水 平 耦 合,以产业链组织创新链,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直接转化为竞争优势,抢占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不断驱动经济形态高端化。
  
  中心城市建成富有活力的全域创新型城市,需要坚定不移地把创新始终 摆 在 核 心 的 位 置 上,牢 固 把 握 以“大科学”新理念指导城市经济发展的科学实践。 “大科学”理论概念的核心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正如***总书记指出: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中心城市要在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举发展的进程中,突 出 大 科 学 的 主 体 性、原 创 性、时代性,彻底打通从自然科学到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创新的壁垒,彻底构成从科技研发到科技创新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使大科学全面进入经济发展主战场。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投资驱动增长模式,完全实现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在实践中要完成“转型”,城市需要不断创造智慧市场发展新生态。人类经济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科学文化的历史性进步;需要充分发挥城市行政管辖空间范围拥有的多类型教育科研院校及信息传播机构等比较优势,围绕建立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 育 一 大 批 立 时 代 之潮 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大科学队伍,形成城市的大科学特色、风格、气派;需要强化基层学习组织建设和普通市民知识传播的工作,强化集聚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新正能量,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发展;需要实现企业作为创业创新主体,在思想智慧市场发展的生态环境中,走出创业创新之新路;需要强力开展地方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及时复制国家自贸区推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的推广经验,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建设一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运用中心城市,以不断提高大科学力发展水平;需要形成“创新治理”新模式,深刻领会***总书记提出的“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论述,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创新治理体系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和政策举措,全力释放科技工作者的潜能,全力释放创新主体的创造热情,全力释放科技改革的制度红利。
  
  (二)枢纽力是城市拥有竞争活力的第一功能,决定着中心城市必须建成现代化枢纽型大港口城市
  
  中心城市不断提高升华发挥“造极、建圈、联带、组区”的“火车头”带动力水平,需要强力提高发展空间的枢纽力,建成高水平互联互通“地球村”的枢纽型大港口城市,使枢纽力成为充分发挥城市拥有竞争活力的第一功能。笔者在发表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枢纽型大港口发展空间研究》一文中,详尽地论述了中心城市建设高水平枢纽型大港口城市的必然性1明确提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枢纽型大港口是依托不同层次中心城市的发展而实现发展的;城市依靠所拥有的以港口为主体的枢纽交通而逐步发展起港口经济,不断强化“中心”功能,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市,进而以中心城市的强大功 能 带 动“圈 群”经 济 的 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推动国家或域际经济发展与 世 界 打 造“命运 共 同 体”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决定了中心城市必然要成为枢纽型大港口城市;建设枢纽型大港口城市也必然要依托中心城市行政全域空间。同时,笔者还提出了枢纽型大港口经济正在成为推进城市经济发展重 要 新 动 力 和 新 增 长 点 的 新 空 间;“港城一体化”成为中心城市第一基本特征的理论命题。
  
  本文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需要深刻认识中心城市建成现代化枢纽型大港口城市的原动力之一,来自于大数据时代范式转移理论的指导和大数据发展潮流的推动。大数据是新时代“黄金与石油”型资源,其快速发展成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新经济业态。中国大数据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2015 年 达到1500 亿 元,到 2020 年 将超过8000亿元;数据总量到2020年将占世界的20%, 成为全球第一数据资源大国和数据中心。数据主权已成为国家主权的新要素,中心城市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数据发展潮流,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勇气,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与国际社会合作,为中国大数据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加速世界经济社 会 大 数 据 的 共享 共 融。从人脑时代到电脑时代,再到云脑时代,由于数据、信息和知识共同构成最基础的资源,决定了人类思维逻辑和人类思维范式都是并举共存。块数据的出现,带来大数据时代的范式转移,推动了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引发着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革命性变化,成为推动建立发展空间新结构的新动力;人类社会已经由“条”时代迈向“块”时代,以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形成以块数据价值链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全治理链,决定了实施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心城市必须建成现代化枢纽型大港口城市。现代化枢纽型大港口城市通过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强化区域统筹衔接和 条 块结 合,实 现 跨 部 门、跨 区 域、跨层级、跨 系 统 的 数 据 交换 与 共 享,构建全流程、全覆盖、全模式、全响应的中心城市现代化善治新体制与新机制。
  
  (三)结构力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标准,决定着必须确立中心城市最适合空间发展的精准定位
  
  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增长速度波动性“分化”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结构力出现了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由城市各种结构性因素所决定,无论是在何种发展阶段,结构力都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标准。结构力既是生产力理论范畴研究的内容,也是生产关系理论范畴研究的内容。这样中心城市要形成强大的结构力,既要 着 眼 于生 产 力 的 合 理 配 置,实现新旧动能结构接续转换;也要着眼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创新性的结构性制度性改革,确立最适合城市空间发展的精准定位。
  
  首先,确立中心城市最适合空间发展的精准定位,需要进行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实 现 创 新 性 的 制 度 性 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以新战略观指导中心城市发展,必须着眼于不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行城市管理体制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弱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弥补短板,创新体制,加快促使城市进入新“常态化”的发展新阶段。新阶段决定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以不断增强着的“火车头”带动力为显着标志的城市生产力快速增长,逼使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创新性的生产关系调整。一是从建立城市现代行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发,在国家层面上对长期实行的中央直辖市-省辖市(副省级或地级) -县级市的三级城市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建立中央直辖市-省辖 建 制 市(副 省 级 或 地 级) -县 级市-镇级市的四级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面对世情、国情等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传统“小城镇”发展到今天,只有通过改革设市制度与模式,建成一批小城市,才能显现新型城镇化巨大活力,由此创新制 度 性 城 市 行 政 治 理 新 空 间,设 置“镇级市”是中国政治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所必然会发生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建立四个层次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是对中国长达二千余年“郡县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伟大创造,更加体现了“郡县定、天下安”的创新性新体制,是现代“郡县制”演化的高 端 治 理 形 态。二 是 面 对“撤 县 设区”、 “撤 县 改 市”、 “乡 镇 合 并”、“镇改街道(社区) ”的 改 制 大趋 势,创新省辖建制市(副省级或地级) -管 辖 区 市(县) -镇 级 市(镇 或 乡)-街道与社区的行政治理新体制,这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新课题。三是高度关注 特 色 小 镇 的发 展 趋 势,如浙江省2015年37个省级特色小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7.92亿 元;实现税收53.09亿元;新增就业人员4.6万人,特色小镇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极其需要创造新的现代城镇行政治理模式,以从制度上保障特色小镇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确立中心城市最适合空间发展的精准定位,需要从最大化发挥比较优势的域情出发,通过科学合理合情规划,确定发展适合城市拥有静态优势和动态优势的经济业态,而不是单纯追求所谓政绩, “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形成“同构化”竞争中的“烂尾项目”,形成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项目”,形成没有文化根基的“垃 圾 项 目”,这样 的 教 训 太 深 刻了。实践证明,任何层次中心城市发展都需要坚 持 规 划“科 学合 理 合 情”的六字方针,据福建日报报道: “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34亿。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报道时,使用 的 标 题 是: “新 城 规 划 必 须 刹 车了”.
  
  再次,确立中心城市最适合空间发展的精准定位,在创造城市发展空间理想统筹运行生态和创造城市善治融合发展新模式中,需要深刻认识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是建成宜居宜创宜游城市。宜居就是通过实施“大花园”城市发展战略,以城市生态形象 表 现 为 天 蓝、水 清、山(地)绿、路洁、居净(静)为标志,形成以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为主题内容的绿色空间布局;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等,形成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城市新形象。宜创就是使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都拥有全面自由发挥才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机遇。宜游就是通过构造山青水秀映衬的村落,显现秀色可餐田园风光,实 现“一 个 村落 即 为 一 处 景 点”的目标; “一座小城镇就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公园”;一个建制市即成为靓丽的“特大旅游景区”,都成为独具影响力的让游客留恋忘返的的旅游目的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